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起源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物种起源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上架品均已人工过滤,品相9成新左右,三点之前的订单都会当天发出

9.6 1.9折 49.8 九品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62441

出版时间2016-05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9787544762441

上书时间2024-05-05

层山叠嶂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所著,王之光翻译的《物种起源(赠英文版)/双语译林壹力文库》用极其丰富的资料,令人信服地证明生物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它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现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的特殊创造物,而是“若干少数生物的直系后代”,生物进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有规律可循。它们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进化。这种发展和进化,不是什么超自然力量干预的结果,而是自然界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他用物种变异的普遍性,推翻了物种不变论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有力地戳穿了千百年来流传的“上帝创造万物”的谎言。它在整个生物学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

作者简介
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者。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他乘坐“贝格尔”号舰做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1859年他出版划时代著作《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驯化变异
第二章  自然变异
第三章  生存斗争
第四章  自然选择
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
第六章  学说的难点
第七章  本能
第八章  杂种性质
第九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全
第十章  论生物的地质演替
第十一章  地理分布
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续)
第十三章  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残迹器官
第十四章  回顾与结论
附录  有关“物种起源”见解的发展史略
译后记

内容摘要
 早在达尔文之前,就已经有人提出过进化的观点。但是真正使生物进化论为世人所关注的是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因为《物种起源》的结论建立在大量的第一手考查资料基础之上。
《物种起源》不仅带来了生物科学的根本变革,而且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达尔文是在“贝格尔”号舰上担任博物学家时进行的五年航海考查时期,通过考查和对比各地的物种性状,得到了物种渐变的结论。航海结束后,达尔文又通过搜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条件下发生变异的材料,根据人工选择的原理得到了自然选择的思想。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自然选择学说是《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所著,王之光翻译的《物种起源(赠英文版)/双语译林壹力文库》由1859年《物种起源》首次出版的版本为底本译出。

精彩内容
 在植物方面,通过最优良个体的偶然保存可以进行同样的逐步改良过程;不论它们在最初出现时是否有足够的差异可列为独特的变种,也不论是否由于杂
交把两个以上的物种或族混合在一起,这种过程都清晰可见。比起旧的变种或它们的亲种,改良就表现在现在所看到的诸如三色堇、蔷薇、天竺葵、大理花等植物的一些变种,在大小和美观方面都有增益。从来没有人会期望从野生植株的种子得到上等的三色堇或大理花。也没有人会期望从野生梨的种子培育出爽口的上等梨,但他可能把野生的瘦弱梨苗培育成良种,如果它本来是从果园砧木来的。梨在古代虽有栽培,但据普林尼的描述看,似乎果实品质极差。我曾看到园艺著作中对于园艺者的绝技表示惊叹,他们竟从如
此低劣的材料里培育出如此优秀的结果。不过,这手艺无疑是简简单单的,就其最终结果来说,几乎都是无意识地进行的。这就在于永远是把最有名的变种拿来栽培,播种它的种子,碰巧有稍微好一些的变种出现时,便进行选择,如此这般,一直进行下去。但是,古代园艺者栽培所能得到的最好梨树时,却从未想到我们要吃到什么样的优良果实;尽管我们吃的佳果在某种很小程度上归功于他们,他们是自然而然地选择和保存了他们所能寻获的最优良变种。
我认为,栽培植物这样缓慢地和无意识地累积起来的大量变化,解释了以下的熟知事实,即在大批个案中,我们对于花园和菜园里栽培悠久的植物,已无法辨认,无从知道其野生原种。如果说我们大多数的植物改进或改变到现今于人类有用的标准需要数百年、数千年,那么就能理解,澳大利亚、好望角等未开
化人所居住的地方,为什么都不能向我们提供一种值
得栽培的植物。拥有如此丰富物种的这些地区,并非由于奇异的偶然而没有任何有用植物的原种,只是因为该地植物还没有经过连续选择改良,以达到像古文明国家的植物那样完善的水平。
关于未开化人所养的家畜,有一点不可忽略,就是至少在某些季节里,几乎总要为吃食而斗争。在环境极其不同的两个地区,体质上或构造上微有差异的同种个体,在这一地区常常会比在另一地区日子好过些;这样,由于以后还要详述的“自然选择”的过程,便会形成两个亚品种。这或者可以部分说明某些作者说过的情况,也就是为什么未开化人所养的变种,比文明国度里所养的变种,具有更多的真种性状。
鉴于上述人工选择所起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家养族的构造或习性为什么会适应于人类的需要或爱好。我想,我们还能进一步理解,家养族为什么会屡屡出现异常的性状,为什么外部性状的差异如此巨大,而内部器官的差异却相对地如此微小。除了可以看得见的外部性状外,人类几乎不能选择,或只能极其困难地选择构造上的任何偏差;其实对内部器官是很少计较的。除非大自然首先在轻微程度上向人类提供一些变异,人类永远不能动手选择。除非看到一只鸽子在某种轻微程度上尾巴已出现异常发育,人不会去试育扇尾鸽;除非看到一只鸽子嗦囊尺寸已经有些异
乎寻常,人也不会去试育球胸鸽;任何性状,在最初露面时越异常,就越能引起人的注意。但是,人类试育扇尾鸽这样的说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毫无疑问是完全不正确的。最初选择尾巴略大的鸽子的人,做梦也
想不到经过长期连续的、半无意识、半循规蹈矩的选择之后,那只鸽子的后代会变成什么样子。所有扇尾鸽的始祖恐怕只有略微展开的十四支尾羽,就像今日的爪哇扇尾鸽那样,或者像其他品种的个体那样具有十七支尾羽。最初的球胸鸽嗉囊的膨胀程度也许并不比今日浮羽鸽食管上部为大,而所有养鸽者都不管浮羽鸽的这种习性,它不是这个品种的看点之一。
P19-2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