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生六记(清)沈复|译者:沈敏苏
  • 浮生六记(清)沈复|译者:沈敏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浮生六记(清)沈复|译者:沈敏苏

上架品均已人工过滤,品相9成新左右,三点之前的订单都会当天发出

11.6 3.2折 36 九品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清)沈复|译者:沈敏苏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

ISBN9787568051125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9787568051125

上书时间2024-05-05

层山叠嶂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布衣蔬食过一生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是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文句。——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如梦幻泡影一般,能有几多欢乐时光呢? 
记得上中学时,在课本上读到《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当下心想,原来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特异功能呀。大到天边瞬息万变的云霞,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峰,小到墙上斑驳的裂纹,屋角缠绕的蛛网,在我的眼里,莫不能变化出万千形状来。也曾被大人们视为“怪小孩”,而我却沉迷其中,自得其乐。想到乾隆年间,年幼的小沈复,也是这样自娱自乐吗。 
我曾多次去苏州,每回必到沧浪亭,园亭内回廊曲折,有时转角处,即见一方天井,天井内种了竹子和芭蕉,四季常青,从雕花漏窗往外看去,只觉满眼清凉;或者在平江路的青石板路上走一走,如果能碰上下雨,就是活脱脱的烟雨江南了,听摇船的船娘唱歌,歌声绵绵;又或者在河边的茶馆里叫上一壶茶,听一曲评弹,隔壁桌有客人摘了荷叶来,将清水倒入荷叶中央,让水顺着茎秆一点一点地滴入准备好的器皿中,再用这水烹茶,如此就带上荷叶的清香了。这大约是独属于苏州人的闲情与风雅。后来在《浮生六记》中读到,“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免令人赞叹。 
像这一类心思巧妙的细节在《浮生六记》中比比皆是,沈复用大量笔墨不厌其烦地描写了妻子芸的兰心蕙质,比如写道芸用白纸糊在墙壁上,以增室内明亮;夏天做“活花屏”避暑,又雅致又实用;或静室焚香,或在碗中种莲花,或效仿草虫技法插花,等等。生活的动荡,并没有使她心怀怨怼,艰难困苦的岁月中,她用一颗七窍玲珑心,把日子过成了平实清澈的诗意人生。无怪乎林语堂评价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可爱的女人”。 
然而芸珍贵的,是她的宽容与慈悲。从来“贫贱夫妻百事哀”,再深情与共也抵不过柴米油盐。沈复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贫困潦倒,朝不保夕,然而芸却从未有过怨言。沈复爱热闹,喜交友,每每大兴诗会,“芸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过。”不求荣华,不求富贵,只求心意相通。她洞悉一切,却包容一切。自始至终她想要的,只不过是布衣蔬食,良人相伴,乐此终身。 
我之爱《浮生六记》,是沈复与芸夫妻二人的鹣鲽情深,是他们彼此的懂得,无言的默契。他们赏风吟月,修篱种菊,品诗论画,共游山水,恰如神仙眷侣。平淡日子里的相守相惜,情深意浓的相看两不厌,即便是后来的风刀霜剑,生死离别,因为有了“布衣蔬食,一菜一饭”作注脚,也足够令人荡气回肠。寻常的人间烟火里藏着绵密的脉脉温情。和有情人,做快乐事,这大概就是《浮生六记》情致动人的地方吧。 
翻译完《浮生六记》,正是盛夏时节,荷花又开满了整个荷塘,在荷塘边上走一走,香气萦绕。想到苏州沧浪亭畔的小桥流水,想到芸用小纱囊将茶叶包裹起来放在荷花心,次日取出来用雨水烹煮泡茶,又想到芸曾对沈复说: 
“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余音缭绕。


【免费在线读】

导语摘要
 爱情之美:沈复写给妻子芸娘的绝美情书他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她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世间动人的情话也莫过于此吧。经典之美:流传百年的文学经典,引无数人为之痴迷、感动,被誉为“晚清小红楼梦”,至今已有两百多种版本刊行于世。版本之美:本版白话文精心译述,民国本精校原文欣赏,收录“光绪三年初版序”“潘麐生题记”“光绪三年初版跋”,并附沈复年谱,一本书领略中国古典文学之美!装帧之美:双封设计,特邀顶级插画师绘制封面,装帧雅致,唯美之极,内文80克雅质纸印刷,超值赠送精美书签1枚,明信片2张!

商品简介

他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她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世间动人的情话也莫过于此吧。 
街巷、流水、桂花、石桥……平凡相守的日子,一蔬一饭的人间烟火,相看两不厌的情深意笃,实则也是令人荡气回肠的。 
纵使纷纷扰扰,弱水三千,我只看得到你。 
纵使清贫度日,颠沛流离,也要牵着你的手。 
过去和现在,时空转换,今天的你会选择过这样的生活吗?要如何过这一生,才了无遗憾? 
若有此情,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这也许就是这对平凡夫妻的爱情在历经百年后依然动人心魄的原因吧。



