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传:世有一人,如美景良辰
9787516834671
¥
52.4
9.0折
¥
58
全新
库存599件
作者纪云裳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34671
出版时间2023-0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
页数312页
定价58元
货号13870340
上书时间2024-05-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一个人究竟要历经多少颠沛流离,才能从容对抗人生的苦闷? ★半生灿烂,半生孤寂。冷暖自知,悲喜自渡。 她是惊艳时光的旷世才女,DU创易安体,婉约中见豪放,被尊为一代词宗。 她是敢爱敢恨的飒爽女子,不惧世俗眼光,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是胆识过人的刚烈文人,危难之中心忧家国,毅然守护金石文物。 ★第一人称视角,全景式深情描绘千古才女李清照敢爱敢恨、清醒洒脱、波澜壮阔的一生。 ★收录李清照人生各阶段传诵千年的经典词作,诗文辉映,轻松提升古典文学修养。 ★特别附录《漱玉词》全本新译,无障碍阅读,尽享易安词之美。 ★精装双封设计,特邀新锐插画师黄图图倾情手绘封面,版式雅致疏朗。 ★愿你穿越漫长时空,读懂千古才女李清照的洒脱与从容,活出优雅通透的自在人生。 内容简介 一个人究竟要背负多少孤寂与彷徨,才能从容对抗人生的苦闷? 她是惊艳时光的旷世才女,DU创易安体,婉约中见豪放,被尊为一代词宗。 她是敢爱敢恨的飒爽女子,不惧世俗眼光,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是胆识过人的刚烈文人,危难之中心忧家国,毅然守护金石文物。 半生灿烂,半生孤寂。冷暖自知,悲喜自渡。 第一人称视角全景式深情描绘千古才女李清照敢爱敢恨、恣意洒脱、波澜壮阔的一生。收录李清照人生各阶段传诵千年的经典词作,特别附录《漱玉词》全本新译,诗文辉映,尽享易安词之美。 愿你穿越漫长时空,读懂千古才女李清照的洒脱与从容,活出优雅通透的自在人生。 作者简介 纪云裳,青年作家,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其文唯美自然,婉约清雅,多次获“凤凰网读书”“慈怀读书会”“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推荐。 代表作品有:《李清照传:世有一人,如美景良辰》《苏东坡传:我只是个有趣的凡人》等。 目录 第一幕:世有一人,如美景良辰 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三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四 世有一人,如美景良辰 五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第二幕: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六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七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八 千里之外,见字如面 九 明水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十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第三幕:归去来兮,赌书泼茶 十一 小楼风雨恨潇潇 十二 寂寞梨花,满地飘雪 十三 有一素心人,陪我数晨昏 十四 芝兰为寿,煮酒论词 十五 岁月赐我青山冢,我还光阴白头吟 第四幕:花自飘零水自流 十六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十七 微雨孤馆,闻君有两意 十八 我倦欲眠君未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十九 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二十 醉里插花花莫笑 第五幕: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二十一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二十二 一瞬间风吹青丝,一刹那雪落白发 二十三 情怀好比旧时衣,心亦万古如长夜 二十四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第六幕:生如博弈,落子无悔 二十五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二十六 枕上诗书好,闲看木樨花 二十七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二十八 人生,是一场落子无悔的博弈 二十九 风住尘香花已尽 附录:自是花中第一流 一 李清照诗文集 二 《漱玉词》全本新译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的春天,我在金华小院外经常遇见一只白鹤。 