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新】【良好】民国风度2
9品书籍大部分没有笔迹少量轻微笔迹。配件和光盘不包
¥
13.66
3.7折
¥
36.8
九品
仅1件
作者从玉华//陈卓
出版社北京联合
ISBN9787550288805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6.8元
货号9787550288805
上书时间2024-12-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从玉华、陈卓主编的这本《民国风度(2)》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精选,一共记录了33位各个领域的学者、名家、大师,个个都是令人敬佩的大先生。共和国风风雨雨之中,他们经历过相同或不同的政治时期,各有不为人知的人生际遇。有人去世整整20年之后才得到应有的悼念;有人孤独地对抗着整个教育体制直至死亡突降;知名历史学家晚年寄身养老院度日凄寒;堂堂院士总是光脚布鞋出现在严肃大讲堂上……
作者简介
从玉华,《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副主编。200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十余年,两届全国“五四新闻奖”获得者。
陈卓,《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编辑。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2012年进入《中国青年报》社工作至今,一直从事特稿写作和研究。
目录
序言 寻找33位平凡而高贵的灵魂
第一篇 沧桑历尽的坚韧从容
杨 绛:旧时代的新人 新时代的旧人
徐雪寒:甘愿跑龙套的老派共产党员
李 佩:坚强源自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
谢家麟:“白手起家”的科学大师
李平沤:留在第661页的遗憾
保育钧:“大炮”响了四十年
第二篇 纤尘不染的纯净人生
叶嘉莹:一生都与诗词“恋爱”的美丽女人
来新夏:91岁始挂笔
杨敬年:百岁“00后”
李小文:踢开学术浮华的“布鞋院士”
葛存壮:爱演大反派的老戏痴
谷超豪:吾以诗心待数学
赵慕鹤:102岁的青春模范
第三篇 舍我其谁的铮铮风骨
鲁 迅:好看又好玩的大先生
许良英:像爱因斯坦那样,永不沉默
梁漱溟:不得不怀念时,才想起了他
刘起釪:老无所依的史学大家
马小平:孤独的人文教育者
孙 翔:21年后才得到了悼念
刘兴诗:用科幻干预现实
第四篇 极简致美的专业操守
于是之:茶馆还在,他却永远离开了
侯仁之:把102年的人生绘在地图上
潘际銮:不愿被异化的老派院士
罗哲文:一生奔波在保护“古建”的征途上
胡佩兰:固守医道的老式大夫
杜道生:活在孔子时代的现代老叟
叶笃正:擅长绝路逢生的“老气象”
第五篇 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
胡适之:一座墓碑,无尽甘苦
梁思礼:饮冰室飘出传奇乐章
陈祖德:围棋大师的后落子
罗国杰:他用一生“正人心”
杜润生:绕着绕着就破了局
郑献徵:他修的堰渠成了传奇
内容摘要
翻开由从玉华、陈卓主编的《民国风度(2)》一
书:这里有一些人,出淤泥而不染,处俗世而不乱,他们从未逃避;这里有一些人,纵然讪谤缠身,兀自孤身前往,愤怒中有着大欢喜;这里有一些人,一生恪守专业精神,以做好自己实现了对社会的承担;这里有一些人,一生饱尝沧桑离乱,也曾厌弃悲观,待一切尽失,反倒从此坚强,守住自己;这里有一些人,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一生以国为家,舍小我以成大义;……
精彩内容
进入人生的第99个年头,李佩大脑的“内存越来越小”,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她一个月给保姆发了三回工资;她说现在的电视节目太难看了,“民国的人去哪儿了”?
在她家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种体积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一公……都曾是这个家的客人。
这样的沙发也不是随便能坐到的。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马扎。
她曾跑遍了半个地球,如今,她的背驼得像把折尺,一天的大多数时光蜷缩在朝南书房的沙发里,困了就偎在电暖气边儿上打盹,即使三伏天,她也觉得冷。前些年,眼看年轻人骑车撞了中关村的老科学家,她特生气,跟在后头追。如今,她连站到阳台上向朋友招手的力气都快没有了。
只有牙齿和胃,还顽强地工作着。她的胃曾装过胡适家的肉菜、林家翘家的饺子、钱学森家的西餐。
那个时候,厨艺很差的周培源只有洗碗的份儿。如今,她还像年轻时在美国一样,爱吃蒜香面包,用自己的牙慢慢地磨。
她的眼眉越来越低垂,这双被皱纹包裹的眼睛,见过清末的辫子、日本人的刀、美国的摩天大楼,以及中国百年间的起起伏伏。如今,没什么能让这个百岁老人大喜大悲了。
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
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在10多年时间里,开设了600多场“中关村大讲坛”,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
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有多少人是她的学生。甚至在学术圈里,从香港给她带东西,只用提“中关村的李佩先生”,她就能收到了。她的“邮差”之多、级别之高,令人惊叹。
在钱学森的追悼会上,有一条专门铺设的院士通道,裹着长长白围巾的李佩被“理所当然”“舍我其谁”地请在这条道上,有人评价这个只有几十斤重的瘦小老太太“比院士还院士”。
她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这位百岁老人的住所,就像她本人一样,颇有些年岁和绵长的掌故。
中关村科源社区的13、14、15号楼被称为“特楼
”,那里集中居住了一批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者:包括1948年中央研究院的9名院士、第一批254位学部委员中的32位、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的8位。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郭永怀、赵九章、顾准、王淦昌、杨嘉墀、贝时璋等人都曾在这里居住。
如今,破败不堪的“科源社区”牌子,“科”字只剩下了“斗”字,老楼的楼道里贴满了“疏通下水道”的小广告,小院里四处堆放着杂物。这里不再是“中国最聪明头脑的聚集地。”,租住着很多外来打工者,随便敲开一扇门,探出一颗脑袋:“王淦昌?
贝时璋?郭永怀?没听说过。”中关村的房价都快十万元一平方米了。不远处的LED超大屏幕闪烁着最新款的高科技产品广告。
李佩先生60年不变的家,就像中关村的一座孤岛。
这座岛上,曾经还有大名鼎鼎的郭永怀先生。
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是钱学森邀请的。钱学森在1956年数次致信郭永怀
:“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你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所来,快来,快来!”回国后,郭永怀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李佩在中科院做外事工作。直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第二天,郭永怀和好友一起开心地喝酒,李佩才意识到什么。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再次来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2月4日,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后,他在当晚急忙到兰州乘飞机回北京。5日凌晨6时左右,飞机在西郊机场降落时失事。
当时飞机上十几个人,只有一个人幸存。他回忆说,在飞机开始剧烈晃动的时候,他听到一个人大喊:“我的公文包!”后来的事情就不记得了。
在烧焦的尸体中有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最后,确认这两个人是59岁的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曾在大学开设过没几个人听得懂的湍流学课程。
失去丈夫的李佩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湍流。
……P21-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