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导论第5版 马建辉 闻德亮 人民卫生出版
  • 医学导论第5版 马建辉 闻德亮 人民卫生出版
  • 医学导论第5版 马建辉 闻德亮 人民卫生出版
  • 医学导论第5版 马建辉 闻德亮 人民卫生出版
  • 医学导论第5版 马建辉 闻德亮 人民卫生出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医学导论第5版 马建辉 闻德亮 人民卫生出版

急件慎拍!当天14:30前订单仓库尽快安排 正常48小时发货。二手书不配有光盘、答案、激活码等其他附件。

6.5 1.5折 42 八五品

库存211件

湖南长沙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建辉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66826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9787117266826

上书时间2024-04-24

小玉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前言

 

《医学导论》第4版教材,在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基础上,充分体现了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针对性的特点,受到广大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好评,为第5版教材的编写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们代表编委会对文历阳教授及第4版编写人员,特别是大连医科大学唐建武教授、中山大学冯鉴强教授、肖海鹏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乔敏教授、安徽医科大学陈振东教授、河南科技学院苗双虎教授表示由衷的谢忱!

 

《医学导论》第5版是在前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保持了前版的基本结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

 

在修订过程中,根据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对全国高等学校第九轮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修订的指导性意见,在前版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状态以及各学科领域的*进展,力争重点体现以下内容:①现代医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②医学教育与卫生事业的紧密结合,强化医教协同;③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④我国卫生事业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⑤各学科领域的*进展。

 

本版教材除文字版外,还有数字融合内容,希望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良好的作用。

 

在本书修订过程中,得益于主审的悉心指导,全体编写人员和编审尽心尽责,从而按时完成了编写任务,保证了教材的质量。

 

由于我们编写能力有限,加之时间较仓促,本版教材的问题和失当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各位同道和读者批评指正。

 

马建辉 闻德亮   

 

2018年5月 

 
【媒体评论】

【书摘与插画】

 
 
 
 

导语摘要
第九轮教材共有53种,均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套教材将于2018年6月出版发行,数字内容也将同步上线。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同志亲自为本套教材撰写序言,并对通过修订教材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寄予厚望。希望全国广大院校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多提供宝贵意见,反馈使用信息,以逐步修改和完善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为第十轮教材的修订工作建言献策。

商品简介

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

主 编 简 介 

马建辉
男,1964年出生于湖北省,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目前担任全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在创新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主持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在医学教育中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试行)》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参与了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和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发表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数十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担任《医学导论》第2、3版编委,第4版主编。

闻德亮 
男,1966年1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现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六届辽宁省优秀专家、第三批“辽宁特聘教授”。目前兼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教学、科研、医疗工作29年。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和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研究生60余名。先后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课题。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l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

副主编简介   

曹德品 
男,195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
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5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硕士学位,一直从事医学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现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承担教育研究课题10余项,撰写教育研究论文50余篇,获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

董 健
男,1965年出生,浙江杭州人。复旦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委员;SICOT中国部脊柱外科学会、骨肿瘤学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委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委,上海分会主委;中华系列杂志及10余本SCI杂志编委和审稿人。
从事医学教学工作30年。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二十八项课题。腰突症防治和脊柱肿瘤治疗在国内外居领先地位,被诸多媒体报道,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以*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0余项。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荣获“上海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         

郭永松 
男,1957年6月出生于杭州。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理事、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伦理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高职高专医学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理事;医学教育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等;目前还担任全国高等医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副社长等职务。
从事医学社会学(医疗社会工作,工作压力与健康)、生命伦理学(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医学教育等的教学与研究工作35年。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原卫生部、医学教育学会等研究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参加编写教材十余部。         



目录
 第一篇 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 

    
    第一章 古代医学     2     
     第一节 原始医学   2
     第二节 古代东方医学   2
       一、中国古代医学   3
       二、古埃及医学   4
       三、古印度医学   4
       四、古巴比伦和亚述的医学   5
     第三节 古代西方医学   5
       一、古希腊的医学   5
       二、古罗马的医学   6  

    
    第二章 近代医学     7     
     第一节 近代医学的发展   7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医学   7
       二、17世纪的医学   8
       三、18世纪的医学   10
       四、19世纪的医学   11
     第二节 近代医学的特点与启示   13
       一、实验医学是近代医学的奠基石   14
       二、医学的三个学派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   14
       三、自然科学进步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动力   14
       四、医学交流架起了近代医学发展的桥梁   14  

    
    第三章 现代医学     15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15
       一、药物学与治疗学的飞跃   15
       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16
       三、免疫学的发展   16
       四、医学遗传学的发展   17
       五、器官移植与人造器官   18
       六、医学模式的转变   18
       七、传染病的新动态   19
       八、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20
     第二节 现代医学的特点   21
       一、医学分科专门化   21
       二、医学发展国际化   22
       三、医学技术逐渐现代化   22
       四、医学学科交叉渗透产生新学科   23
     第三节 现代医学发展的启示   23
       一、临床必须与预防相结合   23
       二、技术的转移与综合是医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23
       三、既要重视延长寿命又要重视生命质量   24
     第四节 21世纪医学的发展趋势   24
       一、分子生物学将成为新世纪医学发展的龙头   24
       二、再生医学将促进21世纪的医疗革命   25
       三、医学与众多学科融合发展为疾病诊断与治疗带来新突破   25
       四、预防医学发展将促进卫生革命   26
       五、老年医学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医学课题   26
       六、全科医学   26
       七、系统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医学   27
       八、微创外科   27
       九、循证医学   28
       十、转化医学   29
       十一、精准医学   29
       十二、医学整合   29  

 