它有时在溪边停驻,有时在花树下小憩,有时则在清晨的薄雾中翩翩起舞。 一次,暮色如轻纱一般覆盖在大地上,山边浮现出一轮朦胧的新月,溪边的桃花一瓣一瓣摇动着水面,我在檐下刚好坐尽了一个漫长的黄昏,它又出现了。 它站在我的门外,像是一位故人,风神洒然,白衣胜雪,洞悉我全部的孤独,清凉的翅羽划过我的眼神,试图用往事相度。 而这个春天,空有回忆如酒,诗词如画,我鬓上花已残,五尺肉身被疲倦裹挟,那拆掉一身痴骨酿成的酒,也无法了却一生的忧。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只有少年的眼泪才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如今迟暮如我,却是一个一次又一次在自己的内心被愁绪绊倒的人。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 避难金华之前,听闻皇上正御驾亲征,加之岳家军已为我大宋收复了襄阳六郡,我本以为收复中原有望,但不久前迒弟却在家书中告知我,皇上议和之意已定,那一刻,我便知道,我这一生,应是再也看不到北归之日。 是年暮春,徽宗不堪折磨在五国城驾崩,闭眼时仅草席裹身。 皇上跪北痛哭,悲哀之余,则愈发忧心其生母宣和皇后的处境。“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无及矣。今立信誓,明言归我太后,朕不耻和。”数年后,这句话又成了他向金国屈己求和的堂皇理由,继而为以“莫须有”之罪杀害岳飞埋下了隐因。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春晚》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朝廷下令定都杭州,并改临安,自此山水百里皆皇城。 是时,我正借居在临安余杭门外的西马塍,静下心来,便可卧听西子湖的棹歌与风声。 相传吴越王钱镠曾令人在此养马,盛况达三万余匹,故称马海,又名“马塍”。只是相隔数百年之后,此地早已看不到万马奔腾的景象,便成了皇城内外独一无二的花柳繁华之地,春有芍药,夏有莲荷,秋有木樨,冬有水仙,一年四季,芳馥不败。每逢晴好之日,则有稚子传唱一支温情馨香的《陌上花》童谣,其声清脆,其思旖旎,字字触动人心。 钱镠出身清寒,半生戎马定河山,功成名就之后却依旧不忘旧恩,待发妻庄穆夫人如少年初心。庄穆夫人每年春天都会回临安省亲,钱镠则每年春思宛转。又一年春天,庄穆夫人久去未归,一直到春色迟暮,陌上花似锦。钱镠候妻不至,便派人去探询,得知夫人一切平安,只因心念故地之后,他又差人送去一封八百里加急,信上却只言:“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是这般的铁骨柔情百媚生。 而风住尘香花已尽,柔情于我,亦是曾经沧海。只是在阳光照耀众生之时,童谣飞入院墙划过耳际之时,我还是会忍不住神思缱绻——昔有一人,如美景良辰,曾赠与我最好的爱情与梦境。 可惜彼时的我尚不能参透,所谓最好的爱情,不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不是拱手河山讨卿欢,不是花光月影宜相照,而是无论富贵贫穷,坦途逆境,始终有一个人对你温柔相待,并甘愿用尽一生。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元宵》 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正月,一场风寒带走了伶儿,也带走了我半条命。 从此,我便孤身一人活在世上,风鬟霜鬓,憔悴余生。 只是免不了会常念京洛旧事。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伶儿,她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样子,父亲拉起她的手,将她带到我的身边,她仰脸望着我,一双眸子干净又怯懦,声音弱弱地喊“姐姐”。 还记得许多年前的元宵佳节,我们拉着手在御街上奔跑,如两条畅游在人海中的鱼,而两廊下则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花灯乐声十余里,延绵如浪涛。 还记得那年早春,我的大婚之日,有竹堂窗外的梅花一夜绽放,伶儿在晨曦中折下最新鲜的一朵为我簪戴在发髻上,并附耳相告:“姐姐,你一定是东京城内最美的新娘。” 