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诗学方李珍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787520307222全新正版
¥
59.79
7.6折
¥
79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方李珍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7222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1201603155
上书时间2024-11-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方李珍,女,1973年生,福建宁德人。现为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戏曲理论评论与福建当代地方戏曲研究。在《光明日报》《文艺报》《戏曲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百余篇,共60多万字。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青年课题《戏曲诗学》。获得第三届曹禺戏剧奖很好评论奖、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第二十九届田汉戏剧奖评论一等奖。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写意篇
第一节 戏曲“写意”辨(一)
一 写意与诗意
二 戏曲人物“写意”蕴涵
第二节 戏曲“写意”辨(二)
一 人物塑造的写意化
二 唱腔的写意化
三 动作的写意化
第二章 意象篇
第一节 戏曲意象初探
一 “红豆”与“红裙”:意象与非意象
二 “梅树”与“榆树”:文学意象与戏曲意象
三 “枯枝”与“牡丹”:舞台意象的两种表现
第二节 戏曲行当和程式:人物塑造的意象法
第三节 戏曲意象与“形象种子”
一 “形象种子”的基本内涵
二 舞台意象及其与形象种子的不同
第三章 思维篇
第一节 戏曲创作中的“模糊性思维”(一)
一 古今对照:“模糊”的意蕴
二 体武对比:程式与脸谱的“模糊”用义
三 “模糊性思维”与喜剧创作
第二节 戏曲创作中的“模糊性思维”(二)
一 “自叙家门”:代言与叙事边界的模糊
二 隐喻与渲染:对人物性格的模糊
第三节 “模糊性思维”与戏曲接受美学
一 文体的改变带来接受的转变
二 虚拟与局部的接受
第四章 叙事篇
第一节 叙述的声音——以《拜月亭》题材为例
一 故事与逸出:叙述的双声部
二 欢乐与笑谑:民间形象的双重性
第二节 叙述的身影
一 显身叙述:显在的叙述者
二 隐身叙述:隐在的叙述者
第五章 特质篇
第一节 礼俗与狂欢:地方戏的文化特质——以梨园戏为例
第二节 思想性与戏剧性:戏曲与话剧两方面的不同
一 思想性的不同
二 戏剧性的不同
第三节 生命力与生活性:戏曲程式动作与舞蹈之不同
一 “戏”与“舞”:二者互为源流
二 “转”与“步”:二者美学内核的不同
三 “象”与“隐”:二者在形象层面上的不同
第六章 范畴篇
第一节 必要的区隔——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戏剧创作两组美学范畴的认识
一 繁与简(单纯与复杂)
二 轻与重
第二节 古典与新古典——以当下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为例
第三节 历史主义与新历史主义
第四节 混搭与拼贴
主要参考书目
误上“贼船”二十年——代后记
内容摘要
相较于美学,诗学者,则更侧重于结构学与创作论的研究。“戏曲诗学”的提出,并不出于概念上的为新求新,而是试图更近一步接近戏曲本体的研究。将写意、意象、虚拟、程式等涉及戏曲美学特点与表演特征的概念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进行正本清源式地探察,深入它们的内部作更细化的本体式研究。因此,本课题主要考察戏曲叙述结构与创作观念、创作技巧以及戏曲美学形态与范畴等方面的问题,并在具体展开中将这种研究置入古今戏曲两个视野中进行,以更直观地发现当代戏曲美学领域中的现象与问题。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批评手法,还试图化用西方的结构主义与叙述学、细读法。这种探讨大概分为“写意篇”、“意象篇”、“思维篇”、“叙事篇”、“风格篇”、“范畴篇”等六个部分展开论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