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图书,当天15点前订单均可发出,可开发票!
¥ 37.2 5.0折 ¥ 75 全新
库存127件
作者黑格尔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16030
出版时间2013-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5元
货号23380926
上书时间2024-11-16
"序言:论科学认识(节选)
〔一、当代的科学任务〕
〔 1.真理之为科学的体系〕
在一本哲学著作的序言里,如果也象在普通的书序里惯常所做的那样先作一个声明,以说明作者所怀抱的著述目的和动机以及作者所认为他的著作与这同一问题上早期和同时的其他论著的关系,那么这样的一种声明似乎不仅是多余的,而且就一部哲学著作的性质来说是不适宜的、不合目的的。因为,在一篇序言里,不论对哲学作出怎么样周详的陈述,比如说,给哲学的趋势和观点、一般内容和结果作一种历史性的叙述,或就真理问题上各家各派的主张和断言作一种兼容并蓄的罗列,如此等等,毕竟不能算是适合于陈述哲学真理的方式和办法。而且,由于在本质上哲学所探讨的那种普遍性的因素本身就包含着特殊,所以在哲学里比在其他科学里更容易使人觉得,仿佛就在目的或终结果里事情自身甚至其全部本质都已得到了表达,至于实现过程,与此结果相比,则根本不是什么本质的事情。相反,譬如在解剖学是什么(解剖学是就身体各部分之为僵死的存在物而取得的知识)这样的一般观念里,我们则深信我们尚未占有事实本身,尚未占有这门科学的内容,而必须进一步去探讨特殊。再者,在这样一种不配被称之为科学的知识堆积里,谈论目的之类普遍性的东西时所采用的方式,通常也就是叙述内容本身如神经、肌肉等等时所使用的那种历史性的无概念的方式,两者没有什么不同。
《精神现象学》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阐述其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部纲领性巨著。黑格尔自认此书为其哲学体系的导言。马克思誉《精神现象学》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和“黑格尔哲学的圣*”。黑格尔通过此书提出,精神现象学是关于意识到达“*知识”或“科学”(即哲学)的道路的科学,它为个体提供了一把攀登*知识的“梯子”。中译本由贺麟、王玖兴合译,分上、下卷先后于1962年和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上卷1979年再版时曾修订译文,以与下卷译名统一,本次整理出版“贺麟全集”版,对勘再版所作修改,择其重要者,以编注形式留存上卷初版原貌。
黑格尔(Hegel, 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家,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等。
◆ 译者简介
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国内外久享盛名的西方哲学专家、翻译家,于黑格尔哲学无不精通,论述遍及黑格尔哲学的各个方面,他翻译的《小逻辑》,学术界公认为是继严复《天演论》之后影响*的学术著作中译本;对斯宾诺莎、怀特海等西方近现代哲学家都有深入的研究。贺麟在中国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1930年代创立了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体系,是现代早期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译著还有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精神现象学》,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等,主要著作有《近代唯心论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等。
王玖兴(1916一200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镇人。著名西方哲学史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上 卷
题记
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序言:论科学认识
〔一、 当代的科学任务〕
〔二、从意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三、哲学的认识〕
〔四、哲学研究中的要求〕
导论
甲、意识
章 感性确定性;这一个和意谓
第二章 知觉;事物和幻觉
〔一、事物的简单概念〕
〔二、事物的矛盾概念〕
〔三、朝向无条件的普遍性和知性领域的发展运动〕
第三章 力和知性;现象和超感官世界
〔一、力与力的交互作用〕
〔二、力的内在本质〕
〔三、无限性〕
乙、自我意识
第四章 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性
一、自我意识的独立与依赖;主人与奴隶
二、自我意识的自由;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和苦恼的意识
丙(一)、理性
第五章 理性的确定性与真理性
一、观察的理性
二、理性的自我意识通过其自身的活动而实现
三、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体性
译后记
再版后记
下 卷
题记
丙(二)、精神
第六章 精神
一、真实的精神;伦理
二、自身异化了的精神;教化
三、对其自身具有确定性的精神、道德
丙(三)、宗教
第七章 宗教
一、自然宗教
二、艺术宗教
三、天启宗教
丙(四)、知识
第八章 知识
〔一、确知自己是存在的“自我”的简单内容〕
〔二、科学即对自我自身的概念式的理解〕
〔三、达到概念式理解的精神向着特定存在的直接性的返回〕
术语索引
人名索引
页码对照表
译后记
《精神现象学》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阐述其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部纲领性巨著。黑格尔自认此书为其哲学体系的导言。马克思誉《精神现象学》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和“黑格尔哲学的圣*”。黑格尔通过此书提出,精神现象学是关于意识到达“*知识”或“科学”(即哲学)的道路的科学,它为个体提供了一把攀登*知识的“梯子”。中译本由贺麟、王玖兴合译,分上、下卷先后于1962年和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上卷1979年再版时曾修订译文,以与下卷译名统一,本次整理出版“贺麟全集”版,对勘再版所作修改,择其重要者,以编注形式留存上卷初版原貌。
黑格尔(Hegel, 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家,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等。
◆ 译者简介
