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宫间 ((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 上海文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两宫间 ((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 上海文艺)

9787532174713

131.76 全新

库存2件

安徽合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74713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货号634515877379

上书时间2024-05-15

阁帮书屋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阿拉伯世界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及的歌德”纳吉布·马哈福兹代表作现实主义文学高峰“开罗三部曲”之一阿拉伯语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200年阿拉伯小说发展漫漫路程中不可逾越的顶点阿拉伯语文学翻译家陈中耀教授精心打磨的权威译本以埃及社会为背景,描述了埃及一商人家庭三代人的不同生活和命运,堪称埃及版《家》《春》《秋》。东方主义理论大师爱德华·赛义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丁·戈迪默、《发条橙》作者安东尼·伯吉斯等一致绝赞完美呈现长篇小说艺术里的复杂叙事、“智慧”和“狡猾”,对政治信仰归属、双重道德等高难度主题的驾驭信手拈来内容简介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开罗三部曲”是马哈福兹的重要作品。小说通过一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描绘了一九一七年至一九四四年埃及社会历史的种种变迁,每一部侧重描写一代人的生活,并以该代人居住的地区作为书名。作品颇似一幅埃及现代的风俗画卷。部《两宫间》主要描写这个家庭的父辈艾哈迈德这代人的生活和他们经历的历史事件。艾哈迈德既是位重信誉、有爱国心的商人,又是个威严的家长。他在维护传统道德的同时,又擅长为自己的声色作辩护;他的大儿子无所事事,沉湎于酒色之中;他的二儿子是个青年学生,在反对殖民统治的游行中献出了生命。作者简介纳吉布·马哈福兹(1911—2006)1988年以“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成为首位获颁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语作家。阿拉伯世界很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享有“埃及的歌德”美誉。作品传达了对人类现状与未来的深切忧虑和关怀,引人深思,激发良知。1920年代,埃及处于反帝爱国斗争的革命风暴之中,他怀着满腔的历史责任感踏上写作之路。先后创作了“历史三部曲”(《命运的嘲弄》《拉杜比丝》《底比斯之战》)、《新开罗》、《梅格达胡同》、《始与末》、《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小偷与狗》等几十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其中“开罗三部曲”被认可为阿拉伯文学目前的里程碑作品。曾任埃及文学艺术很高理事会理事、电影局局长和文化部顾问。多次声明自己信仰社会主义和科学,强调人的灵魂需要自我净化。1970年获国家文学表彰奖,1988年获埃及很高荣誉尼罗河勋章。精彩书评(马哈福兹)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马哈福兹以毕生的创作,将阿拉伯小说推上了现实主义的峰巅。而他的现实主义又极为独特和艺术性地,把现实的沧桑与难以言明的永恒化为了一体。——爱德华·赛义德杰作!——纳丁·戈迪默(三部曲)充满生活气息和洞察一切的视野……内涵极其丰富。——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作者)马哈福兹对于我们阿拉伯人来说,犹如狄更斯之对于英国人,托尔斯泰之对于俄国人,巴尔扎克之对于法国人。——纳加什(埃及著名评论家)马哈福兹对现实主义的坚持,究其根本在于他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变革,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描绘。作为一位具有强烈参与精神的社会批判家,他对国家、民族,乃至世界、人类的命运有着强烈的忧患感和使命感。——《文学报》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马哈福兹不逊于任何一个你能说出名字的欧洲文学大师。——《星期日泰晤士报》精彩书摘午夜,她醒了。她已经习惯每天夜里这个时候醒来,不必用闹钟或其他的东西,在她心里有一种灵异感应,一直忠实地准时催醒她。刚才,她还似醒非醒,迷迷糊糊地做着乱梦,感觉到梦中的声音,直到怕睡过头的担忧袭上心头,她才惊醒过来。她轻轻地晃了晃脑袋,睁开眼睛。屋子里漆黑一团,无法判断究竟是什么时间。窗下那条马路彻夜不安宁,几家咖啡馆里顾客的喧哗声和商店老板的招呼声不时传来,入夜时如此,半夜里如此,凌晨还是如此。因此,能够判断时间的只有她那像时针一样忠于职守的内心感应。家里寂静无声,这说明丈夫还没有进门,他的手杖还未点击到楼梯上。这个时候醒来已经是她的老习惯。夫妻生活的礼教告诉她应该半夜醒来,等候丈夫消夜回家,然后一直伺候他睡下。这种习惯伴随了她整个青春年华,人到中年依然如此。为了摆脱温暖被窝的诱惑,她毫不犹豫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念完“奉真主之名”后,便掀开被子下床,摸着床头和窗台,一直走到门口,打开房门。客厅内落地支架上的煤油灯发出的微弱光线立刻透进卧室。她小步走过去,端起灯回到卧室;玻璃灯罩口*出暗淡的光线,在天花板上映出一个镶着黑边的摇曳不定的光圈。她把煤油灯放在沙发前面的茶几上,卧室顿时被照亮了。这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大房间,高高的墙上几根平行的横梁支撑着天花板。室内陈设豪华:地上铺着波斯希拉兹绣花地毯,一张有四条铜腿的大床,高大的衣柜,长沙发上覆盖着一条五彩花纹的小毯子。她走到镜子跟前,向镜里的影子瞥了一眼,发现自己皱巴巴的咖啡色头巾缩到了后面,几绺栗色的头发披散在前额上,便伸手解开头巾,整了整,重新蒙在头上,并小心翼翼地系住两端。她用双手摸摸两颊,仿佛想抹去未尽的睡意。她已经四十岁了,中等身材,看起来略显瘦削,身体的架子虽小样,却长得细嫩、丰满、匀称。清秀的瓜子脸上高高的额头,一双漂亮的小眼睛闪烁着梦幻般甜蜜的目光,精巧的鼻子只在鼻翼处才略大,一张小嘴巴薄薄的双唇下长着尖圆的下巴。淡淡的麦色脸庞上,颧骨处点缀着一颗黑色的美人痣。她好像有点急,匆匆戴上面纱,走到窗式阳台门前,打开门走了进去。她站在封闭阳台里,脸左右转动着,透过窗格子间的小圆孔朝马路望去。阳台下面就是大街,向南去的是纳哈辛街,往北去的是两宫间街,它们在这里相接。左边的马路狭窄弯曲,大楼上的住家已经进入梦乡,窗户里漆黑一片,底层因为被手推车的油灯、咖啡馆和通宵营业商店的煤气灯的光线照亮,还不太暗。右边的马路被黑暗笼罩着,那里没有咖啡馆,几家大商店天未黑就关了门;只有格拉文和贝尔古格两座清真寺的宣礼塔,宛如守夜巨人的身影屹立在灿烂的星光下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她熟悉了二十五年的景色,可是从来没有看厌过。也许,她的一生是单调的,却还不知道什么是厌烦。相反,由于孤独,这么多年来,她对这些反而倍感亲切,仿佛从没得到过真正的温存和慰藉。孩子们出生之前,在这个有着院子、深井、两层楼房和许多宽敞高大房间的住宅里,一整天的大部分时间里只有她一个人。结婚时她还是个不到十四足岁的少女。婚后不久,公婆相继去世,她便成了这所大宅院的女主人,只有一个老女仆帮她料理家务。一到晚上,女仆回院子里的厨房去睡觉,留下她孤零零的一个人,独守那幽灵出入的长夜。她打盹一阵,清醒一阵,一直要熬到壮实的丈夫消夜归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