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办社区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在中国办社区报

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29.5 6.6折 45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国臣,戴满香 著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14450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1201389241

上书时间2024-06-24

南华金玉书斋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国臣,珠江时报社总编辑,不错记者,广东省新闻系列不错职称评委;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客座教授;佛山系列社区报创始人;2014、2015年度传媒中国年度创新人物。从事新闻媒体行业27年。
戴满香,珠江时报社编委、管理中心主任。历任媒体记者、编辑、中层管理人员,从事新闻媒体行业16年。

目录
序他不只是说,而且脚踏实地地做(Jock Lauterer)
自序关于看门狗、哈巴狗和导盲犬的思索(李国臣)
章社区报发展现状
节社区与社区报
一、社区概念的界定
二、中国式社区的内涵
三、社区报的定义
四、社区报的特点
第二节美国社区报的发展
一、美国社区报之历史
二、美国社区报之主要功能
三、美国社区报的现状
四、新媒体对美国社区报的影响
第三节社区报在中国
一、中国社区报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社区报发展的三个契机
第二章庙堂考虑与江湖之道——系列社区报的成因分析
节都市报“微机”时代的可行选择
一、媒体创办社区报的N个理由
二、传统报纸的危机催生了对社区报的再次向往
三、《珠江时报》创办系列社区报源于困境中的突围
四、“以小为美”也能做大做强
第二节新媒体时代保卫舆论阵地的有效途径
一、两个舆论场对阵地的争夺
二、报纸仍然是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三、媒体需要转型,阵地不能转手
四、进家入户占领市场最后终端
第三章从无到有,从1到10——系列社区报的创办路径
节始于争议的探索
第二节长达两年的游说
第三节份的孤独
第四节一生二,二生三
第五节从1到10的法则
第六节系列社区报的欣慰与困惑
第四章无服务,就无社区报——系列社区报的理念阐释
节社区报的总体定位
一、沟通你我
二、给力生活
第二节社区报的功能定位
一、政府助手,生活帮手
二、社会瞭望,幸福守望
三、互动平台,活动舞台
第三节社区报的读者定位
一、家庭中的女人
二、家庭中的老人
第四节社区报运营管理八原则
一、免费是基础
二、覆盖是保证
三、经营是中心
四、服务是核心
五、互动是生态
六、贴心是纽带
七、有用是根本
八、有趣是关键
第五节社区报不是新闻纸,是功能纸
一、社区报不是新闻纸
二、社区报是功能纸
第五章荒地生存怎么做?——系列社区报完全操作手册
节新媒体时代,社区报采编理念转型的五个路径
一、参考与借鉴:从理念通往操作的桥梁
二、五个转变:从理念到操作的具体路径
第二节社区报的采编机制
一、社区报的记者编辑必须沉在社区
二、社区报编辑部要成为策划与主创团队
三、社区报记者是组织者与执行者
四、实行采编合一机制
第三节社区报的内容法则
一、有关
二、有用
三、有趣
四、有关有用有趣互为条件
第四节社区报的内容表达法则
一、封面海报化
二、版面图解化
三、表达故事化
第五节社区报的发行覆盖
一、社区报发行的四大难题
二、《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核心发行理念
三、《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的发行实践
第六节社区报的经营策略
一、认清社区报的不足与优势
二、寻找社区报独特的经营路径
第七节社区报的话题制造
一、话题来源应该多角度多渠道
二、找到一个正能量的引爆点
第八节社区报的活动组织
一、催生活动
二、引导活动
三、经营活动
第九节社区报的介质融合
一、报纸做舞台和导航
二、微信做互动纽带