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国内外久享盛名的西方哲学专家、翻译家,于黑格尔哲学无不精通,论述遍及黑格尔哲学的各个方面,他翻译的《小逻辑》,学术界公认为是继严复《天演论》之后影响*的学术著作中译本;对斯宾诺莎、怀特海等西方近现代哲学家都有深入的研究。贺麟在中国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1930年代创立了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体系,是现代早期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译著还有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精神现象学》,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等,主要著作有《近代唯心论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等。
王玖兴(1916一200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镇人。著名西方哲学史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一、《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当时的政治态度
《精神现象学》一书是黑格尔于1805 年冬天开始动笔写,于1806 年10 月13 日耶拿大战前夕后完稿的。这书的序文是1807 年1 月写成的。全书除末论知识部分是根据他几年前的旧稿补充整理而成之外,基本上可以说是在一年时间内一气呵成的。也就由于这种情况,这书前几部分写得较从容,分析也较细致,及写到末后部分时,因拿破仑进攻普鲁士的战争迫在眉睫,又因与出版家订有合同,必须在10 月中旬交完全部稿件,不然,印数就将由1000 册减到750 册,稿费也将随之减少。所以本书后一部分是在这样紧张忙迫的情况下写出的,因而分析较少,纲要式的话较多,有时特别晦涩费解。
这书虽是匆匆在一年内写成,不过也还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酝酿。黑格尔早在1802 年就计划要写出一部系统的著作,在当时给友人的信中还约言打算在1805 年秋天出版。事实上他酝酿很久,迟至1805 年他升任耶拿大学副教授时才开始写。他原来预计要写一部叫做《一个思辨哲学的体系》,这个体系共包含四个部门,即(一)精神现象学,(二)逻辑学,(三)自然哲学,(四)精神哲学。他预定以“精神现象学为这个体系的部”,而以“逻辑学和两门具体的哲学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为第二部”(《大逻辑》第1版序)。所以在1807 年初版的《精神现象学》封面上印有“科学的体系,部,精神现象学”等字样。由于他的《逻辑学》(即《大逻辑》)后来写成时,部头很大,独立成书,而1817 年在海得堡任教期间他才刊行他的《哲学全书》,包含逻辑学(即《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大部分,这才完成了他当时计划要完成的体系。
由于按照黑格尔原来的计划,《精神现象学》是整个体系的部,这就提供我们了解《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和其他部分的关系,以及它在黑格尔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一个线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具有海谋所说的三重意义,即“作为整个体系的导言,作为整个体系的部,并且作为一个自身的全体”。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出版时,年37 岁,在黑格尔生前没有出过第二版。当他于1831 年正开始修订这书,仅订正了三十多页时,他就因感染霍乱病去世,到1832 年才出第二版。《精神现象学》虽未经过他的修订,但他在任纽伦堡中学校长时于18081811 年为高中学生所讲的《哲学纲要》(原编者称为《哲学入门》)中,有短短的十多页,叫做“精神现象学纲要”。此外在1817 年出版的《哲学全书》第三环节“精神哲学”中(即第413439 节),黑格尔又对“精神现象学”作为主观精神的一个环节,加以短简的概述。这两处所谓“精神现象学”都只概括地重述了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三个阶段的一些主要环节,省略了详细的分析,也省略了一些意识形态的阐述,根本没有把精神或客观精神各个环节以及宗教和哲学列入精神现象学之内;但内容简明扼要,线索清楚,可以作为研究和了解此书的参考。但是我们反对有些讲黑格尔哲学的人因此就把1807 年出版的这一巨册作为整个体系的部的《精神现象学》附在“精神哲学”内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来讲,同时我们也反对认为《精神现象学》与“精神哲学”没有差别的看法。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反映,同时也通过哲学的方式表达了他自己在那个时期内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黑格尔这时很关心政治局势,经常阅读当时政治中心巴黎和伦敦的报纸,在这书中他分析法国革命的“自由和恐怖”是由前一阶段注重抽象理智、抽象的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的启蒙运动必然发展而来,而自由和恐怖又必然会过渡到它的反面无自由、武力镇*和个人专制。因此他对于主观任性的自由和各式各样的个人主义,都在分析批判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指出其应该受到扬弃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强调伦理的国家和全体。但由于他这时还不是“官方哲学家”,当时德国也还没有一个真正统一的政府,他没有表示突出拥护普鲁士君主和贵族的保守思想。所以他采取比较接近资产阶级民主的态度。他不象费希特那样从道德伦理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物的自私自利,采取诅咒和痛骂的态度(大家记得,费希特称他的时代为“罪恶完成的时代”,并痛斥当时的德国反动统治阶级说:“年龄愈长的人,自私愈甚;地位愈高的人,道德愈卑”),而只是冷静地分析个人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来源,及其必然的后果和逐渐克服的过程。他对当时拿破仑征服德国的态度,可以从他于耶拿战争的当天(1806 年10 月13 日)写给他的好友尼塔麦的信中,看得很清楚。他说:“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他幽默地和具有深意地称拿破仑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这话包含有认为拿破仑这样的叱咤风云征服世界的英雄人物,也只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他们的活动不只是完成他们的特殊意图,而是完成世界精神的目的。“当他们的目的达到以后,他们便凋谢零落,就象脱却果实的空壳一样。”另一方面也含有讽刺拿破仑的武力征服的意思,认为他只不过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暗示还有从别的方面体现世界精神的英雄人物。
……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是黑格尔哲学的圣*。
马克思
哲学诠释学的任务可能正是从这里出发而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必须返回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道路,直至我们在一切主观性中揭示那规定着它们的实体性。
伽达默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