还记得彼时我从狱中出来,门前秋雨绵绵,伶儿在屋檐下为我用豆蔻煎水,十指纤纤,面容沉静,那一刻我心底生出的笃定与安然…… 便免不了在雨打芭蕉,夜梦阑珊之时,轻唤一声“伶儿”,只疑心身处有竹堂中,夜听雨点砸落在树梢的清凉与酣畅,然后又陡然清醒,兀自伤心,需要面对环顾周遭却空无一人的岑寂,以及北归无望的凄冷。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芭蕉》 思念故人,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在这样的凄冷中,我亦常感时日无多。 德甫《金石录》一事我一直放心不下,于是,我先后两次拜谒米芾之子米友仁先生,请他为德甫之前收藏的两幅字帖题跋,这也曾是德甫生前未偿的夙愿。 不久后,我又将整理勘校的《金石录》全册完好无缺地交付给远在泉州的思诚大哥,请其代为保管,并期盼有朝一日可刊行于世,流传千古。若德甫泉下有知,也不枉我流离多年,以命相护的一腔情思。 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春,我七十一岁,一个人,白发三千,寂寞如雪。 每逢晴日,我便会到西子湖畔散步,或看梅花,或赏桂子,或观十里风荷,然后就着一碗粗茶,听上几段前世今生的故事。 有时,会听到苏东坡先生与名妓琴操的风月旧事。昔日苏先生任杭州太守,为琴操赎身后,琴操以琴传情,百年难得一闻。一日,两人泛舟湖上,苏先生以诗劝琴操从良, 怎知一语惊醒梦中人。琴操云:“谢学士,醒黄粱,世事升沉梦一场。奴也不愿苦从良,奴也不愿乐从良,从今念佛往西方。”自此削发为尼,前往玲珑山修行,再不问红尘事。数年后,苏先生被贬儋州,生死未卜,琴操闻之竟心神俱碎,几日后便香消玉殒。 每次听到此处,路人皆扼腕。 我亦叹息,或许只有青灯古佛知晓,琴操自始至终都从未参禅,更无顿悟,所谓修行,也不过是她梦碎之后为保全颜面的一条退路而已。而最后,她连念想那一条退路都断了。真是可惜了那一曲西湖绝响,苏先生聪明一世,竟不愿听明白…… 有时,也会听到林和靖先生“梅妻鹤子”的隐逸往事。 林逋先生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却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成年后,林先生漫游江淮间,尽览湖光山色之美,后来便隐居西子湖畔,拒不出仕,结庐孤山,植梅养鹤,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童子便纵鹤为信,林先生见鹤必棹舟归来。 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林先生卒于孤山,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而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隐逸往事,也自此在世间口耳相传。 相传林先生作诗喜好随就随弃,从不留存,但我依旧记得,那一首《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只此一句,便可引为知己。 有时,还会听到“大宋词女”的情花光阴。 而我坐在那里,却像在听别人的故事,其中许多的情节,都已真伪难辨。 我亦无力辩驳。 我老了,已经活了七十一年,但我相信,只要有《漱玉集》传世,那些落纸无悔的诗词便是最好的说书人,可将我那为爱成痴的岁月,无怨无悔的年华,昭告天下。 我知道,爱情不是画在心底的痣,而是刻在骨头里的词,即便有一天,肉身腐烂,灵魂化羽,那一把孤瘦的骨头也会记得,当初相遇相守的甜蜜与璀璨,后来相离相伤的绝望与疼痛。 我也知道,我的命运之轮即将停止转动。它曾赐予我花光照人、良辰美景的筵席,也曾让我堕入相思的地狱,爱情的深渊,国仇家恨的泥淖。幸而有文字,可供记忆结绳,可供我落魄受伤之时,攥紧这柔韧的线索,从最深的苦寒中把自己打捞上来,然后提着一口气,清冷又孤独地走到此刻。 而此刻,相隔二十年之后,我又见到了那只白鹤,它站在一方青石之上,依旧羽翼如皓月。 一切犹如某种神秘的召唤。 我来孤山访梅,在林和靖先生种下的那株老梅树下,我与白鹤对视,抖尽记忆里的尘埃,以及世间纷纷扬扬的情爱,复归于婴孩。 七十一年前,我便是在这样的潋滟春阳中降落尘世。 想那年少之时未经世事,我只愿得父亲一个“真”字,母亲一个“静”字。后来在爱中几经沉浮,我又以为,这一生都绕不过一个“情”字。 如今,躺在孤山的梅花树下,我又想起新婚之前,汴河边的青衫小道曾赠送给我一支命签,乃是一个“孤”字。 通常,我喜欢透过一个人的眼睛去揣摩对方的内心,彼时,我更不甘心自己的一生被人一语道破,便一时顽劣,伸手去揭他的面具,却发现他的脸上,原来是一双枯眼。 而这一刻,我透过白鹤的眼神,也终于明白,对于孤山,我不是过客,我是归人。 或许,此处便是我肉身的长眠之地。 易安心事几人知? 但问孤山一朵梅。 于是,在梅花树下,白鹤身边,我手持一本《漱玉集》,缓缓阖上了双目。 查看全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