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店正版】树梢上的中国
9787100160254
¥
83.4
¥
68.4
全新
库存599件
作者梁衡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60254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304页
定价68.4元
货号10095811420605
上书时间2024-06-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商品名:树梢上的中国ISBN:9787100160254定价:68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作者:梁衡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出版时间:2018-08-01印刷时间:2018-08-01版次:1印次:1包装:精装开本:32开用纸:胶版纸页数:304字数: 内容简介 《树梢上的中国》是梁衡先生跋山涉水寻访人文古树后写就的一部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中国大地上众多古树的□□兴衰,融入了作者“人文森林”的理念和丰富的□□内涵,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倡导绿色文明的人文思考。 梁衡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先生热爱自然,钟情古树,在全国挖掘三百棵有□□背景的人文古树,授名挂牌,其文化意蕴堪比唐诗三百首。在《树梢上的中国》中,作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多棵古树,挖掘古树及其背后动人的□□与人文故事,写就《华表之木老银杏》《万里长城一红柳》《中华版图柏》等经典力作。作为“人文森林学”的*创者,作者认为每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是活着的□□坐标,是能与人类对话的生命地标。 前言序言 【开篇诗作】 在伐木者看来, 一棵古树是一堆木材的存储, 在科学家看来, 一棵古树是一个气象数据库, 在旅游者看来, 一棵古树是一幅风景的画图, 而在我看来, 一棵古树就是一部□□教科书。 ——梁衡 【前言】 这是一本专题散文集,想从过去没有人用过的角度,来看环保、看生态、看人与树的关系。我这里用了一个新概念:“人文森林”。 事情的缘起是 2012年,当时我在全国人大农委工作,一次与国家林业□的官员座谈。 我问坐在我身边的资源司司长:“你这个资源 司管什么?”她说了一句很专业的话:“管中华□□共和国国土上活立木的木材积蓄量。”我说:“你只管树身上的木材积蓄量,那它身上所附载的文化内容谁来管?”她盯着我看了有一秒钟说:“知识分子就是爱琢磨问题。反正这个事现在没有人管。”没有人做过的事□□挑战性。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学术研究,这就是后来在第六届生态论坛上的发言,现附在本书后的《重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二是“人文古树”题材的散文创作。我曾冒叫一声, 要写一百棵人文古树。但动手以后才知难度之大不可想象。 这无异于是一种□□研究与田野考古。写一棵树常要来回数千里,采访三四遍,耗时几年。要写一百棵是绝对不可能了,现在只能将已经发表的这二十多棵呈献给读者。 迄今为止,人与森林的关系已走过了两个阶段。这就是物质阶段,砍木头、烧木头、用木头;环保阶段,保护森林,改善气候,创造一个适合人居的环境。但这基本上还是从人的物质生活出发。其实还有一个第三阶段,就是跳出物质,从文化角度去看人与树的关系。人类除为了生存而进行物质生产外,还进行着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树木、森林一直在默默地注视并记录着这一切。 因为地球上比人年长的植物只有树木。森林本身就是一个活的、与人类相依为命的生命体。它曾经是,现在也还是人类的家,如它消失,人类也必将不存。树木是与语言文字、文物并行的人类的第三部史书。所以本书的切入点是用老树来□□□,讲正史上少有的,但又是名人、大事的 故事。但绝不要没有史实根据的传说。我的标准是很苛刻的,所选中的古树,从纵的方面看必须是□□里程碑;从横的方面看必须是当地的地标。 我虽然是弄文学的,但总喜欢行走在文学的边缘去创新、猎奇。三十年前曾写过一本《数理化通俗演义》,那是在科学、教育和文学的三角地带,讲教科书里的科学故事。后来写政治散文,是用文学来翻译政治。现在又来到林业、□□和文学的三角地带,想再开出一块处女地。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这是多么迷人的境地。我 希望用我笨拙的笔来推动“人文森林”这个新学科的建设,把森林保护上升到人文层面。个人的一己之力肯定是不够的,我幻想着官方、民间都行动起来,能在全国发现并正式挂牌三百棵“人文古树”,并顺势建起三百个“乡村古树文化公园”,保存□□,留住文化,留住乡愁。其文化积累的意义将不低于唐诗三百首。 我用这本小书,抛砖引玉。 2018 年 3 月 7 日 目录 【目录】 冬季到云南去看海 003 霸王岭上听猿啼 011 这最后一片原始林 029 华表之木老银杏 039 秋风桐槐说项羽 067 吴县四柏 079 中国枣王 087 万里长城一红柳 099 死去活来七里槐 111 中华版图柏 133 铁锅槐 149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157 沈公榕,眺望大海 150 年 179 百年震柳 211 周总理手植腊梅赋 223 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 227 燕山有棵沧桑树 235 带伤的重阳木 243 天山脚下一棵松 257 难忘沙枣 267 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 275 树殇、树香与树缘 283 附录:重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 293 精彩书摘 【1】 树木是与语言文字、文物并行的人类的第三部史书。所以本书的切入点是用老树来□□□,讲正史上少有的,但又是名人、大事的故事。但绝不要没有史实根据的传说。我的标准是很苛刻的,所选中的古树,从纵的方面看必须是□□里程碑;从横的方面看必须是当地的地标。——《前言》 【2】 每次来浮来山,我总要抽一点时间,静静地依偎在这棵老银杏下,仰望它遮天蔽日的枝叶,抚摸着它青筋暴突的树身,或秋叶飘零,斜风细雨,或月上枝头,河汉茫茫,屏气凝神地听老树胸中发出的□□回声。教你如醉如痴回肠荡气。□□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像一条地下河流,时隐时现。有时丢了,就到书上去找,正史没有,可找野史;有时丢了,就到地下去找,专门有一行叫考古;有时丢了,还可到树上去找。因为连我们人类自己都是从树上走下来的。那古树下,总会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事过留痕。——《华表之木老银杏》 (配图) 【3】 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 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百年震柳》 (配图) ……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