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线上答疑:新环境下教法探索978756307896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线上答疑:新环境下教法探索9787563078967

正版书籍,放心下单。绝大部分是新书,个别品相折痕的,我们会主动联系哦

50.9 7.1折 72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少磊

出版社河海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078967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2元

货号J9787563078967

上书时间2024-04-26

东方宝藏一正版专营店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少磊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祖籍淮北平原,现居江南宝华山。有《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沉默的螺旋》《王顾左右》《互联网尺度下的公共事件》《然而不然》等书印行。



目录

上篇

《读书》课后答疑1:也学高人月旦评

《读书》课后答疑2:尼采我也看不下去

《读书》课后答疑3:我们需要警惕什么

《读书》课后答疑4:乱花渐欲迷人眼

《读书》课后答疑5:同温层就同温层

《读书》课后答疑6:可以无用,何况有用

《读书》课后答疑7:孤独也挺酷的

《读书》课后答疑8:齐白石怎样挂润格

《读书》课后答疑9:最近是1991年

《读书》课后答疑10:我不是原著党

《读书》课后答疑11:然而,然而,然而

《读书》课后答疑12:向死而生

《读书》课后答疑13:导演只能“爆米花”?

《读书》课后答疑14:这问题略坏

《读书》课后答疑15(特别版):是通天老狐,还是灶无烟青

《读书》课后答疑16:又提“香汗臭汗”

《读书》课后答疑17:明星占用公共资源?

《读书》课后答疑18:能搜索关键词很好

《读书》课后答疑19:西部世界的新住民

《读书》课后答疑20:不会只剩下口水歌

《读书》课后答疑21:隔膜

《读书》课后答疑22:玩与不玩

《读书》课后答疑23(特别版):在内容生产的艰难时刻

下篇

《评论》课后答疑1:除非议题在新闻学之外

《评论》课后答疑2:纷纷攘攘眼前事

《评论》课后答疑3:好奇心和做功课

《评论》课后答疑4:救画不救猫

《评论》课后答疑5(特别版):然后果然

《评论》课后答疑6:多少旧闻成新闻

《评论》课后答疑7:当我们说到羊屎球

《评论》课后答疑8:炎凉苍狗变

《评论》课后答疑9:想到她们曾经裹脚

《评论》课后答疑10:群众这个词

《评论》课后答疑11:走出供销社

《评论》课后答疑12:社会实验的骨牌

《评论》课后答疑13:最多算信息半透膜

《评论》课后答疑14:什么是“我们”

《评论》课后答疑15:是难看还是不难看呀

《评论》课后答疑16:洪教头与林教头

《评论》课后答疑17:必须假定或谬原则

《评论》课后答疑18:老实真善美

《评论》课后答疑19:痛固然是痛

《评论》课后答疑20:呕心沥血

《评论》课后答疑21:米尽鼠同饥

《评论》课后答疑22:我猜到

《评论》课后答疑23:我并不冒险说服

《评论》课后答疑24:制造小人,制造君子

《评论》课后答疑25:叶公好龙

《评论》课后答疑26:鲁迅的妈与岳飞的妈

《评论》课后答疑27:如果没有媒体

《评论》课后答疑28:他们的日子很悲催

《评论》课后答疑29:一种教学可能

《评论》课后答疑30:兄弟虽然老

《评论》课后答疑31:哈哈,当然倒金字塔

《评论》课后答疑32:我而不们

《评论》课后答疑33:语言的污染

《评论》课后答疑34:夺造化之功

《评论》课后答疑35:青黄不接青黄接

代后记:难进易退,晴耕雨读



内容摘要

《读书》课后答疑1:也学高人月旦评

同学问:我个人很喜欢五四时期大家的思想和作品,也很喜欢梅贻琦、蔡元培那个时代的教学风格。但有人评论现在很难再有曾经那样的思想观点以及作品,作家岳南甚至发出“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的感慨,对于这点,老师怎么看?

答:这里面有两个情况。第一个,蔡元培和梅贻琦所处时代的教育生态,被认为大学的行政色彩较弱。彼时刚开始走向现代,仿佛胎儿新生,有更多的实验冲动和路径可能,社会也提供了思想发酵的温度和湿度。第二个,大师在大师的年代,也多半被认为是技师。我的意思是,大师也需要沉淀和回望。如果不是这样,梵高为什么要割掉耳朵呢?莎士比亚活着的时候,也只是流行文化的“字匠”吧?欧·亨利可能只是为了让小说多挣点稿费。文化体制的大话不说了。如果莫扎特活在你的时代并且沦落到地铁拉琴,你会辨识英才然后扔个铜板给他么?

同学问:如何看待“个别文学名家使人害怕语文”这个问题。有些语文老师并未把文学美作为教学的第一要义,而是简单突出文本的教育功能,枯燥地解读,以至于有人一提起文学大师就觉得晦涩难懂。您认为应该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美好与趣味呢?

答:一个作家成为名家,甚至被重新塑造和赋能,并非稀罕事。他作为某种符号和旗帜,既有宿命也有偶然。应该看到的是,社会气候的转变,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倾向于开明的。至于语文老师,有可能只是体制惯性下的螺丝钉。有些你认为其作品晦涩难懂的作家,比如鲁迅先生,本身就是鼓励怀疑和批判的,这是他最应该被珍视的文化遗产。你们作为有思考力的能动主体,不能将文学作品解读枯燥只归因于老师。但如果你的意思是你本人准备把老师当成职业,从而希望听取教学建议,我想也无非是在政策兼容的前提下,拂去过去由时代限制造成的尘埃呗。总之很多作家,确实不是只能作为美学样本读解,他们其实是个巨大的内容IP。

同学问:过去很多经典作品在当下是否仍然具有普适性?为何在中学课本中有些经典作品被删减了?

答:第一,经典作品仍具有普适性,只要作品关涉的主题仍具现实意义。仍以鲁迅为例。阿Q不说了。穿山甲和蝙蝠屎还在处方中。我们有没有华老栓、陈莲河?查新编流水簿子,窥不窥得见“夏瑜馒头”“孔乙己茴香豆”?费尔泼赖要不要权衡、拿来主义有没有过时?当代知识分子是否伪善(参看《彷徨》之《肥皂》)?培训班里还讲不讲女德(参看《坟》之《我之节烈观》)?第二,鲁迅的社会主张,我不愿在这里评价。第三,鲁迅的文本,今天看依然构成文学营养,他是他那个时代的优秀写手。第四,中学课本的取舍应该不只靠文学标准吧,甚至也不只据思想标准。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课本和鲁迅一样应该被咀嚼审视?第五,我们讨论鲁迅,肯定不仅仅是作家周树人。模仿马克思的句法:鲁迅天然不是旗帜符号,但旗帜符号天然是鲁迅。

……



精彩内容

本书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少磊老师在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对自身线上教学活动的实践与探索纪实,记录了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开设的“新闻评论”“文史导读”两门课程线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问答,是对课堂知识点的反刍和消化,旨在通过针对性的思想碰撞和难点答疑,激发学生在教学主题上的深入思考和观点产出。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以学生提问和老师作答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记录,内容包含对新媒体传播、网络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职业道德方面的探讨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