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瓶梅性学批判》东方出版社@--015-2-1
  • 《金瓶梅性学批判》东方出版社@--015-2-1
  • 《金瓶梅性学批判》东方出版社@--015-2-1
  • 《金瓶梅性学批判》东方出版社@--015-2-1
  • 《金瓶梅性学批判》东方出版社@--015-2-1
  • 《金瓶梅性学批判》东方出版社@--015-2-1
  • 《金瓶梅性学批判》东方出版社@--015-2-1
  • 《金瓶梅性学批判》东方出版社@--015-2-1
  • 《金瓶梅性学批判》东方出版社@--015-2-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金瓶梅性学批判》东方出版社@--015-2-1

38 30 九五品

仅1件

山西太原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建中 刘金波 编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76333

出版时间2014-11

版次1

印刷时间2014-11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208页

定价30元

货号凉柜上

上书时间2018-06-05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金瓶梅》性学批判
李建中,刘金波 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76333
版次: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编辑推荐
  以往对《金瓶梅》的分析,多半是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视点的呆板与价值取向的单一,导致“金学”研究缺少突破性进展。
  《<金瓶梅>性学批判》从社会学、心理学和审美学三个不同层面,批判《金瓶梅》之“色”,多角度观照与多元价值取向,挖掘出《金瓶梅》的“性学”内蕴:作为历史研究的“化石”意义,以及对当代性生活的“警世”作用。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论,希望《<金瓶梅>性学批判》的探讨既有助于深化性学的理论研究,又有助于拓宽金学的研究领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论,也希望《<金瓶梅>性学批判》能为广大读者重新理解《金瓶梅》这一部古典文学名著的社会学、心理学和美学价值,提供一种新的观照视域和入思路径。
内容简介
  《金瓶梅》是一部奇书,不仅具有审美学价值,还具有社会学和心理学价值。
  《<金瓶梅>性学批判》从社会学、心理学和审美学三个不同层面,探讨《金瓶梅》之“情”,批判《金瓶梅》之“色”,揭示《金瓶梅》之“美”,期冀通过揭橥其性学内涵及其对于当今性意识、性行为以及性文化的启迪意义,来还原人性之本真的情与色。
作者简介
  李建中,湖北江陵人,1955年出生。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及文化的研究,其学术代表作有《心哉美矣:汉魏六朝文心流变史》、《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批评文体论纲》、《體:中国文论元关键词解诠》,其文学代表作有《湖畔之舞》,其“东方(出版社)书系”有《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阴阳之间:臣妾人格》、《乱世苦魂:世说新语时代的人格悲剧》、《魏晋人:弄狂以流悲》、《弗洛伊德:爱欲人格》以及这本《金瓶梅性学批判》。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食色论
1.“食色性也”
2.“五色令人目盲”
3.“空色皆寂灭”

第二章 德色论
1.“无非明人伦戒淫奔”
2.“俺每真材实料不浪”
3.“毕竟德不胜色,可叹可叹”
4.“最没正经”,“却是最有结果的”

第三章 财色论
1.财对色的双重冲击
2.借财求色与借色求财
3.财色怪圈:从“双收”到“两空”
4.无“财”之“色”:恩格斯的憧憬

第四章 美色论
1.螺旋:历史的回顾
2.冲突:传宗接代与真个销魂
3.变奏:销魂时分的不和谐音
4.启示:并非“题外话”

第五章 好色论
1.“房中之事,人皆好之,人皆恶之”
2.“痴心做处人人爱,冷眼观时个个嫌”
3.Chastity:新的“一致”

第六章 心色论
1.性优势外射:“秉性刚强”与“随风倒舵”
2.性角色错位:“不戴头巾的男子汉”

第七章 春色论
1.“欲火难禁一丈高”
2.“打老婆的班头,坑归女的领袖”
3.“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

第八章 情色论
1.“于爱河中捣此一篇鬼话”
2.“不觉心中的感触眼中的落泪”
3.“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关头”

