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我与李宗仁978750394838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我与李宗仁9787503948381

正版书籍,放心下单。绝大部分是新书,个别品相折痕的,我们会主动联系哦

16.1 5.4折 29.8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秀文口述

出版社文化艺术

ISBN9787503948381

出版时间2012-03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J9787503948381

上书时间2024-05-07

东方宝藏一正版专营店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我与李宗仁》一书,是前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原配夫人李秀文女士口述,由她侄媳妇谭明女士整理的传记。
李秀文的一生,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代,辗转广西、广东、上海、北京、香港和古巴、美国等地居住,与许多重要历史人物都有交往。她的百年沧桑人生。凝结着许多历史传奇,她的口述也见证了现代中国历史中某个重要的侧面。
谭明,李秀文侄媳妇。早年曾生活在李秀文身边,李秀文归国后又一直陪伴左右,与其朝夕相处数十年,由于时时耳闻李宗仁、李秀文往事,所以对其言行、心态描述极精当。

作者简介
谭明女士,李秀文的侄媳妇,现年85岁。早年曾生活在李秀文身边,李秀文回国后,又一直陪伴左右,照料起居,与其朝夕相处数十年。由于时时耳闻李秀文提及往事,所以对其言行、心态的描述非常精当。
李秀文女士中国现代名人李宗仁原配夫人,广西临桂县村头村人,与李宗仁故居邻村。生于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1992年6月18日去世,享年102岁。她1911年与李宗仁结婚,当时李宗仁正在广西陆军小学习武。随后李宗仁从军,从排长开始,军阶一步步上升,逐步成为影响民国政坛和军界的桂系势力重要人物。此间长子李幼邻出生。抗战时期,李宗仁率军浴血奋战,并夺取了台儿庄大捷,她则长住广西,历尽离乱之苦。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李宗仁客居美国。李秀文则艰难辗转他乡,于1958年到达美国与其子团聚。1973年遵从李宗仁遗嘱,在新中国政府的周密安排下,叶落归根,回国定居桂林,安享晚年。
李秀文女士善良、朴实,赢得当时许多名流的赞赏。她的一生,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代,辗转广西、广东、上海、北京、香港和加拿大、美国等地居住,与许多重要历史人物都有交往。她的百年沧桑人生,凝结着许多历史传奇,她的口述也见证了现代中国历史中某个重要的侧面。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家世
    农家女
    祸与福
    童年杂忆
    自议定亲
    婚事
    从夫识字
    新媳妇的心事
    回门
    夫家
    婆婆
    公公
    家计
    识字余事
  第二章  随夫军旅
    离家行
    离家见闻
    军官与太太们
    生子吉庆
    寻子风波
    我与郭德洁
    郭氏家世
    同乡们
    军营起居
    悲从中来
  第三章  人到中年
    移居南宁
    官场趣事
    太太们的心事
    女人的命运
    丈夫与小偷
    丈夫的安排
    寂寞学书
    漫谈香港
    婆婆来了以后
    话说西餐
    打牌趣谈
    三弟夫妻
    不速之客
    从香港回到广州
    丈夫的隐衷
    幼邻入学
    木屐声脆
    花市拾趣
    城隍庙看相
    儿子
    出国前奏
    三弟和四弟
    羊角山之游
  第四章  抗战的离乱
    回返桂林
    省亲
    奔丧遇险
    桂林的家
    抗日时期的桂林
    桂林花絮
    台儿庄捷报
    购房产
    桂林的社交生活
    戏院风波
    也学着做生意
    婆婆的丧事
    逃难的日子
    落脚凌云
  第五章  胜利之后
    返回家园
    家园重建
    老百姓的苦难
    到上海
    珍妮
    到北平
    孙女出生的日子
    儿子的心愿
    离乡远行之前
  第六章  天涯海角
    分离
    独身古巴
    纽约定居
    亲友交往
    纽约生活
    唐人街
    老夫妻
    诀别
    家书
    家庭的变化
    曙光
  第七章  叶落归根
    情满归程
    终于到家
    晚情
    座上客常满,杯中茶不干
第二部
  桂平旧事
  忆西山
  西山记游
  婆婆广州行
  钱庄拾趣
  羊城纪事
  荔湾风光
  紫洞艇
  二姐一家
  无病食药
  住院趣事
  梦萦义学巷
  义学巷邻居
  嘉琳之死
  私家包车
  蒋桂蜜月
  桂花街的变迁
  太太们的心事
  外来人
  胜利后的军人
  白府祝寿风波
  香港前奏
  快乐的家
  别是一番滋味
  家庭奏鸣曲
  《新生晚报》
  临别赠言
  桂平有个城隍庙
  父子对话
  机场送别
  家书几则
  丈夫的第三位夫人
  一面之缘
  幼邻与梁尚莹
  梁尚莹初探桂林
  往事悠悠
  夕阳情
  扫墓
  谣言
  情义无价
  过年话粑粑
  盗墓
  腊月春风
  孙女莱丝琳
  艺术与友谊
  《血战台儿庄》在我家放映
  生日快乐
  中秋赏月
  住院
  土井
  喜重逢
  来自台湾的记者
  莱丝琳第二次故乡行
  祝寿喜庆
  分别
  附录
  和祖父李宗仁
  在美国的日子里
  与姑父李宗仁
  见面的情景
  回忆姑父李宗仁
  与马君武博士
  李宗仁的长子李幼邻
后语
  我的母亲
  整理后记

