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新】【良好】禅的行囊
9品书籍大部分没有笔迹少量轻微笔迹。配件和光盘不包
¥
18.7
3.8折
¥
49.8
九品
仅1件
作者比尔·波特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50838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9787541150838
上书时间2024-12-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禅的行囊》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商品简介
本书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作者简介
比尔·波特,美国当代有名的作家、翻译家、汉学家。1970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之下开始学习中文,从此爱上中国文化。1972年,比尔赴台湾地区一所寺庙修行,在那里过起暮鼓晨钟的隐居生活;1991年,他又辗转至香港某广播电台工作,并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比尔关于中国隐者的作品《空谷幽兰》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一版再版,畅销至今。近几年,他又相继推出了追溯中国禅宗文化与历史的《禅的行囊》、追寻黄河源头的《黄河之旅》、追溯中华文明目前辉煌篇章的《丝绸之路》、探秘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彩云之南》、寻访中国古代诗人遗踪的《寻人不遇》,以及品味中国江南风韵的《江南之旅》。这些关于中国文化之旅的游记作品同样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并得到安妮宝贝、安意如、陈坤等人的鼎力推荐。
目录
第一章 不立文字
第二章 不见如来
第三章 无山
第四章 无家
第五章 无始
第六章 无相
第七章 无心
第八章 不作,不食
第九章 无镜亦无尘
第十章 不得闲
第十一章 不见桃源
第十二章 不辨东西
第十三章 不分南北
第十四章 不死
第十五章 无终
第十六章 不归路
内容摘要
《禅的行囊》是美国有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主编推荐
《空谷幽兰》精彩续篇
比尔.波特全新力作
带你追寻中国禅的前世今生
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这场漫长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尽管对禅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但明尧认为,缺少合格的导师是个很大的问题。人们不知道从哪儿开
始,怎么开始。而《禅》可以在这一点上提供帮助。
它提供相关的知识和必要的鼓励,但它不能代替导师的作用。明尧承认,真正有资格教授禅的人实在太少了。许多自称能教人学禅的人其实不能,他们只是在空谈。
我终于等到了真正想问的问题:如何解决语言的问题?禅宗大师们的确一贯看不起语言。他回答我:“不用语言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杂志会尽量用普通读者能看懂的语言。语言是为了区别事物才产生的,但真正的道超越了语言上的区别。从这一点看,语言是需要跨越的障碍,但是在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之前,需
要有人用语言来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悟道和教人学道都离不开语言。当禅宗大师们直指人心,告诉弟子不要受制于语言的时候,他们的意思是:道并不在语言之中。他们并不是要我们不看书,不读经。以文字见道,就如以手指月。语言的作用如
此,我们的杂志作用也如此。它为人指示正道。如果人们想知道月亮的样子,他们还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顿饭吃了很长时间。明尧还谈到别的事情。饭后,他带我去见了一群比丘尼,有十几人。这些比丘尼也是净慧的弟子。我和净慧相识于1989年,如果不是他为我指点中国隐士的踪迹,我不可能写出《空谷幽兰》。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也接受过净慧“传法”,也可以算是他的弟子。
比丘尼们暂时借住在北京的一处公寓楼里。她们的道场眼下正在南方一千公里外的湖北黄梅兴建,那里离禅宗的四祖寺很近。在公寓门口,我们换上拖鞋,跟着比丘尼宏用进了前厅。几位比丘尼在给我们沏茶,是那种放了龙眼和红枣的清真茶。宏用告诉我,她们正在准备参加念诵《大般若经》的法会。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在7世纪中叶由玄奘(602—664)从印度带回并译成中文,它是大藏经中篇幅最长的佛经,是所有讲授般若的经典的老祖宗。念诵法会是净
慧组织的,将在两天以后举行。地点是赵州柏林寺。
宏用对我说,她希望我能给比丘尼们讲讲般若。
我一时无语。出家人请在家居士开示,这是非常罕见
的事。有些寺院甚至明确禁止居士开示。我想她大概
是出于对远来客人的礼貌,让我简单说几句,于是答应了。宏用站起身,带我们走进客厅,这里已经被改造成一间禅堂。比丘尼们跟着进来,各自在蒲团上坐下。宏用重复了她的请求,我只好就《心经》发表了些看法。《心经》是所有关于般若波罗蜜多的经典中篇幅最短的。我实在讲不出太多,而比丘尼们也慈悲为怀,没有继续为难我。
基督教时代开启之前,大乘佛教已在贵霜帝国(范围大致覆盖了今天的北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形成,般若是它的核心概念。般若,指的是“超越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