三、网站做后台依托
四、现场活动做黏合剂
第十节社区报的数据库建设
一、发行数据
二、社区市民记者数据
三、社区公共服务数据
四、社区商业服务网点数据
五、与社区居民互动的数据
第十一节社区报的团队建设
一、目前国内社区报团队存在的问题
二、社区报团队是一个业务自治的利益共同体
三、五方利益要兼顾
四、办报方向统一,股权清晰
第十二节社区报的新媒体建设
一、社区报公众号,有底气的“公信”
二、地理位置新闻客户端:一款资讯O2O产品
第十三节社区报要靠社区的力量成长
一、两个单词的三个启示
二、社区报与社区居民是利益共同体
第六章探路“媒体型服务业”——系列社区报的创新价值
节市民议事厅:推进基层社会自治的主动善意路径
一、“市民议事厅”项目的启动原因
二、“市民议事厅”项目的开展路径
三、“市民议事厅”项目所取得的效果
四、官员、学者、民众对“市民议事厅”项目的评价
五、“市民议事厅”项目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第二节市民服务中心: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实现路径
一、我们为什么要建设市民服务中心?
二、怎么推进市民服务中心建设?
三、建设市民服务中心我们可以借鉴和创新的是什么?
第三节未来社区报:探索做“媒体型服务业”
一、马云在告诉我们什么?
二、我们被谁抛弃了?
三、传统报纸的出路:向上找权威,向下接地气
四、中英教育模式给我们的启发
五、服务业是传媒的风口?
六、为什么叫媒体型服务业?
七、从渠道垄断到平台连接
八、服务政府与服务生活
九、媒体型服务业是权威传播下的价值选择
十、媒体型服务业是大数据下的服务平台
十一、媒体型服务业是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引领路径
十二、媒体型服务业是“互联网+”的情境与接口
十三、媒体型服务业不以营利为其根本目的
第七章每一份都是独特的样本——系列社区报众生相
《桂城社区周刊》:坚守服务,成为政府和居民的帮手(曾蓉)
罗村《孝德社区周刊》:将“帮办”进行到底(潘展虹)
《狮山树本周报》:当新老狮山人的“柔和剂”(何美芬)
《九江社区报》:做本土文化的传承者(苏碟琴)
《里水社区报》:为街坊定制本土旅游线路(欧林菊)
西樵《樵山社区报》:“一分钟电台”从栏目到平台(李维德)
《祖庙街道社区报》:从报道新闻到研究生活(张媚)
丹灶《有为周报》:社区报怎么办,让居民说了算(李阳)
《张槎社区报》:打造高新区的“窗口”(周金满)
《石湾社区报》:一切努力只为让社区报对居民有用(蒋波)
第八章社区记者炼成记
在社区报遇见更好的自己(《桂城社区周刊》记者李冬冬)
一个社区记者的四重身份(《桂城社区周刊》记者余晖)
在社区邻里之间享受自己的生活罗村(《孝德社区周刊》记者曾宪天)
帮办服务切忌用感情代替事实(《狮山树本周报》记者郭炜)
以社区报记者的身份温暖前行(《九江社区报》记者胡嘉仪)
感受奇妙的社区关系网(《里水社区报》记者林丽纯)
我在社区报踏实地爱着故土(西樵《樵山社区报》记者何绮玲)
我是社区“讲古人”(西樵《樵山社区报》记者何慧健)
在社区报做一个“高富帅”(丹灶《有为周报》记者杨世聪)
社区报是一份扎根生活的“小报”(社区报编辑部编辑王晓婷)
社区报记者编辑:帮手、助手、朋友和讲故事的人(社区报编辑部编辑曾晓婷)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靠前本社区报创办理念和实践操作原创图书,是我社继社区报观察系列丛书《走进美国社区报》《美国社区报实操指南》之后的第三种。本书是《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的探索和思考。既有实践过程的记录,也有理论性的总结,更创新性地提出了从“服务型媒体”向“媒体服务业”转型的论断和实践,是切近于当下地方市场类媒体转型的探索之作。本书由全美非常不错新闻教材《社区新闻》作者Jock作序推荐,认为“这本书是同种类书中的本”,且具有实战指导意义。《珠江时报》作为佛山的区域报纸,6年来创办了10份社区报,进入45万户居民家庭,商业模式,全部实现收支平衡,这是地市都市报转型的积极探索,破解了“报纸必死”的魔咒。这种成功的实践,被我国较早研究社区报的陈凯教授命名为“珠江时报模式”。它所解答的一系列问题,在传统纸媒遭遇新媒体时代时的应对与挑战,对于其他类区域性媒体应有着良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精彩内容

