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成新】【良好】拾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9成新】【良好】拾年

9品书籍大部分没有笔迹少量轻微笔迹。配件和光盘不包

25.42 3.3折 78 九品

仅1件

江苏盐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军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1074

出版时间2012-08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9787108041074

上书时间2024-11-15

卓悦书店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这一篇篇文章,见证了北京这个伟大的城市,在过去十年的奋斗历程,及其生死纠葛。
作者王军把这本书取名为《拾年》。拾年者,十年也,光阴重拾也;而城市,分明是光阴与心灵的造化。
它虽然是十分有限的记载,仍有加以呈现的必要,因为这一切,发生在这样一个十年。

作者简介
王军,新华社不错记者,供职于《瞭望》新闻周刊,北京市政协特邀委员,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
他的著作先后获得中国出版集团奖、全国很好畅销书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中国建筑图书奖、《文汇读书周报》“2003中国十大年度图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08年度十大图书”等。其中,《城记》被译为英文、日文出版,被《中华读书报》选入新中国“六十年、六十书”。
《纽约书评》在《城记》英文版的评论中说:“这本书与帮助人们改变城市环境思考方式的经典之作——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相似,并成为这个国家新兴的城市保护运动的核心著作。” 

目录
前言  这一个十年
壹  守望古都
  对宣南士乡的最后拆除
  寻找失踪的北京城市史
  中国传统与现代主义的决裂
  守不住的天际线
  保存最后的老北京
贰  再绘蓝图
  北京名城保护的法律政策环境
  改变“单中心”发展模式
  贝聿铭呼吁“向巴黎学习”
  期待二○○八
  首都规划修编的台前幕后
  中央行政区与城市结构调整
  奥运会的城市遗产
叁  十字路口
  北京的”人口失控”
  拽不住的人口规模
  北京式治堵
  行政区划调整之疑
  旧城保护的最后机会
  民生靠保不靠拆
肆  重建契约
  鼓楼前的镐锹
  黄金宝地上的萧条
  南池子”吃了螃蟹”之后
  四合院存废的讨论
  文保区之惑
  私有四合院的土地财产权
  拆迁条例的“盈利模式”
  《清明上河图》与不动产税
  价值观是如此有用
  城市化,从革命走向契约
伍  营城纪事
  《城记》的缘起
  从“东方广场”说起
  白颐路忆旧
  下水道的记忆与启示
  元大都与曼哈顿
陆  岁月留痕
  ”规划性破坏”
  酒仙桥与798
  历史的见证
  不能再失去的“城墙”
柒  梁林故居
  请留下中国建筑史的摇篮
  闻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获保留之后
  旧城保护是法律问题
  斥“维修性拆除”
  追诉拆毁者
  一处典型四合院的生死映像
  北总布胡同的哀思
捌  此心安处
  梁思成的死与生
  老舍墓座上的波澜
  向埃德蒙·培根致敬
  怀念陈占祥先生
  徐苹芳先生的底线
后记

内容摘要
 拾年者,十年也,光阴重拾也。在二十一世纪最初的十年,北京城经历了一场世纪纠葛。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中国的大门,不可逆转地向世界敞开了。成功申办奥运之后,北京认识到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城市发展的缺失——失去了雄伟的城墙,甚至险些失去故宫……这个世界上立交桥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最堵的城市,开始了一场自救,规模浩大的总体规划修编工程2004年启动,试图改变1950年代移植于莫斯科,并被中国其他城市纷纷效仿的单中心城市结构。
可是,推土机仍保持着强大惯性,千重万叠的矛盾被推演至2011年——这一年,北京的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人,一季度地铁出行人数逾4亿人次,北总布胡同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北京市共有969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这一切,被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的新华社记者王军录入笔下,汇成《拾年》一书。
《拾年》以新闻式的记录,书写北京城十年来的生与死。作者以故事为浅层结构,从2005年总体规划修编、实行、陷入困顿的整个过程入手,进而深度解剖城市生命机制,探讨产权与契约等问题,其间亦记载许多人物故事: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吴良镛、贝聿铭、老舍、培根、徐苹芳……作者在书中写道,“它虽然是十分有限的记载,仍有加以呈现的必要,因为这一切,发生在这样一个十年。”