    
    第四章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31    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31
       一、阴阳五行学说   31
       二、脏腑学说   31
       三、经络学说   32
       四、病因病机   32
       五、诊法与辨证   32
       六、治则与治法   33
       七、养生与预防   33
     第二节 中医学各专科的形成和发展   33
       一、中医诊断学   33
       二、中医内科   34
       三、中医外科   34
       四、中医骨伤科学   34
       五、中医妇产科   35
       六、儿科   35
       七、五官科   35
       八、针灸科   35
       九、药物学   36
       十、方剂学   36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与中医学的发展   36
       一、中医学外传国外   36
       二、西洋医学传入中国   37
       三、中医药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   37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取得突出的成果   38  

  第二篇 医学教育与医学学习    
    
    第五章 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40     
     第一节 医学生的知识结构   40
       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0
       二、自然科学知识   40
       三、医学专业知识   41
     第二节 医学生的能力结构   41
       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1
       二、实践能力   41
       三、自主学习能力   42
       四、创新能力   42
       五、交流能力   42
       六、信息管理能力   42
       七、组织和管理能力   42
       八、团队协作能力   43
       九、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第三节 医学生的素质   43
       一、思想道德素质   43
       二、文化素质   44
       三、专业素质   44
       四、身心素质   45  

    
    第六章 医学教育教学概论与现代医学教育思想     46     
     第一节 我国医学教育体系   46
       一、医学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   46
       二、医学教育体系的专业结构   47
       三、医学教育体系的类型结构   49
     第二节 医学教育教学过程   50
       一、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50
       二、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   50
       三、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51
     第三节 医学教学管理   52
       一、医学课程   52
       二、医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   53
     第四节 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4
       一、医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54
       二、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6
     第五节 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57
       一、教育思想的概念   57
       二、教育思想的形成   57
       三、传统教育思想的强化   58
       四、当代教育思想的形成   58
       五、医学模式及其观念对现代医学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59
       六、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60  

    
    第七章 学习的理论与医学学习     61     
     第一节 学习的理论概述   61
       一、学习的内涵   61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61
       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63
       四、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64
     第二节 大学学习与医学学习的特点   66
       一、大学学习的特点   66
       二、医学学习的特点   67
       三、医学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68
     第三节 医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69
       一、医学知识的记忆技巧   69
       二、医学思维的训练策略   71
       三、医学的学习方法   74  

  第三篇 卫生人员与卫生服务工作    

    
    第八章 卫生人员     78     
     第一节 卫生人员的分类与准入   78
       一、卫生人员的分类   78
       二、卫生人员的准入   78
     第二节 临床医生   81
       一、临床医生的使命与职责   81
       二、临床医生的社会声望、权利与岗位要求   82
     第三节 护理人员   84
       一、护理人员的产生和社会地位   84
       二、护理模式转变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85
     第四节 临床卫生技术人员   87
       一、临床卫生技术人员的特点   87
       二、对临床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   87
     第五节 公共卫生人员   88
       一、卫生防疫人员   88
       二、卫生督人员   89
     第六节 基层卫生人员与全科医生   89
       一、全科医生   90
       二、社区卫生人员   92
       三、农村基层卫生人员   93
     第七节 卫生管理人员   94  

    
    第九章 病人     96     
     第一节 病人角色   96
       一、病人概念与病人角色   96
       二、疾病行为   96
       三、求医行为   97
       四、遵医行为   98
     第二节 病人需要与期望   98
       一、病人需要   98
       二、病人期望   99
     第三节 病人的权利与义务   100
       一、病人权利   100
       二、病人义务   101
     第四节 病人心理变化   101
       一、认知变化   102
       二、情感变化   102
       三、意志行为变化   102
       四、人格变化   102
     第五节 以病人为中心   102
       一、以病人为中心的意义   102
       二、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   103  

    
    第十章 医学人际关系与沟通     105     
     第一节 沟通概述   105
       一、沟通的概念与类型   105
       二、沟通的基本要素与模式   106
       三、沟通的特点与功能   107
       四、沟通的基本原则   108
     第二节 人际关系   108
       一、人际关系的内容   108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108
       三、人际关系的作用   109
     第三节 医学人际关系   109
       一、医学人际关系特征   109
       二、医患关系   110
       三、医务人员的人际关系   111
       四、医患沟通   112
       五、治疗性沟通   113
       六、常用的医患沟通技巧   114  

    
    第十一章 健康与疾病     116     
     第一节 生命   116
       一、生命的定义   116
       二、生命的进化   116
       三、生命的标准   116
       四、生命的价值   117
     第二节 健康   117
       一、健康的定义   117
       二、健康的标准   118
       三、亚健康状态   118
     第三节 疾病   119
       一、疾病的定义   119
       二、疾病的原因   119
       三、疾病的自然进程   123
       四、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   124
       五、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   125
       六、疾病的分类   126
       七、疾病谱变化   127
       八、疾病的价值与意义   128
     第四节 衰老   128
       一、衰老的定义   128
       二、衰老的机制   128
     第五节 死亡   129
       一、死亡的定义   129
       二、脑死亡   129
       三、安乐死   130
       四、临终关怀   130  

 
    
    第十二章 临床诊断与治疗     131     
     第一节 临床诊断   131
       一、临床诊断的思维过程及基本原则   131
       二、临床诊断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133
       三、临床诊断方法、技术及其评价   134
     第二节 临床治疗   137
       一、治疗的思维过程及基本原则   137
       二、常用治疗方法及其评价   138
     第三节 病历记录与表达   140
       一、病历记录的基本要求   140
       二、病历保存与管理   141
     第四节 临床实践中的法律问题   142
       一、卫生法律与法规   142
       二、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143
       三、医疗损害和纠纷的现场处置   14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