内容摘要
 《我与李宗仁》由李宗仁原配夫人李秀文口述,李秀文侄媳妇谭明整理,将李秀文的传奇经历娓娓道来。披露了民国政坛、军界众多重要人物珍贵的历史资料——她和李宗仁的生活细节,李氏家族的兴衰起落,他们与诸多现代名人的交往,以及他们亲历的现代中国许多重大事件。为读者了解那段历史,了解李宗仁和桂系的成败,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角度。
在语言风格上,《我与李宗仁》乍看貌似平淡,细读则韵味隽永,有其独特的魅力。这部回忆录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相继发表。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精彩内容
 那几年我一直住在义学巷。
我的这座五进三开间的房子是够宽大的,最前面临街一进租给人家做布店,中间三进租给人家做寓所,后面一进我自己住。
我不论到哪一处地方,总不会孤孤单单自己过日子的,从广州回到桂
林更不寂寞,不断地有亲戚来同我住,便于上学读书。那些在广州跟我一
起住的孩子都已长大,此时都已考上大学。现在跟我的又是另一帮孩子了,其中有二姑的两个女儿,玉琼、小琼,四姑的三个女儿大妹和老干,侄女月波;还有春凯堂叔结婚后,有了职业,因无住处,亦携妻女在我房子住下。
我侄儿嘉球,已从柳州调回桂林省府,任农业督导员,他时常到各县去工作,侄媳带了孩子,跟我在一起生活。
有这么多人在身边,生活倒也过得很愉快,也有不少趣事,最有趣的就是松林五弟和他的外国太太了。
五弟松林从德国留学回来,带了一个德籍太太,先住香港,一九四一
年一同回桂林,也住义学巷我家,久不久也回乡下住一段时间,五弟是有意让他太太尝尝乡下风味。
说起五弟妻子,有趣极了。我们同一桌子吃饭,她拿筷子夹菜,一夹就是一大把。她看我们一小夹一小夹地夹菜,自己也好笑,连连说:“嗦利。”一次,她同五弟下乡几天,两人带了三只鸡,两只公的,一只母的,兴高采烈地回到桂林,因为五弟喜欢斗鸡,还喜欢斗蟋蟀。
斗鸡,不但是少爷公子们最感兴趣的娱乐,甚至妇女也喜欢看,小孩子们呢就更不用说了,因此一到斗鸡时,便大家围观,当作极大的享受。
一次,两只公鸡斗得难解难分的时候,我那外国小婶子却把那大母鸡抱了过来,说是也要它加入去斗,谁知母鸡一来,两只公鸡便停止了战斗,一齐追赶那母鸡去了。气得松林直瞪眼,旁边的人哄然大笑,田嫂竟笑到肚子抽筋。那外国小婶则瞠目结舌,不知其所以然。后来,松林用德语告诉她:“公鸡是不会同母鸡打架的,你这个大傻瓜!”也难怪,外国人不作兴斗鸡,何况她连公鸡和母鸡都分不清。
也许是生活不习惯吧,又是抗日时期,时常有空袭,不过松林和他太太从来不跑警报,警报来了,他们索性去睡觉。真把田嫂急死了,只好把大门锁上,随他们去。有时敌机轰炸频繁,松林夫妇只好回乡下转一转,这对于外国人是太不舒服了。
