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发货】世界的逻辑
下午7点前订单当天可以发货哦【本店所有书籍内页干净,无书写无划痕】
¥
21.1
3.1折
¥
68
全新
仅1件
作者(美)大卫?哈维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9786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9787508669786
上书时间2024-08-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世界的逻辑(如何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理性更可控)(精)》是大卫·哈维过去半个世纪思考和研究成果之集萃。在本书中,大卫·哈维为读者搭建了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一般框架,试图通过一系列强大的理论工具来解释世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危机的城市根源、自然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资本的演化等。哈维还试图用其方法论和理论思考来解读中国最新的发展状况,探讨中国资本危机的空间转移、中国的基建浪潮以及城市化的背景和隐忧。
作者简介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纽约城市大学(CUNY)杰出人类学教授,优选作品被引用很多的人文学者。他开设的解读马思《资本论》课程,是40多年来与学生互动产生的结果,自从2008年上传到纽约城市大学网站以来,获得了近300万人次的下载量。
目录
推荐序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城市危机的起源
第二章 资本积累与流通:马克思理论的重建
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城市化进程
第四章 从巴黎圣心堂的建造看城市历史
第五章 时空压缩与后现代状况
第六章 从管理主义到企业主义:城市治理的转型
第七章 环境的本质
第八章 工人运动与城市:本地化与全球化的思辨
第九章 “新型”帝国主义:资本的掠夺式积累
第十章 金融危机的城市根源
第十一章 资本的演化
注释
内容摘要
《世界的逻辑(如何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理性更可控)(精)》是大卫·哈维过去半个世纪思考和研究成果之集萃。大卫·哈维亲眼见证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城市的骚乱、绝望和不公,他开始研读马克思著作来寻找资本主义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并在随后的学术生涯中持续不断研究马克思的文本和思想,这使得他成为当今世界上解读马克思作品最具权威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
大卫·哈维向来以其独特理论、尖锐批判和深刻见解闻名,本书不折不扣地体现了这些特点。在本书中,大卫·哈维为读者搭建了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一
般框架、试图通过一系列强大的理论工具来解释世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危机的城市根源、自然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资本的演化等。哈维还试图用其方法论和理论思考来解读中国最新的发展状况,探讨中国资本危机、的空间转移、中国的基建浪潮以及城市化的背景和隐忧。
精彩内容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
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中的地理纬度长期以来都被忽略了。部分原因在于马克思自身的失误,因为尽管他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统治世界进行了精彩描绘,但他对这一主题的论述却零散、随意、粗疏且不成体系。显然,马克思本意是不希望留下这样无序的叙述的。他曾计划专门撰写关于国家、世界市场以及危机形成的著述,只可惜这些计划最终都未能实现。但如果仔细查看马克思未完成的书稿,就会发现其实马克思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大致框架,其思考兼
具宏大理论和历史叙事的特征。我的目的是在其框架基础上增添一些血肉,为资本积累的空间动态理论提供基础。我希望这将有助于我们阐明和理解资本主义的真实历史地理状况。
这一步骤的重要性几乎不用强调。城镇化、地区发展失衡、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竞争、地区和国际劳动分工的重构、社区的地域化和国家功能、帝国主义以及地缘政治等现象,都可放在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宏大理论叙事中加以阐释分析。问题的难点是厘清资本积累的时序动态与生产、交换和消费空间结构生产之间的关系。
这条通向理解之路到处都是障碍。马克思所完成的理论基本上是把资本主义视为封闭系统。外部空间关系和内部空间组织显然在塑造时序动态方面没有任何作用。大部分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这样认为。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研究范畴内,对空间和空间关系的任何理论化叙述都会被视为研究歧途。那么又该如何修正这项重要缺失并引入空间和地理的概念呢?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我要强调空间和地理并不是“后加的”思想,也不是对成型理论的补充。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讲资本主义如何塑造空间组织、如何生产以及持续改变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的地理图景。在此需
要指出,空间关系和地理现象也具有基础物质属性,因此需要在分析之初就纳入考虑范围;另外,空间形式对于时序发展的可能路径也有着客观影响。简而言
之,空间和地理应视为资本主义矛盾运行中的基础因素和“积极要素”。用更加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术语来表述,空间的生产也是生产力。我的论断的依据可分成两个方面来阐释。
首先,我理解马克思的方法不是说去寻找可以得出确切结论的固定或不可挑战的概念,其思维方法是辩证过程。在研究的每个新阶段,马克思都会延展、
调整和扩大对基本范畴的解释,而这些基本范畴常常是调查活动的起点。他的概念工具也会随着论证过程发生变化。例如,马克思对危机形成、固定资本流通以及信贷体系等的调查研究,最终都导致了对“使用价值”和“价值”这样的基本概念的重大重构。从一
开始暂不将空间和地理纳入理论体系,正如马克思所
表现出来的那样,不会对最终的理解产生负面的影响,只要我们能随着思索过程的深入不断调整概念工具就行了。
其次,现在有丰富的文献表明,马克思也曾计划这样做。《资本论》的前面章节就纳入了若干空间概
念(社区、地域以及世界市场等)。马克思所使用的语言常常会令人联想到空间和地理现象与其概念工具的联系。例如在《资本论》第二章。中,马克思就指出,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交换的扩大和加深的历史过程,使商品本性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发展起来。随着交换超越了本地范畴,商品
的自然形式同时就是抽象人类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实现形式。这是马克思最常见的论述。世界贸易增长对于理解区分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至关重要。既然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那么谁又能否认,对市场交换和资本流动的地理以及空间关系变化的研究会对价值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呢?而且这也不是完全孤立的内容。例如,马克思。就曾提到空间运输也属于“价值生产”;克服空间障碍的能力也属于“生产力”;具体的社会劳动分工需要劳动者和生产力集中在空间内;劳动生产率差别存在着自然禀赋造成的“基础”差别;劳动力价值
会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等等。每当提到空间和地理现象时,基本的概念工具也紧接着出现,因此空间现象应在马克思的整体理论中也占据基础地位。
P37-3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