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读生 副刊文从 李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走读生 副刊文从 李辉

9787534795589

41.5 全新

库存199件

安徽合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福莹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95589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货号571175473907

上书时间2024-04-29

一哥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因为深圳的地缘关系,常有名家穿梭往来。李福莹的采访对象既有莫言、杨天石、止庵、江晓原、刘慈欣、李银河等内地著名学者、作家,也有张大春、黄永松、阮义忠、马家辉、蔡志忠、董启章等港台名家,更有在文化界默默耕耘的资深老人,如编辑家褚钰泉、翻译家周克希、飞白、林少华等,此外还有青年作家冯唐、阿乙、黄孝阳、笛安、张悦然的对谈,以及李永平、黎紫书等马来西亚华语作家的专访。她涉猎广泛,触角敏感,在呈现了一份私人书单的同时,还勾勒出一道独特的文坛风景。 与其说她是采访,不如说她是在和名家聊天,不经意间会发现她的绵里藏针,以及非刻意的犀利。李福莹将这十年采访的过程,比喻为又读了一次大学。她是文化圈的一个“走读生”,遇见的都是“最好的风景”,在为之记录的同时,也不知不觉改变了自己。  内容简介: 《走读生》深圳晚报社资深文化记者李福莹访谈文章精选结集,收录30余篇文章,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6年,均以人物专访的形式采写。十年间,李福莹以一个聊天者的姿态深入文化圈,透过女性的亲切视角、平易朴实的笔法,记录了一个纸媒上的读书年代。文章所涉既有莫言、止庵、江晓原、刘慈欣、李银河等内地著名学者、作家,也有张大春、黄永松、阮义忠、马家辉、蔡志忠、董启章等港台名家,更有在文化界默默耕耘的资深老人,如编辑家褚钰泉,翻译家周克希、林少华、飞白等,此外还有与青年作家冯唐、阿乙、黄孝阳、笛安、张悦然的对谈,以及对李永平、黎紫书等马来西亚华语作家的专访。 目录:  和她一起重回现场 胡洪侠  褚钰泉:在风雨中不随风而动   莫言:我是一条不愿被人网住的鱼  止庵:父亲是一条远方流来的河   程永新:《收获》三代领头人的精神气息   董启章:这精神居所是意义的生产地   周克希:我尽可能做一块透明的玻璃   靳飞:纪念不纪念他都是曹禺   周立民:晚年巴金,只想做“一个普通的老实人”  张大春:我准备了一个负责任的“答案”  李永平:艰苦而又辛酸地叫一声“祖国”  温瑞安:武侠电影拍得越来越雷人  黎紫书:带来另一种华语文学   黄永松:建一座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库   李继宏:我不是一个能够被诋毁的人   虹影:私生女情结还是我写作的根   阮义忠:我拍过的村庄,再也回不去了   宋以朗:何必说张爱玲晚景凄凉   刘慈欣:我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科幻迷   马家辉:“大叔控”是好东西,也是危险游戏  杨炼:我铸造一动不动的诗歌之点   江晓原:科学就是我们厨房里的一把切菜刀  笛安:我只是迷恋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飞白:老人出海,一不小心就容易跑得太远  黄孝阳:你们从这路上走过,我是你们靴子  下的土   李银河:我不是斗士,我只是在生活  冯唐:在两性欲望背后捉“妖”  阿乙:北岛先生就像一艘船,捎上了我  林少华:注定要做一个“异乡人”  张悦然:撕下青春文学标签破《茧》成蝶  蔡志忠:我一直是那个台湾乡下小孩  后记  序言: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最佳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第一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精彩书摘:  和她一起重回现扬 胡洪侠 多年以前,曾听“深圳碟王”讲,一桩杀人案,如果长期无法破获,有一个绝好的办法:警察天天在杀人现场蹲着就行了。 