另外,那位太太与松林性格合不来,嗜好更为不同。松林终日不思活动,彼此渐渐有分歧,常常争吵。松林无奈,只好送她去香港,不久她便转回德国,此后便杳如黄鹤,再也没有音讯了,也没办过什么离婚手续。
翌年,由朋友介绍同乡廖某之小女与松林结婚。婚后与松林居住乡下。
解放后不久,松林去香港。一住数年,无一正当职业,身边银钱用光,靠侄儿们接济。我回国经过香港,时间匆促,来不及见到各亲,后听秋芬侄来信说,五叔已于前年病故。
松林死在各兄弟之最后,从此家中德邻一辈,兄弟五人,姐妹三人,都已离开人世。妯娌中大姆病故在香港,十七嫂解放后不久死在家乡。听说文卿三婶在南宁跟其娘家弟弟生活,我虽念妯娌之情,但她年事已高,身体有残疾,欲见一面亦不容易了。
前辈虽已安息,后辈仍然繁衍,我的儿子幼邻为长兄,德明大伯共有六子三女,其长子秋芬在香港,次子元生十年前空难,三子在台湾,听说前几年去世。现一子月亭在美国,最小的孑子仔志强、志彦在加拿大。各侄都在外成家立业。秋芬暨志彦夫妇,曾一连归国省亲扫墓两次,足慰老人在天之灵。
抗日时期的桂林一九三七年的桂林,抗日战争虽已全面动员,但敌人尚未侵犯到广西,桂林仍然是平静的。不过因广西省政府从南宁迁至桂林,许多机关也跟着
纷纷迁来。从而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学校的扩充。汉民中学、逸仙中学、松坡中学,以及后来的德智中学,都是抗日时期兴办起来的。
随后,工商各业,娱乐场所,茶楼酒馆,都如雨后春笋,一天比一天增多,使这宁静的山城,一下子人口大增,百业兴旺。
虽说国难当头,但老百姓暂时还未尝到战火烧身的滋味,觉得眼前这一派繁荣的景象,是桂林前所未有的,倒可以给人平添一番喜色和乐事,似
乎是生机勃勃。至少大街小巷都在变,变得活跃起来,繁荣起来,颇有大都市的风光了。
及至上海、南京、广州相继沦陷,武汉吃紧,长沙大火,各地人口疏散,如潮水般涌到桂林来。桂林便成了全国文人荟萃之地,成为抗战中期
西南的文化中心。文化文艺宣传活跃,抗日情绪热火朝天,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尤以大街上的捐献台至为感人。来往行人,真的是有多捐多,有少捐少,人人争先恐后,都想为抗战出点力,认为这才是光荣,才是爱国。捐献台两旁,—边写着有力出力,一边写着有钱出钱,每日川流不息,多的捐金戒指金银饰物,少的捐几角几分,都出于一片爱国之心,人人都饱含热泪,虔虔敬敬。我和王象明太太走过捐献台,也毫不犹豫地把手上金戒指抹下来捐出去,那工作人员要为我们在本本上登记名字,我们两人都报了个假名字。
还有就是由学生或妇女团体组织起来,到每家每户劝捐,那是一定要
按住户姓名登记,不得“作假”的。
我是有来必捐。想起前方打仗的士兵,后方妻儿在家心惊肉跳,我惦念着德邻在前方作战,那是捐多少也是情愿的。P80-8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