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23 × 23 × 41 cm
上书时间2022-05-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该南北朝时期青瓷莲花尊,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5.5厘米,腹径23厘米,集中了浮雕、模印、堆塑、贴塑、捏塑、划花等装饰手法,莲花瓣纹恰到好处地装饰在各个部位,上下呼应,构成了精美的艺术造型。该莲花尊侈口,长束颈,溜肩,鼓形腹,高足外撇,平底。颈部以弦纹为界,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贴塑辟邪兽、宝相花,均匀安置在两个条形系之下,肩部竖起的6个环形系,之间排列贴塑六个羽人骑虎图案,排列紧密。肩部饰上下两圈高浮雕莲瓣,莲瓣之下贴塑14片菩提树叶与上面的莲瓣错落有致。菩提也是佛教的圣物,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悟道。菩提树叶延伸至器腹中部,菩提树叶下饰有一圈较大的莲瓣纹,莲尖在腹中部凸起,形成上下腹的分界。下腹饰稀疏、错落的莲瓣,瓣尖凸起,造型不如上腹莲瓣生动。足径被凸起的旋纹分为两部分,多道竖刻线,光素无纹,最底下是无釉的圆形平底足,足部现垫烧痕,南北朝莲花尊较高大的都是中空高圈足,40公分以下有六朝青瓷常见的平底足(见《六朝青瓷刍议》一文)。莲花尊整体釉色呈青绿色,施釉均匀。在纹饰的凹处,特别是器腹中间覆莲的莲尖突起的凹处积釉较厚,呈深绿色,极富玻璃质感,晶莹透亮,器身有细小冰裂纹。通过仔细观察莲花尊的器外、器内特征,可以看出整体莲花尊是由颈、上腹、下腹和足四部位分别拉坯成型后,拼接而成,内壁有明显的拉坯痕。肩部的6个环形系耳为捏塑,粘在肩与颈的结合处,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又加固了颈部与肩部的拼接。颈部的兽形图案、宝相花、菩提叶则是用模具压制成型后粘贴在器身上的。肩部下方的高浮雕莲瓣也是通过模压成型后粘贴上去的。该莲花尊制作精良,造型别致,彰显了当时烧瓷工匠高超的造型工艺,达到了青瓷制作的极高境界。至于青瓷莲花尊在当时的用途,目前依然众说不一,有容器说,有冥器说,有佛教供器说等,均未见于文献记载,有待今后取证。该莲花尊历经一千多年,老化痕迹毕现,釉面受蚀开片缝隙裂痕较宽,上部破口大小气泡较多,部分釉面在放大镜下可见千年老釉蛤蜊光,纹饰凸处薄釉明显,闻之有土葬气味。
特别指出,该莲花尊在制胎上有一个特点,为了使下腹部两排16个凸起的莲瓣纹贴塑更牢固,特别在下腹瓷胎对应的位置上由外向内戳16个孔,莲瓣瓷泥可插入孔内,不易掉落,从内壁可看到18个戳孔的痕迹,这也是真品特征之一。
下面是对六朝青瓷莲花尊一些特征的探讨:
东汉年间佛教文化开始在我国传播,青瓷莲花尊在我国南北朝时非常流行,南北朝青瓷莲花尊因其精美艺术、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南北朝时期最为经典的瓷器品种。从留存至今的十余件馆藏出土器物来看,均是器形高大,釉色青绿,整器将刻划、浮雕、堆塑、模印、粘贴等多种技法施于一体,纹饰繁缛,上下辉映,它们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制瓷的最高工艺水平,被誉为青瓷之王。