他不只是说,而且脚踏实地地做

Jock Lauterer

2013年合肥一份新的社区报创办之时,我次见到了李国臣。不知怎么,我们都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尽管语言上有隔阂,但我们仍感觉关系非凡,这种关系并不是血缘上的,而是因为我们都明白,作为报人,对本地人民、政府和公共事务的“无可复加的本地化”报道是多么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持有同样的观点:一份真正开明的社区报必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使读者生活得更好。
我清楚地记得我们次茶话会,在一壶又一壶广东茶的助力下,这场马拉松式的谈话持续了三个小时(当然,有翻译帮助),我们觉得好像彼此已是多年相识。第二年夏天,我再次来到中国,我有幸亲眼看到了李国臣总编辑创办的佛山九份社区报中的两份《罗村社区周刊》和《樵山社区报》。
当我们走进《罗村社区周刊》编辑部时,大概有30位老读者已经在等我们,他们热烈鼓掌。李总说他到这里来并不是接受掌声的,他是想获得读者们对这份社区报的反馈。
这些老读者中有一位周先生,60岁左右,他言语清晰,表达流畅。就是他在《罗村社区周刊》创办之前告诉李总,他们觉得自己没被重视,因为他们这里之前没有社区报。“这份社区报给了我们发声的地方”,周先生说。他还期望社区报能够多为老年人组织活动,比如说组织舞蹈队或者运动队。
“我会帮你们筹钱组织活动!”记得当时李总这么回答,“你们负责组织,我们来帮你,我们会尽全力让你们在这个社区生活得更快乐。如果你们有好的点子,我们可以把它登到报纸上,这样就会有人来帮忙。”
怪不得李总的报纸这么受欢迎。周先生还称赞了年轻的女记者们:“她们在社区里付出了很多,挖掘了很多新闻。她们同长者交朋友,一点也不自大。当她们见到我时,还会打招呼说‘早啊,周叔’。”
接着,周先生说了一件他认为最了不起的事:“这份社区报最好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建设性地批评当地政府。我们喜欢这份社区报,因为它讲的就是我们的事儿!每一版我们都会仔细读!”当被要求讲一个社区报怎么帮助他的实际例子时,周先生回忆起他跟有关部门反映过路上的大坑,却没得到任何处理。周先生于是给报社打电话,在报道见报的两天后,那个大坑就被填平了。
我还实地考察了李总2014年创刊的《樵山社区报》。在那里,当地政府官员龙先生介绍,当地政府给社区报编辑部提供了一个办公室,“让市民很便捷地同记者沟通,让记者收集居民的需要,因为政府要倾听市民的诉求,这会让政府决策时更高效”。
“社区报是公众意见传达的渠道。”龙先生说。这是社区报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宝贵的功能。李总说:“我们希望社区报成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桥梁。”
然后我们见了77岁的杨先生,他原先是一位政府工作人员,现在是社区报的“市民记者”,他是个可靠的消息源和情报员。在他向《樵山社区报》反映樵山缺少公交站点后,樵山就增加了两个公交站。
作为一名投身于社区报健康繁荣发展的美国新闻学者,我很高兴能为中国(一个我已爱上的国家)的社区新闻历史性的成长贡献一份微薄之力。2012年在北京,我很荣幸能帮助中国传媒大学的陈凯教授出版了她的开创性之作——《走进美国社区报:小的是美好的》;2014年,她帮助我翻译了我的《美国社区报实操指南:无以复加的当地化(第四版)》。
陈凯教授十分支持李总的工作,她说:“李总给中国社区新闻该怎么做树立了好榜样。报纸的要务就是要服务于你的社区,之后钱就能赚到,你要有耐心。”
我和陈凯教授一致认为:李总的这本书有新的建树。据我所知,这本书是同种类书中的本。它是由一位领先的中国社区报的主编撰写的,他在写书的同时,还在继续着他的新闻工作。
在美国,我们常这样形容人,“他不只是说,而且脚踏实地地做”。我说这些是想说,李总是用自己活生生的亲身经历来写书的,你可以相信他的话,并从他来之不易的智慧中获得成长。

(作者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不错讲师,社区媒体中心主任,美国新闻大众传播年会社区新闻板块创始人,社区新闻板块学术带头人。专著《社区新闻》在全美范围内被作为权威新闻教材。)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