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中国通史978722010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中国通史9787220104

正版书籍,放心下单。绝大部分是新书,个别品相折痕的,我们会主动联系哦

29.8 5.7折 52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四川人民有限公司

ISBN9787220101274

出版时间2018-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J9787220101274

上书时间2024-04-25

东方宝藏一正版专营店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读国学经典,做一个有品位的人。
不读《中国通史》,就不了解中国!
吕思勉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
传承百年学脉,致敬国学大师吕思勉,老中青三代学人陪你读国学经典——《中国通史/认知国学经典书系》。
本书由国学大师楼宇烈先生亲自写序,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嫡传弟子雷原、历史学家陈永龄先生嫡传弟子白金钟担任主编,著名学者张国刚先生嫡传弟子、学术新锐蒋爱花博士撰写导读。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有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一级教授﹑上海历史学会理事。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是史学界认可旧籍读得很多的一位学者。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著述宏富,对经学﹑文字学﹑文学亦有独到见解。
蒋爱花,清华大学博士,师从有名学者张国刚先生。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项目,在《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13年入选“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讲授《永泰公主之死》《太平公主不太平》,在西藏卫视《珠峰讲堂》栏目讲授《揭秘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等。

目录
《中国通史》导读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  中国史时期的划分
第二编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第三编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第二章  秦汉之际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第四编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际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第八章  鸦片战争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军之役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第十一章  瑗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第五编  现代史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第六编  结论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内容摘要
 雷原、白金钟主编的《中国通史/认知国学经典书系》是著名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代表著作,以时间为主轴,梳理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在史实的选择、史实的组合、历史整体的构建、叙事情节的设计等方面都独具一格,从史实出发、突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大关节的历史分期,是当时中国史研究中的创新性见解,对以后的通史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书中的一些精彩议论与观点,吸收了社会学、人类学等新知识,开创了通史写作的新纪元。全书脉络清晰,逻辑性极强,不仅可以满足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兴替的需
求,更有助于读者对社会变迁的宏观把握。
蒋爱花博士带着我们一起读《中国通史》,了解史学大师吕思勉其人其作品,梳理《中国通史》的亮点与价值,帮助我们迅速把握《中国通史》的精髓,形成独特认知。

精彩内容
 第一章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绝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
唯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
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
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
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
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
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怕不能吧?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唯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
。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
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P14-1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