第一个要探讨的是南北朝青瓷莲花尊的底足特征。从馆藏莲花尊看,其底足都是中空高圈足(见图),通常不少专家都以此作为鉴定莲花尊是否到代的依据之一,其实不然,从出土和民间收藏的一些南北朝青瓷莲花尊看,也有垫烧的平底足,这种平底足通常都在40公分左右高度及以下的莲花尊上看到,其实,垫烧平底足才是唐以前青瓷瓶瓶罐罐的主流型底足,中空高圈足除了在特别高大的莲花尊身上见到,其它青瓷很少见到,而十几件馆藏中空高圈足莲花尊都在60公分,甚至80公分以上高度,采通中空高圈足这种特殊型底足也许是为了加强它的稳定性,只反映某种特殊性而不代表普遍性,青瓷莲花尊在六朝非常流行,尺寸也肯定有大有小,数量肯定不止官方馆藏这十几件,制作也肯定不止一个窑口,底足特征按理应该符合当时青瓷底足制作的普遍性规律,所以出现平底足的莲花尊是非常正常的,不足为奇。以下出土青瓷莲花尊均为平底:1956年2月湖北武昌县何家大湾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刘觊墓甬道前部出土。高32.8、口径21.1、足径11.8㎝,有盖,盖上饰五宝装莲瓣,钮上为方格线纹,敞口,长颈,椭圆腹,喇叭形圆足,底足为平底;2000年山西太原郝家乡王家峰村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徐显秀墓出土,通高41.5、腹径26㎝,敞口,长颈,圆腹,底足为平底;1973年山西寿阳县贾庄河清元年(562年)库逖迴洛墓出土北齐黄釉莲花宝相釉陶尊,通高39.7、口径10㎝,盖作伞状,宝珠形钮,边竖锯齿纹,周围附圆片菊花纹,大口外侈,粗短颈,鼓形腹,平底。鹤壁市博物馆藏“北朝青瓷莲花尊”,1980年河南鹤壁二矿俱乐部东出土,高42㎝,敞口,平沿鼓腹,平底。安徽桐城市博物馆藏青瓷莲花尊,1985年12月桐城县文物收购站收购,高40、口径12.5㎝,盘口,颈部细长,下腹内收,足部外撇,平底。本人收藏的一件南北朝青瓷莲花尊,41公分高度,也是垫烧平底足,可以断定,除有考古依据外,民藏平底足青瓷莲花尊数量也肯定不在少数。
著名陶瓷考古研究家欧阳希君在《欧阳希君古陶瓷研究续集》中“莲花尊比较研究”一文提到:“莲花尊的主要特征即是堆贴、凸雕或刻划的莲瓣纹主题纹饰。一般形体较高大、纹饰繁复而精美,喇叭形敞口,椭圆腹,颈肩部位多有系,以喇叭形高足为主,也见圆饼足、平足”。说明六朝青瓷莲花尊确有平底足。
第二个探讨问题是青瓷蛤蜊光,通常说作为高古陶瓷的唐三彩有千年蛤蜊光,对六朝青瓷是否有蛤蜊光很少谈到,其实,和唐三彩一样,六朝青瓷也有美丽的蛤蜊光,也可作为鉴定参考依据之一,本人收藏的这件莲花尊,釉面呈虾青色,整器釉面布满蛤蜊光(见图),说明六朝青瓷釉面有蛤蜊光是确实的,但也不是所有六朝青瓷有蛤蜊光。
第三个要探讨的是六朝青瓷的贴塑工艺,在探究这件莲花尊时,本人意外发现其内壁下腹位置有两圈戳洞(见图),每圈分布排列8个洞,戳洞痕迹是由外向里戳的,为什么在坯胎上要戳这些洞?百思不得其解,看过六朝青瓷其它罐器内壁,均没有这些戳洞,经仔细观察,发现这些戳洞可能与莲花尊外壁下腹部上下两排凸起的莲瓣纹有关系,每排也是八个,其位置正好对应戳洞的位置,在生坯上戳这些洞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在贴塑这些较重的凸起莲瓣纹时,让莲瓣纹的部分瓷胎泥镶入到这些洞内,这样贴塑莲瓣纹与坯胎粘合得更牢固,不容易掉落,这是对较重的贴塑件的工艺操作技巧,对于较薄较轻的贴塑件就没必要这样处理,所以在内壁对应薄贴塑件的地方就没有发现这种戳洞,在外壁没有贴塑件的青瓷罐内壁更没必要戳洞了,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对青瓷装饰工艺上的智慧,也为我们鉴定六朝青瓷莲花尊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联系:徐先生19805129024,13961791692(加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