【9成新】【良好】大瘟疫
9品书籍大部分没有笔迹少量轻微笔迹。配件和光盘不包
¥
19.23
3.3折
¥
58
九品
仅1件
作者刘滴川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44244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9787545544244
上书时间2024-12-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免费在线读】
导语摘要
刘滴川著的《大瘟疫: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是一部富有可读性的关于瘟疫的另类文明史。内容多元,包括古代记载、历史遗迹、地理沿革等,全方位展示瘟疫的文化故事和历史真相,是一本跨学科的历史读物。在早期文明史中,发现瘟疫造成的历史拐点;在灾难毁灭时,看到视死如生、向死而生的古代人文精神;在人类未来的大灭绝前,暴发直面终结的勇气和理性。
商品简介
本书是一部非常富有可读性的中华瘟疫演变小史。作为严谨的大众读物,本书另辟蹊径地梳理了秦汉以来瘟疫从无到有、从有到灾的另类发展脉络。通过阅读我们发现,瘟疫与其说是一个医学问题,毋宁说是社会问题。它对人类的生存、繁衍、迁徙、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关乎家国存亡,更关乎文明进程。全书视角独特,选材新颖,冷知识诸多,对于全面、深度、立体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文明及历史进程意义深刻。除大量史料、数据、图表外,书中的延伸阅读更包罗万象,比如用讲故事的方法对历史人物、事件,历史遗迹、地理沿革、国学经典、甲骨文等都进行了详细解说,令人眼前一亮,不忍释卷。
剪纸介绍:
“送瘟神”采用了汉族传统的门神体裁,画面主体为民间美术中经典的“抓髻娃娃”形象,表现了农耕文化中汉族百姓避疫镇宅、人寿年丰的朴素理想。
剪纸作者:刘洁琼,享誉世界的已故剪纸艺术大师高凤莲之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剪纸北派代表人物。
作者简介
刘滴川,青年学者、撰稿人,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要从事新石器、先秦、秦汉时期的艺术史、文学史、瘟疫史以及《山海经》的研究,在重量核心刊物发表过多篇论文。其代表作《山海经校诠》常年位居古籍类图书销售榜前列。
目录
章
万死千生 :秦汉以前中国瘟疫的历史与文化
001
第2章
哀死事生 :秦汉疫灾的史学文献考据及时空分布特征
037
第3章
视死如生 :“伤寒”与秦汉流行病的特征
103
第4章
向死而生 :秦汉疫灾中的鼠类宿主动物
159
第5章
方死方生 :气候变化与族群迁徙
209
303 主要参考
内容摘要
本书考察的重点是秦汉历史中的瘟疫和疫灾,既研究造成这些瘟疫、疫灾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当时流行爆发的历史原因、历史特点、疫源地和宿主动物,也面向瘟疫中的秦汉历史,研究秦汉瘟疫对秦汉及后世的华夏文明造成了怎样重大且深刻的影响。可以说,这就是一部讲述由瘟疫引起的繁盛与破坏的另类文明史。而了解瘟疫的历史,不仅更有助于更加立体地认识中国历史,也对现代人防范瘟疫、消除瘟疫有极大的帮助。
主编推荐
※现象级古籍佳作《山海经校诠》作者、青年学者刘滴川新作,以“大瘟疫”的独特视角和宏大叙事,洞见非同凡响的秦汉帝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时空》栏目、新华网官方力荐!“一部跨学科、特征鲜明的历史读物。”
※随书附赠“送瘟神”剪纸!重量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剪纸北派代表人物、享誉世界的已故剪纸艺术大师高凤莲之女刘洁琼剪纸作品,祈福纳祥、镇宅避疫!
