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新】【良好】造房子
9品书籍大部分没有笔迹少量轻微笔迹。配件和光盘不包
¥
24.48
3.1折
¥
78
九品
仅1件
作者王澍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78096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9787535678096
上书时间2024-11-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讲席教授,香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1997年与他的妻子陆文宇成立业余建筑工作室,致力于重新构筑中国当代建筑的研究和工作,并体现在他的作品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垂直院宅(杭州钱江时代)、杭州南宋御街综合保护与改造等一系列作品中。
2010年,和陆文宇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荣誉奖。
2011年,获法国建筑科学院金奖。
2012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2年,获《华尔街日报》评选的“优选创新人物奖”。
目录
自序
素朴为家
意识
造园与造人
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走向虚构之城
当“空间”开始出现
营造琐记
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
剖面的视野——滕头案例馆
为了一种曾经被贬抑的世界的呈现
走入树石的世界
语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我们从中认出——宁波美术馆设计
中山路:一条路的复兴与一座城的复兴
对话
叛逆的征途
触碰另一个世界的边缘
精神山水
重返自然的道路
问答录:一个人需要多大的房子
尾声
那一天
内容摘要
《造房子》一书是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
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
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精彩内容
近几年,我一边造房子一边教书,身边总有几个弟子追随。我对他们常说的有三句话:“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几年下来,不知道他们听懂多少。
每年春,我都会带学生去苏州看园子。记得今年(2006年)去之前和北京一位艺术家朋友通电话,他问我:“那些园子你怕是都去过一百遍了,干吗还去?不腻?”我回答,我愚钝,所以常去。在这个浮躁
喧嚣的年代,有些安静的事得有人去做,何况园林这种东西。
造园,一向是非常传统中国文人的事。关于造园,近两年我常从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图一
)讲起。那是一张典型山水画,上段远山,一片寒林;中段池水,倪氏总是留白的;近处几棵老树,树下有亭,极简的四根柱子,很细,几乎没有什么重量,顶为茅草。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若视画的边界为围墙,近处亭榭,居中为池,池前似石似树。但我谈的不是这个,我谈态度。《容膝斋图》的意思,就是如果人可以生活在如画界内的场景中,画家宁可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如果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那么我以为,这张画边界内的全部东西,就是园林这种建筑学的全部内容,而不是像西人的观点那样,造了房子,再配以所谓景观。换句话说,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
度。在那幅画中,人居的房子占的比例是不大的,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讲座对象不同,反应差异巨大。对于国内学子讲,《容膝斋图》主要引起价值论的讨论。这当然重要,房子不先作价值判断,工作方向就易迷失。我也曾在美国大学里讲,讲座结束后那些美国建筑教师就很激动,说他们今天见到了一种和他们习常理解的建筑学完全不同的一种建筑学。
面对世界的态度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这让我又想起童寓先生。作为庚子赔款那一代的留学生,童先生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游历欧洲,两式建筑素养深厚。但留学归来,却有一大转折,全心投入中国传统建筑史,特别是园林的研究与调查中。治学方向的转变说明了思想与价值判断的大转变。刘敦祯先生在童先生《江南园林志》一书序中写道:“对日抗战前,童寓先生以工作余暇,遍访江南园林,目睹旧迹凋零,与乎富商巨贾恣意兴作,虑传统艺术行有澌灭之虞,发愤而为此书。”今日读来,似乎是在写今日中国之现状。不继承自然是一种摧毁,以继承之名无学养地恣意兴造破坏尤甚。
与后来众多研究园林者有别的是,童寓先生是真
有文人气质和意趣的。博览多闻、涉猎今古、治学严谨、孜孜不倦固然让人敬仰,但我最记得住的是先生
的一段话:今天的建筑师不堪胜任园林这一诗意的建造,因为与情趣相比,建造技术要次要得多。
“情趣”,如此轻飘的一个词,却能造就真正的文化差别。对中国文人而言,“情趣”因师法自然而起,“自然”显现着比人间社会更高的价值。人要以各种方式努力修习才可能接近“自然”的要求,并因程度差别而分出“人格”。园林作为文人直接参与的生活世界的建造,以某种哲学标准体现着中国人面对世界的态度。而文人在这里起的作用,不仅是参与,更在于批判。文征明为拙政园作的那一组图(图二),至今仍镌刻在园内长廊墙上,与拙政园的壮大宽阔、屋宇错杂精致相比,文征明笔下的拙政园只是些朴野的竹篱、茅舍,在我看来,就是对拙政园文雅的批判。事实上,在中国园林的兴造史上,这种文士的批判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正是这种批判,延续着这个传统的健康生命。而童宵先生最让我敬重的,除了一生
做学问的努力与识悟,更在于其晚年面对一个浮躁喧嚣的年代,毅然不再做建筑设计,这使他几乎代表了近代中国建筑史的一个精神高度。我见过其晚年的一
张照片,在他南京小院中,先生身穿一件洗得破出洞来的白色老头衫,双目圆睁,逼视着在看这张照片的我。而我则见他站在一棵松下,如古代高士图中的高士。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四个奠基的大师,梁思成、杨廷宝、刘敦祯、童寓,童先生是唯一无任何官职,在公共场合露面最少的一位,但他却可能是对我这样的后学影响最深刻的一位,不仅因为学问,更在于其身上那种中国传统文士的风骨和情趣。
P13-1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