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随想录》研究
¥
11
3.2折
¥
34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胡景敏 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8
版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胡景敏 著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8
-
版次
1
-
ISBN
9787309069662
-
定价
3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其他
-
页数
341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在书稿修订、增补的过程中,我曾致信巴金研究专家、我的博士指导教师李存光先生,请他为即将完成的书稿写序。但因我诸事纷扰,迁延至十月初才将最后定稿发给先生。先生回复说:“我要仔细读一遍。”我急切地等待着先生的序言。一则第九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拟于十一月二十四一二十六日在上海举行,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周立民兄热心奔走,希望在研讨会前出版此书。再则我私下里急于在序言中看到先生对我的巴金研究的评价。十月二十三日,先生复我长信,谨录如下:
景敏:
立民告诉我,打算下月研讨会前把你的书印出,他们的效率真高,这么快就能见书。
你要我写的序,我写了一部分,但一边写一边做思想斗争。经反复考虑,决定不写下去了,也就是不写了。为什么呢?
据我观察,旁人写序大致有三种“套路”:一是紧扣书稿,评价书的学术含量、新意和创见、意义和贡献等,并指出不足或提出希望;二是由此及彼,对书稿一笔带过,主要阐述作序者对同一论题的见解;三是借题发挥,撇开书稿长谈作序者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心得。面对着三种“套路”,我很踌躇,因为没有一种适合于我。
第一种写法于我不宜,这应该由包括专家在内的读者来评说。我是书稿前身(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之一,赞赏书稿有“王婆卖瓜”之嫌;第二种写法于我不能,因我没有比你更高明的见解可以诉诸文字“指引”他人,应有自知之明}第三种写法于我不愿,我觉得这样做言不及义,真有心得完全可以另以专文写出,不必如此这般。我怀疑后两种写法或有不得不作序的难处。
有关《随想录》的文章已有数百篇,学位论文也有近二十篇,但专著至今只有张慧珠教授从《随想录》中选取一百一十二篇文章逐篇诠释解析的《巴金随想论》(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四月)。你这本书拓展了认识《随想录》的视野,称得上《随想录》的第一本研究专著,对深化《随想录》研究及加深对其当代意义的认识,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 【作者简介】
-
胡景敏,1972年生于河北省滦县。200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近年来,学术兴趣集中于巴金研究及对当下文化现象的思考。自2000年以来,已在《读书》、《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 【目录】
-
绪论:巴金的意义
一、巴金意义的释放
二、一个学术话题
三、赞誉与贬抑之争
四、《随想录》与“巴金的意义”
第一章《随想录》研究反思
一、《随想录》的发表与结集
二、《随想录》研究的意义
三、《随想录》研究反思
四、《随想录》研究方法论
第二章作为五四回响的《随想录》
一、自我:一个意识形态神话
二、早年巴金:按照文本生活
三、《随想录》:回到自我具体性
四、重塑新的抽象自我
五、卢梭、托尔斯泰与晚年巴金
第三章《随想录》与现代性话语实践
一、知识分子与现代性
二、巴金的革命现代性话语
三、从历史理性到常识理性
四、道德的个人性与公共性
五、稳健的文化姿态
第四章作为文艺论的《随想录》
一、从个人经验出发的“谈艺录”
二、在“去政治化”的文学思潮中
三、“非文学”的文学观
四、“无技巧”境界
第五章《随想录》与新启蒙
一、新时期的新启蒙
二、《随想录》的言说策略
三、《随想录》的十七年叙述
四、摆脱“精神奴役的创伤”
五、与新时期思想史同步
第六章“随想”作家群
一、失忆的文革叙述
二、“随想”作家群的兴起
三、“随想”作家群的精神类型
四、从我的思想到我们的观念
第七章《随想录》意义的延伸
一、巴金的后《随想录》写作
二、《随想录》的自我经典化
三、《大公报》与《随想录》的传播
四、《随想录》的读者接受
余论:续“巴金的意义”
一、面对后现代语境
二、重建民族的伦理想象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一)
后记(二)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