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新】【良好】海与帝国
9品书籍大部分没有笔迹少量轻微笔迹。配件和光盘不包
¥
24.37
4.3折
¥
57
九品
仅1件
作者上田信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33695
出版时间2014-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7元
货号9787549533695
上书时间2024-11-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上田信编著的《海与帝国(明清时代)(精)》生动地展示了海洋历史和明清时代五百年的历史,将明清这一对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剧变化的时代进行了严谨而深入浅出的阐述。过往不论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是一个停滞的时期;明清中国都被视为一个“闭关自守”的时期,一个与海洋无缘的时期。在最近二三十年,国际学界对以上说法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明清中国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文化等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和外界的联系远比以前加强,从而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本书在这些重大问题上,采纳了国际学界的新见解,因此就史观而言,很有新意。
作者简介
上田信,1957年出生于东京都。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硕士(东洋史学专业)。现担任立教大学文学部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国社会史。1983—1985年留学南京大学,经历过农村的田野调查。从江南城市的无赖研究开始,后来从事地方社会和宗族的研究,近年多关注生态环境和疾病史。在731部队细菌战国家赔偿请求诉讼中,他作为原告(中国人细菌战受害者)的证人,2000年向东京地方裁判所提交了鉴定书《鼠疫与村庄》。
主要著作有《传统中国》(讲谈社)、《森林与绿色的中国史》(岩波书店)、《老虎讲述的中国史》(山川出版社),其他还有《人与人的地方史》(合编,山川出版社)、《中国的社会》(合译,平凡社)等。
高莹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2008年毕业于日本神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史。
目录
序言 被海洋环绕的两大
第一章 事情的时间、空间
海与交易
东欧亚空间
向欧亚舞台的跳跃
第二章 明朝的成立——十四世纪 I
元朝的弱点
乞丐与富商
私塾里的先生们
礼之帝国
第三章 海陆相克——十四世纪 II
历史的分水岭——十四世纪
帝国的变化
帝国与移民传说
第四章 海与陆的交易者——十五世纪
从马和到郑和
浮在海上的帝国
苏木围绕的海世界
盐支撑下的帝国
第五章 商业的时代——十六世纪I
新安商人的关系网
中国的海商与日本
冒险商人与传教士
第六章 社会秩序的变容——十六世纪II
地域社会的形成
士农工商的瓦解
从海禁到互市
第七章 王朝交替——十七世纪
自取灭亡之明朝那些事
毛皮与帝国
海域世界的末日
与异文化的接触
第八章 产业时代——十八世纪I
盛世时代
商人与产业
互市体系的开展
第九章 传统中国的形成——十八世纪II
皇帝与帝国
官员与行政
货币与粮食
第十章 环球中的中国——十九世纪
南海海盗
鸦片与军舰
蜕变的社会
尾声 妈祖与明清的历史
中文版后记
附录
内容摘要
上田信编著的《海与帝国(明清时代)(精)》讲述了:【明帝国】:明朝是一个对蒙古帝国持否定态度继承的汉族王朝。始祖朱元璋设计出一套不使用白银(白银曾支撑起元朝的经济)的实物经济体系,完善军事、财政,确立了皇帝独裁体制。在第三代皇帝朱棣(永乐帝)执政时期,通过派遣宦官郑和远征
南海等行动,扬威海外,但苦于外寇、倭寇和财政困难,最终于1644年李自成起义走向灭亡。
【清帝国】:清朝是一个对蒙占帝国持肯定态度继承的满族帝同。太宗皇太极以获得明朝流传下来的玉玺为契机,把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地方政权发展为“大清”帝国。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出现了被称为康乾盛世的黄金时代,在对外政策、内治、学术等各个方面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但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爆发后,以此为肇因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精)》是一本中国历史类书籍。
精彩内容
第一章事情的时间、空问海与交易在人的各种行为中,再没有比渡海更具有人类特质的了。因为我们作为一种陆地生物出现在这个地球上,由于拥有坚强的意志和无穷的智慧才能渡过大海。而且意志与智慧可以说是“人’这一生