※瘟疫毁灭史,人类文明进化史。战争关乎文明的兴衰,瘟疫关乎文明的终结。
※征引宏富,叙事详赡,纵贯古今,横通中外,出入经史,旁及文医。
※考据扎实、视野开阔、通俗易懂。讲述历史中的瘟疫,更讲述瘟疫中的历史。
精彩内容
自? 序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曰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西周以降,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一轨九州、同风天下的“大一统”时期。三户亡秦,汉承秦制。汉初的统治者在承继秦朝中央官僚体制的同时,也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倚黄老之术御国,假和戎之策攘夷,就此,奠定两汉四百余年国祚。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 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自距今 8000 年至 5000 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各氏族陆续以农耕替代渔猎,农耕成为华夏文明主要生产方式和经济业态。有汉一代,虽不乏张骞凿空、班超制夷的佳话名垂青史,但在宾服通贡的朝贡贸易格局下,对外贸易的政治意义远胜于经济利益,因此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尚小。农耕仍是秦帝国、汉帝国主要的经济业态。
苏东坡《策问》有云 :“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产业革命以前,人口数量是衡量自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规模的重要指标,而人口数量的优选威胁则来自战争与瘟疫秦汉之际,兵革互兴。两汉享国四百余年,而汉匈战争竟历一百三十余载,更兼及秦末战争、楚汉之争、七国之乱、黄巾之祸云云。因战争所致黎民流离、人口罹难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可相比战争,瘟疫之横行,由疫而成灾,疫灾对古代社会的破坏力实则更大。自先秦至南北朝,中国瘟疫、疫灾暴发的频次整体呈震荡上升态势,并以西晋时尤甚,达到古代中国瘟疫流行、疫灾破坏之极峰。而秦汉正处于瘟疫、疫灾上行的过渡期。由于在大一统的地缘政治格局下长期频发的内外战争和修攘制御的镇抚外交需求,战争动员、军屯移民、使节朝贡等形式的跨区域、大跨度的人口迁徙成为常态,加之地理气候的变迁,传统的、各自封闭的疫源区和
主动物栖息地相互连接,这一时期的瘟疫流行开始从区域内传播转向全国性暴发。古代中国全国性的瘟疫大暴发和全国疫灾由此发轫。其中,自东汉建安十三年起暴发的全国大瘟疫一直延续至西晋,曹操《蒿里行》所云“铠甲生虮虱,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句,王粲《七哀诗》所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诗句,所描绘的全都是由疫成灾后中原地区饿殍千里、白骨露野的人间惨剧。
贵族与平民同归,人间并地狱不二。现代卫生体系建立以前,瘟疫对古代社会各阶层造成的破坏往往是无差别的。是时,积极的经济政策和铁制农具的普及刺激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这使时人,特别是当时的新兴贵族既坐拥着空前的社会财富,又直面着瘟疫弥漫的死亡威胁。由此,诸多特有的文化现象才显得“理所当然”,比如秦皇汉武之所以往东海求仙、西域寻药,皆因旧传东海仙山和西方昆仑有不死之药 ;当求药不成,转而炼药,随着火法炼丹的贵族风尚的传播,原始的火药才在“偶然间”问世,西来的琉璃烧造技艺才实现了本土化的流行 ;当炼药不成,人之将死,“死为生继”便是最好的自我安慰,视死如生的葬俗纵贯秦汉,画家只好用墓室壁画中持药戴胜的西王母和捣药的玉兔去隐喻墓主人生前“药到病除”的未尽的理想贵族生而“不死”,平民死而“不息”:钜鹿人张角竖“致太平”大旗,开道教异端、中国秘密文化之先河,后人谓之“千古习邪之首恶”,张角所以仅十余年竟召徒众数
十万、遍及八州,举事即致汉室倾覆,皆因符水咒说以疗病。汉末三国之际,诞生于大瘟疫期间的太平道、五斗米道、李家道等道教异端盛行,甚至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无不以“为病者请祷”、为社会救济而起家。特别是由太平道引发的黄巾之祸,更是缔造了后世值大瘟疫时代间如魔般的,宗教异端角力封建王朝的宗教性叛乱的“黄巾模式”。可谓瘟疫可弭,流毒不弭。
理想与信仰无助的崩溃或是重建只关乎前者,而直面瘟疫与疫灾的痛定思痛又使得华夏文明之于秦汉的瘟疫,和欧洲天主教之于黑死病相比,更早地闪现出了理性而不止于人性的光辉。诞生于这一时期的《黄帝内经》中的“运气七篇”是中医哲学系统论的集大成者,而作为“运气学”的后继,张仲景《伤寒论》的出现则是东汉末年瘟疫大暴发所直接激发的。中医运气学通过“运气”将地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与人类机体,乃至人类社会的周期性变化相互关联,既给出了瘟疫流行、暴发的理论依据,也奠定了其在传统中医学中尖端理论的学术地位。
凡此种种,秦汉之际瘟疫的历史正如黑死病之于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它不仅仅是瘟疫的历史,而是以瘟疫、疫灾为背景和诱因的,在政治、文化、科学、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流变的文明史。那么,以上这些,也将是本书所要研究的方向,即既面向历史中的瘟疫和疫灾,研究造成这些瘟疫、疫灾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当时流行暴发的历史原因、历史特点、疫源地和宿主动物 ;也面向瘟疫中的历史,研究瘟疫对秦汉及后世的华夏文明造成了怎样重大且深刻的影响。
媒体评论
该书秉承了刘滴川作品考据扎实、视野开阔、通俗易懂的一贯优点。它讲述历史中的瘟疫,更讲述瘟疫中的历史,是一本跨学科、特征鲜明的历史读物。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还能给予读者文化的自觉和必要的现代反思。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时空》栏目
本书改编自刘滴川的秦汉史专项研究《秦汉瘟疫考》:以气候变迁与宿主动物的族群迁徙为背景,考释了该时期57次人类传染病和5次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区域和流行特征;以“大瘟疫”的独特视角和宏大叙事,洞见了非同凡响的秦汉帝国。
——新华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