精彩内容
 对于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北京来说,其古代城址
的情况,早于金代之前的,因无科学的考古报告,学术界众说不一。这样的状况,与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极不相称,是必须尽快加以改变的。
近年来,在北京古城区内进行的大拆大建活动未能停止。考古工作如
不能及时跟进,待众多建设项目掘地三尺之后,北京城市考古便无从谈起,北京城市史就将留下巨大空白。
地下文物保护问题获得了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2009年2月19日,经主任扩大会议讨论,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把“重点就地下文物保护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列入2009年工作要点。在这次讨论中,我作了一个发言,认为对于拥有悠久而灿烂历史的北京来说,其城市发展史迄今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说不清楚,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我建议,北京市应该把地下文物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对待,其核心任务是:以科学而系统的考古工作把失踪的城市史寻找回来。必须站在这个高度来认识地下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此取得全市上下的共识,使地下文物保护得以主动而明确的实施。何谓失踪的北京城市
史众所周知,蓟为北京建城之始。《礼记·乐记》载,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授徒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史记-燕召公世家》称:“周武王(约前1087年~约前1043年)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这是北京主城区一带创建城市的重要记录。据北魏郦道元(466年或472年~527年)《水经注》记载,蓟得名于蓟丘。蓟丘位于何处?学术界说法不一。目前的主流论断是,蓟城的中心位置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内外。这是根据《水经注》所记“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及同书所
记蓟城之河湖水系的情况得出的,惜无相应的考古勘探为证。
春秋时期,燕并蓟,移治蓟城。东汉起,蓟城为幽州治所,隋废幽州改置涿郡,唐改涿郡为幽州,称蓟城为幽州城。契丹936年占据幽州,938年改国号为“大辽”,升幽州为陪都,号南京,又称燕京。学术界根据北京古代水系分布情况,以及悯忠寺(法源寺)、天宁寺在唐幽州、辽南京城内位置的历史记载,确认蓟、幽州、辽南京的核心位置在今宣武区一带。
而这些城市的城墙边界何在?城内如何布署?由于缺乏科学的考古调查,至今无人说得清楚。
1125年,金攻陷辽南京;1151年,金决定迁都南京;1153年,改南京为中都,这是北京建都之始。金中都以辽南京为基础,向东、南、西三面扩建而成,城内置六十二坊,皇城略居全城中心,前朝后市,街如棋盘。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部门对金中都的城垣遗迹作了调查,对历来有争议的中都城周长,通过实地勘测得出较准确的数据。而中都城十二门的具体位置,因只有历史文献考证,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踏察,尚停留在“大体可以确定”的阶段。
1215年,蒙古攻陷中都;1267年,忽必烈(1215~1294)在中都东北郊大规模营建大都新城。对元大都城址的考古工作,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元大都考古队从1964年开始进行,至1974年基本结束
,先后勘察了元大都的城垣、街道、河湖水系等遗迹,发掘了十余处不同类型的居住遗址和建筑遗迹,形成了《元大都的勘察和发掘》《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北京西绦胡同和后桃园元代居住遗址》等报告,证实元大都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稍南,今建国门外南侧的古观象台即元大都城墙东南角墩台旧址,元大都的中轴线与明清北京的中轴线吻合,今天北京内城有许多街道和胡同仍保存着元大都街道布局的旧迹,等等。
此项工作,填补了元大都研究的空白,为城市考古积累了丰富经验。
遗憾的是,这类科学而系统的考古工作未能朝着北京更为久远的历史延伸,以至于对元代之前,特别是金代之前北京城址的状况,至今多停留在文献和推测阶段。P9-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