第九章 空色论
1.“美色佳人,都化作一场春梦”
2.“果然佛法能消罪?亡者闻之亦惨魂”
3.“因果循环,读者自省”

第十章 殇色论
1.“美的观念植根于性的激荡”
2.“丑就在美的旁边”
3.性美学的Chastity境界
后记

精彩书摘
  《<金瓶梅>性学批判》:
  人乃宇宙精华万物的成长。人的性活动决不仅仅是动物式的原始行动,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学内涵;而人对自身性活动的理性思考,早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了。
  刚刚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远古人类,远不可能明了人类性行为与生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将“性交”和“生殖”这两件事分别起来看:一方面,他们认为性交仅只是以单纯的感觉为快乐目的;另一方面,认为妊娠、生育等生殖现象是不可理解甚至是恐怖的。例如,澳洲土著就认定怀孕是植物之妖灵的投胎;中国也有“灵感受胎说”:如传说姜螈履巨人之足迹而生文王,刘邦之母受龙君的灵感而受孕,等等。显然,原始人类对性的哲学思考远停留在感性的、不自觉的阶段。但值得肯定的是,在他们恐惧“生殖”的同时,却获得单纯的性交的快感。或者说,对“生殖”的恐惧,反过来加强了他们“性交”的快感。以“快乐”而不是以“生殖”为目的,这便是人类“性史”上最早的“性目的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性是爱的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性。或者说,没有爱的性是不道德的。
  其实,人类三大文明——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在性的规范上,大都是围绕着生殖目的来建立的,都是生殖主义为统治的。例如儒家文化中,有“上以宗庙而下以续后世也”(《礼记》)的说法,有“非为色也,为后也”(孟子)的说法。
  以“快乐”为目的的性观念,是原始乱婚的基础;而原始乱婚的经济基础,则是原始公社制。随着人类的进化、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诞生,经济因素在人类的“性”和“婚姻”中所占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大量财富集中于一人之手,并且是男子之手,而且这种财富必须传给这一男子的子女,而不是传给其他任何人的子女。于是,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以一夫一妻为主要形式的个体婚制,代替了由原始乱婚发展而来的血缘婚和对偶婚。“生儿育女”自然成了婚姻乃至性活动的唯一目的。
  在《金瓶梅》故事发生的国土和时代,与“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相适应的,是儒家的纲常伦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姻”及其“性的活动”如果达不到“生儿育女”的目的,则不仅在经济上使丈夫失去了财产继承人,而且,在伦理上也是一种“不孝之举”。“财”的延续和“孝”的延续,全都靠“性目的”的实现。当然,“生育”的目的,更多是针对没有财产的妻子而言,而丈夫尽可以在“生育”之外另找“快乐”,因为妻子恪守一夫一妻制,根本没有妨碍丈夫或公开或秘密的多偶制。吴月娘和西门庆性行为的迥异,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台湾性学专家、台大医院精神科曾炆星先生指出:“从生物学之观点说来,正常性行为之最终目的在于传宗接代。故假若其性行为之结果,并不导向于此最后目的者,可称为变态性行为。”然而,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妇女的解放(家庭财产不再为男子所独占),随着避孕方法的出现,以生殖为目的的性活动已转向密切夫妻关系的“关系性”性活动,或使夫妻获得单纯快感的“消遣性”性活动。因此,所谓“正常”和“变态”就失去了区分的必要。即使是站在生物学的观点看,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的性行为,也很难说就是变态。生理快感、心理愉悦,以及中国古代的“房中术能延年益寿”等等与生殖无关的目的,也应该是性生物学的题中之义。如果以一个人每周平均1-2次性生活来计算,一年也就一百多次,过60年性生活也不到1000次。而现代性生活直接指向生殖的只有1-2次,已经只有不到0.1%。意即一个人在二十多岁或者最多三十多岁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以生殖为目的的性。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