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工业化张培刚大学9787300198514全新正版
¥
32.39
7.7折
¥
42
全新
库存24件
作者 张培刚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0198514
出版时间 2014-1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定价 42元
货号 1201009667
上书时间 2024-11-03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奠基人。1913年生于湖北省红安县,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41~1945年就读美国哈佛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获得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很好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列入《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此书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曾任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1946~1947年,1949~1952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1948)。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疗主席。主要著作:《清苑的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广西粮食问题》(1938年)、《浙江省食粮之运销))(1940年)、《农业与工业化(上卷,中下合卷)》、《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新发展经济学》、《张培刚选集》、《20世纪的中国粮食经济》等。 目录 《农业与工业化》的来龙去脉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概述 导论 章 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述评 节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节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三节 区位理论分析方法 第四节 分析方法评论 第二章 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节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一、人口与食粮 二、食粮与经济活动的区位化 三、收入与对粮食的需要 第二节 联系因素之二:原料 一、加速原理与周期变动 二、原料成本与工业区位 第三节 联系因素之三:劳动力 一、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二、人口的职业转移——劳动力自农村转入工商业以及自工商业转入农业 第四节 农民作为买者与卖者 一、农民作为买者 二、农民作为卖者 第三章 工业化的理论 节 工业化与产业革命 第二节 工业演进中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 一、发动因素:企业创新管理才能及生产技术 二、限制因素:资源及人口 第三节 工业化的类型 一、工业化的开始 二、工业化的程序和阶段 三、工业化的速度 第四章 工业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 节 工业发展与农业改良 第二节 当作生产单位的农场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 一、机械化的方式 二、机械化的条件 三、机械化对于生产的影响 第四节 农作方式的重新定向 第五节 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 第五章 工业化对于农场劳动的影响 节 关于“补偿作用”(Compensatory Effects)的诸种学说 第二节 劳动在农业收入中所得的份额 第三节 劳动力从农场到工厂的转移 一、关于行业间及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的学说 二、机器代替农场劳动力 三、工业对于农场劳动力的吸引和吸收 第六章 农业国的工业化 节 农业与中国的工业化 一、简释 二、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 三、农业上的调整 第二节 从工业国到农业国的资本移动 第三节 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贸易 一、农业与工业之间贸易的特征和转变 二、农业国与工业国的贸易条件 三、农业国工业化对于老工业国的影响 结语 一、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改革及改良 二、所谓农业与工业的平衡 三、农业国与工业国的经济关系 四、关于中国工业化问题的几点讨论 附录(一) 对“工业”概念的探讨 附录(二) 农业作为一种“工业”与农业对等于工业 参考书目 英汉人名对照 内容摘要 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是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是本试图从历目前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学术专著,曾获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很好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在靠前上声誉卓著,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版又在美国再版。 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将面临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为中心目标,从世界范围来探讨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将要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调整和变动的问题。作者从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统计资料中,向英、法、德、美、日、苏联诸国,寻求“产业革命”以来它们各自实行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并立足于农业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加以考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