作者简介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各地。著有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目录
译文
卷一  闺房记乐
  沧浪
  新婚
  分离
  论诗
  七夕
  二姑
  腐乳
  月老
  野趣
  盛会
  太湖
  纳妾
卷二  闲情记趣
  幼年
  插花
  盆景
  假山
  焚香
  萧爽楼(上)
  萧爽楼(下)
卷三  坎坷记愁
  失欢
  波折
  离散
  奔波
  血疾
  死别
  回魂
  父丧
  逢森
卷四  浪游记快
  西湖
  上沙
  扬州
  海宁
  绩溪
  岭南(上)
  岭南(中)
  岭南(下)
  来鹤
  无隐
  虞山
  永泰沙
  虎丘
  赤壁
  潼关(上)
  潼关(下)
  济南

内容摘要
 他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她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世间动人的情话也
莫过于此吧。街巷、流水、桂花、石桥……平凡相守的日子,一蔬一饭的人间烟火,相看两不厌的情深意笃,实则也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纵使纷纷扰扰,弱水三千,我只看得到你。纵使清贫度日,颠沛流
离,也要牵着你的手。过去和现在,时空转换,今天的你会选择过这样的生活吗?要如何过这一生,才了无遗憾?若有此情,布衣菜饭,可乐终身。这也许就是这对平凡夫妻的爱情在历经百年后依然动人心魄的原因吧。

主编推荐

俞平伯说《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林语堂形容它“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汪涵则多次在节目中提到这本书:“我们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发现周遭的一切”。

 

★ 爱情之美:沈复写给妻子芸娘的绝美情书他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她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世间动人的情话也莫过于此吧。
★ 经典之美:流传百年的文学经典,引无数人为之痴迷、感动,被誉为“晚清小红楼梦”,至今已有两百多种版本刊行于世。
★ 版本之美:本版白话文精心译述,民国本精校原文欣赏,收录“光绪三年初版序”“潘麐生题记”“光绪三年初版跋”,并附沈复年谱,一本书领略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 装帧之美:双封设计,特邀顶ji插画师绘制封面,装帧雅致,唯美之极,内文80克雅质纸印刷,超值赠送精美书签1枚,明信片2张!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沧浪我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冬天的十一月二十二日,当时正值太平盛世,且生在衣冠书香之家,居住在苏州沧浪亭畔,上天对我可谓厚待至极了。苏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如果不能将我过去的经历用笔墨记录下来,未免辜负了苍天对我的厚待。
因为想到《诗经》三百篇之开篇《关雎》,因此仿效着将夫妻情事列在首卷,其余的就依序排列。然而惭愧的是,我少年失学,稍稍识几个字,因此这里不过记录实情实事而已。如果一定要考究文法,那就相当于对着蒙尘的镜子,责备其不够明亮了。
我幼年时曾与金沙的于氏定亲,可惜她八岁就早天了。后娶妻陈氏,名芸,字淑珍,是我的舅舅心余先生的女儿。芸天性聪慧,幼时学说话,听人口授《琵琶行》就能背诵了。四岁时,芸的父亲去世,只留下母亲金氏和弟弟
克昌。那时她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芸年纪稍长,精于女红,每日里辛苦操劳,三口之家便全仰仗她的手艺为生
。其弟弟克昌拜师求学,--IIilI~,也幸赖于芸的辛劳,从未短缺。一日,芸在家里的书箱中翻出一册《琵琶行》,便挨个儿地认字,这才开始真正识字。刺绣闲暇时间,渐渐地通晓了吟咏诗词,还曾写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句子呢。
我十三岁时,随母亲回她的娘家省亲,和芸一见如故,两小无猜。见了芸所作的诗词,虽然感叹其才思隽秀,但心里害怕她福泽不深。然而倾心所至,不能忘怀,因此对母亲说:“若要给儿子娶妻,我非淑姐姐不娶。”我母亲也爱芸温柔和顺,当即脱下手上的金戒指作为定礼,定下了这门亲事。
那是乾隆四十年(1775)七月十六日的事情了。
这一年冬天,恰好芸的堂姐出嫁,我又随母亲一同前往祝贺。芸与我同年,但长我十个月,因为打小即姐弟相称,因此我仍旧叫她淑姐姐。当时只见满屋鲜衣华服,只有芸一身素淡衣裳,仅脚上的鞋子是新的而已。我又见那鞋子的绣工精巧无比,一问才知是她自己做的,这才知道她的聪慧才智不止在笔墨功夫上了。
芸削肩长颈,瘦不露骨,尤其眉清目秀,顾盼神飞,唯有两齿微微露出。略显美中不足。然而其自有一种缠绵之态,令人销魂。
我向芸要了她的诗稿来看,有的只有两句,有的三四句,多数都未能成篇。问她缘故,她笑着说:“这些都是无师之作,希望能得一个堪称老师的知己,帮我推敲推敲。”我听了,将她的诗句戏称为“锦囊佳句”。却不知芸后来的天寿,原来在这里就已经埋下伏笔了。
当天晚上,送亲到城外,返回家中时已三更天,我肚子有点饿,四处找吃的,老仆妇给我枣脯吃,我嫌太甜了。芸暗暗地拉了拉我的衣袖,我跟着她到了她的房间里,见她藏着暖粥和小菜,我心下欣然,正要拿起筷子来吃,忽然听到芸的堂兄玉衡大声喊道:“淑妹妹快来呀!”芸急忙关上门,回道:“我累了,就要睡了。”不料玉衡硬挤进门来,见我正要吃粥,便笑睨着眼打趣芸道:“才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