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影像讲故事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用影像讲故事

6.6 1.5折 45 九五品

仅1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竞、梁丽华 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1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9-26

书循二手书店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竞、梁丽华 著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 2016-11
  • 版次 1
  • ISBN 9787550284586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0页
  • 字数 23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影像与其承载内容的关系,一直都是影视创作者们不断思考与探究的问题。本书正是以影像与叙事为主题所展开的讨论。全书共收录十九篇论文,选自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联合主办的“影像?叙事与视觉表达”学术论坛,内容涵盖了影像创作的理论与实践、自媒体时代的影像特征、电影与观众的互动体验、互联网数据库叙事创作等当下热点话题。书中特附上专家学者、一线摄影师的论坛对话实录,希望为影视工作者及研究者开辟专业、前沿的视角,来理解当下影像创作之道。

【作者简介】

  王竞,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主任、副教授。1966年生于江苏,199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后留校任教,主要讲授“纪录片创作”“故事片创作”等课程。在创作实践中,积极涉足编剧、导演、制片、广告等多个领域。

  梁丽华,200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获硕士学位,专业方向为电影美学,同年留校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工作。目前担任摄影系本科教学,开设“电影剧作基础”课,同时负责摄影系信息研究室工作。

【目录】

推荐序

Part 1 影像观点
第一章试论电影视觉表达的想象力
1.1 视觉表达的想象力与电影思维
1.2 视觉表达的想象力与电影的张力
1.2.1 电影是一种“直观真实”的梦幻
1.2.2电影的梦幻是电影属性的统一
1.3 视觉表达的想象力与技术
1.4 结束语

第二章试论“云时代”手机电影摄影的新思维
2.1 个体服务:终端享受的视听盛宴
2.2 云端聚合:数据与市场价值的互换
2.3 分众传播:摄影技术的私人订制

第三章试析电影镜头的内构要件
3.1 电影镜头的物态基础
3.1.1 电影“光”的现实形式
3.1.2 电影“光”的侧显性
3.1.3 电影“声”的隐喻性
3.2 电影镜头的内构规则
3.2.1 主从律
3.2.2 整一律
3.2.3 表意律
3.3 电影镜头的视窗象限

第四章叙事电影中“非叙境”影像的语用学分析
4.1 区分与界定
4.2 异质、断裂与解构:叙事之外的电影美学
4.3 对新的观众主体性的一种吁求

第五章电影拟像本性论及其实践意义

第六章叙事之外的影像表达
6.1 不同影像样式中的叙事与留白
6.1.1 主流院线电影
6.1.2 图片摄影
6.1.3 实验电影
6.1.4 新媒体艺术
6.1.5 MV
6.1.6 广告
6.2 叙事之外的表达之物
6.3 小结

Part 2 大数据时代的影像
第七章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数据库叙事方式及美学特征
7.1 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发展
7.2 电影数据库叙事方式与特征
7.2.1 电影数据库叙事特点
7.2.2 电影数据库叙事的方式及表现手法
7.3 电影的数据库叙事的美学特征
7.4 结语

第八章观众身体参与和影像的互动叙事表达
8.1 观众身体参与和影像的“再媒体化”
8.2 观众身体参与影像景框里内容位置和视角的互动
8.3 观众行走剪辑影像创造现实与影像混合的蒙太奇
8.4 结语:观众身体参与影像表达互动创造个性化叙事

第九章观众视线关注数据与电影摄影研究
9.1 视觉理论在电影领域的兴起与困境
9.2 研究目的及意义
9.3 研究方法
9.4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
9.4.1 信息中心论——观众对画面主体的主动判断
9.4.2 电影声音对观众视线关注点的影响分析
9.4.3 运动中稳定性对观众视线关注点的影响分析
9.4.4 人物特写与中近景的构图与观众视线关注点的关系

第十章创造新D 视界

Part 3 影片聚焦
第十一章影像叙事:华语套层结构电影中性别表演的反讽
11.1 《钟馗嫁妹》:无法指认的自我镜像
11.2 《沉香救母》:需要补充的母子图式
11.3 《观音得道》:凝视的规训

第十二章围观“审判”:法庭片中观众主体身份的认同
12.1 《洋葱田》与“人民诉鲍威尔案”
12.2 “仪式化”的围观场景
12.2.1 空间的封闭性
12.2.2 既定的审理程式
12.2.3 法庭物件的象征意义
12.3 被注视的“权利弱者”
12.3.1 “注视”的权力
12.3.2 角色的匹配
12.3.3 高频率的视点转换
12.4 影像的现实归位
12.4.1 谁的权利获得了救济?
12.4.2 法庭片的三重“事实”表征
12.4.3 假定的结局
12.5 观众社会身份的意义建构
12.5.1 观众身份的位移
12.5.2 影像“赋权”

第十三章电影《奥兰多》:“双性同体”理论的影像呈现
13.1 原著中的“双性同体”理论
13.1.1 伍尔夫与“双性同体”
13.1.2 奥兰多的原型
13.1.3 让男性站在女性角度的换位思考
13.2 影片对于“双性同体”的解读
13.2.1 改编自文学名著
13.2.2 两性力量的角力
13.3 影片对于原著的改编
13.3.1 段落划分与时代感
13.3.2 挑战经典好莱坞的窥视机制
13.3.3 细节刻画与镜头运用
13.4 结语

Part 4 影像表达
第十四章论摄影师曾剑的影像艺术风格
14.1 手持跟拍:“摄影作者”的精神漫游
14.2 曝光不足/ 曝光过度:“看不见”的心理真实
14.3 虚焦:“通往无之桥”的颓废美学
14.4 结语:“抒情电影”的可能性

第十五章电影影像的创造性
15.1 影像思维:影像语言的思维基础
15.2 造型手段:影像语言的演绎方式
15.3 影像形态:摄影创作的核心成果

第十六章影像的“造型特征”
16.1 视觉观察的本质
16.2 简化是提炼造型特征的有效方法
16.3 “反向简化”
16.4 影像的“质感特征”
16.5 艺术创作中的“结构特征”

第十七章视觉表达与人类学情怀:以中国乡村天主教摄影为例
17.1 视觉表达:镜头下的中国农村天主教
17.1.1 摄影题材:中国乡村天主教
17.1.2 摄影主题:苦难
17.1.3 摄影内容:日常生活的细节
17.2 人类学情怀:摄影背后的故事
17.2.1 人类学的理念与方法
17.2.2 人类学的情怀与理想
17.3 真实与建构:天主教题材专题摄影的反思

第十八章当我们谈论影像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18.1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与中国电影影像创作
18.2 影像与叙事
18.3 结语:视觉表达框架下重塑影像理论体系

第十九章张艺谋电影中身体叙事的影像空间表意系统建构
19.1 “秩序”空间的生产性
19.1.1 “铁屋子”里权力运作
19.1.2 权力关系的视像外化
19.2 身与物化的诗意移情
19.2.1 景物的拟人与譬喻
19.2.2 身心与情景交融
19.2.3 “大写意”全景渲染精神境界
19.3 结语

附录:“影像·叙事与视觉表达”论坛对谈录
出版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