物的特征。
人究竟为什么想要渡海呢?在人类的原始时期,有一群人试图往海的另一方寻找新的天地。这个记忆让人们产生了一种信仰,认为在海的彼岸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种宗教式热情的带动下,涌现出不少出海的人。而驱使大量的人去航海的最大动机是交易。
在讲述海与帝国的历史之前,首先对交易这种行为阐述一下我的基本看法。
在这个地球上,为了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孕育出多种多样的文化,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物产。为了相互补充各自地区所没有的东西,从古代起就盛行跨越广阔的地理空间交换物资。
“人”以外的野生动物在自己生息的环境中获得所需要的东西。动物的排泄物、尸体,在它的生态环境圈中或者成为其他动物的食饵,或者分解为微生物。物质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循环。动物无法脱离这个生
态环境圈。唯独“人’才能够从不同的地方搬运物资进行消费。本书中将这种跨越了生态环境圈的物资的互换称为“交易”。
在今天这种大规模的交易开始之前,“人”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生活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的,为适应各自的生态环境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自己居住的土
地上所没有的,或者说相较于需求较稀少的物品成为当地文化中的宝贝。拥有宝贝的人受到没有宝贝人的艳羡,某些情况下还会成为受尊敬的对象。宝贝甚至还成为权威的象征。在经济学中将宝贝称之为“财富”或者是“财产”,但是什么东西成为财富、财产则完全取决于文化因素。
在当地生态环境以外的宝贝,有两种来历。一种是怀有特殊技能的人从地里挖出的宝石、金子、银子等稀缺矿产。另一种是类似于香木、香辛料、绢织品
、陶瓷器这种只能在某个特定产地才能制造出来的从远方运来的特产。能够成为宝贝的物资必须满足稀缺性这一条件,同时还必须满足是由特定生产地、通过特殊技能创造出来的这两个条件。渡海而来的物产,依靠拥有航海技术的人从遥远的地方运过来,可以说完全具备了成为宝贝的资格。也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在世界各地都流传着一次航海造就万贯家财的商人的传说。
在不同的文化中对这些宝贝进行交换其实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比方说,要把热带岛屿中生产出来的香木与温带农耕地区生产出来的绢进行交换,会怎么样呢?我们或许会认为只要标示出一根香木的价格,然后寻求同等价值的绢就可以了。但是,用统一的价格评估香木与绢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东西,这种方法是在明朝,也就是本书所考察的那个时期
才确立起来的。那么在尚未出现用价格来衡量、表示物品价值的时代中,交换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武力袭击对方来抢夺值钱的东西。或者也可以把海盗袭击沿海地区,掠走物品和人质的行为看做交易的一种类型。自古以来,经常会发生游牧民族抢夺农耕地区的物资、掠走通晓生产技
术人员的事情。这也是一种跨越生态环境圈物资移动的现象,因此按照本书的定义,也可以涵盖在交易的范畴之内。
也有一种交易方法叫做“互酬”。这种方法是,交换双方,即在不同生态环境孕育的不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在相互都满意的量上取得一致然后进行交换的方法。沉默交易可以说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习惯做法。古时候有个希罗多德,在他的著作《历史》中介绍了利比亚人所进行的沉默交易的情况。中国古代也有相同的习惯——著名的“鬼市”。
也就是在某种不同生态环境相互接触的特殊空间内,属一方文化的人将想要交换的物品放下后离开,另一文化中的人出来放下与之相称的交换物然后离开
。
但是通过掠夺、互酬这种方法很难稳定地获得大量物资。在掠夺的地方抢到的并不一定有自己所需要
的;通过互酬交换来的物品的量,受限于最低需求。
也就是说对方若对自己带来的东西不感兴趣,交易将不成立。
比掠夺、互酬更先进的方法是纳贡。以军事武力或者社会权威为背景,令对方顺服,定期缴纳固定的物资。纳贡制度化以后形成的是被称为“集中一再分配”的方法。用政治的权力通过征税的方法从各级统
治者手中筹备物资,集中后根据最高统治者的裁量重新分配到需要物资的地方。
纳贡与“集中一再分配”这两种方法的基础在于政治权力使交易制度化。交易必须敏锐地应对政治权力关系的变化。交易所依附的多个当事人的行为体系,是被称作“市场”的东西。在那里各种各样的商品
由非特定的多个当事人按竞争原理进行交换。竞争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交易所需要的信息要得以公开。P19-2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