我不明所以,表示愿闻其详。 碟王说,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告诉你,杀人犯一般都会重回杀人现场。 为什么?我追问。 不为什么,就是这样。碟王不耐烦地回答。 李福莹要出新书,追着让我写序。我读她的书稿时,忽然就想起杀人犯重回现场的故事。 李福莹算是深圳资深文化记者了。多年来我见她出入各类文化现场,采访各色文化名人,提出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尤其难得者,她不仅参加别人的活动,还参与组织自己的活动;不仅倾听别人的见解,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自己一马当先稳坐会场前排,还带着宝贝女儿肩并肩排队求当红作家签名。 现在,她把她多年间采写的文稿重新整理,结集出版,意味着开启了重返现场的纸质模式。我就想:既然凶手都愿意重返杀人现场,那么李福莹愿意重回文化现场也没什么奇怪的,哪怕只是“纸质模式”。 既然她愿意,那么像我这样的读者,就更愿意了。原因很简单,她笔下的现场里常常有我。比如写张大春那一篇,她写道: 对于这个话题,胡洪侠也精辟地作出总结:读者讨论《城邦暴力团》中的真假,等于自找麻烦。因为时间没有连续,历史从不完整;历史仍在历史之后,真相还在真相之中。 原来我说过这么精彩的话,而且还“精辟”!若不是她记下来,我早就忘掉了。 同一篇文章中,她还写道: 读者读到《城邦暴力团》“竹林七闲”这一章,便觉得门槛太高,很难跨越。于是,不少人质疑张大春炫技卖弄,其实,张大春并无此意。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存在,不是他懂得太多,而是我们懂得太少。张大春既是小说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评论家,在中国的古代,这些身份本应是一个人,而现在却是分开的。张大春的真实想法是,回到古代,做一个真正的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人。 这段话疑似也是我说的。嘿嘿。 当着张大春和几百位读者的面,我这个“著名业余主持人”,还曾当场流利地背诵《城邦暴力团》的第一段:“孙小六从五楼窗口一跃而出,一双脚掌落在红砖道上;拳抱两仪、眼环四象、气吐三分、腰沉七寸,成了个蹲姿。”那都是临阵磨枪的功效,如今早忘了。 诸如此类的文化现场,不仅让我找回了我的“精辟”,也让我看到了我的遗忘,这岂不是很难得? 在另一篇中,马家辉对李福莹说,当年他和杨照、胡洪侠写同题对照专栏,依照他的意思,名字就叫《大叔》,而不叫《对照记 @1963》。“我这个人尊重朋友,假如让我选择的话,我不会选择太文艺的,第一本叫《大叔》,”马家辉说,“杨照和胡洪侠都不同意,觉得是侮辱他们,他们都不承认自己是大叔。我心有不甘,有一些我自己觉得是好的主意,一有了就有了,还是会在我的心里,有机会就要把它做出来。” 哈哈!这回终于抓住马家辉背后说朋友“坏话”了,多亏李福莹如实记录下来,此案得以保全了证据。我和杨照确实不同意叫《大叔》,可天知道,我们可不是说自己不承认自己是“大叔”,也没觉得受了什么“侮辱”;我们只是都认为,用“大叔”作书名,太不靠谱了;如此不靠谱的书名,只有马家辉才想得出来啊。果然,当年他不仅想到,后来竟然也做到了:他真出了一本叫《大叔》的书。 马家辉现在是小说家了。他写了个男同性恋的故事,书名起得堂皇明亮,叫作什么“龙头凤尾”。可是,重回李福莹的文化现场,你会发现,这本小说当初另有他名。马家辉说: 过去 20 年我一直写散文、写评论,但文学里面,处于金字塔顶尖位置的是诗歌与小说,所以,写小说是认真的挑战。我计划写一部 12 万字的小说,关注 20 世纪 30 年代至 60 年代的香港黑社会性质组织。我是在香港湾仔长大的,总觉得欠那些个地方一个故事,这部小说可能叫《金盆洗》。 我和杨照都可以证明,这段话确是马家辉所说的,连我们都听了不止一次。他当着美女记者的面在那里信口开河,言之凿凿,后来却全不兑现:不仅小说名字改了,字数也早超过 12 万,写香港黑社会性质组织也只写到抗战结束,离 20 世纪 60 年代还远着呢。他倒是没敢当着李福莹的面吹牛,说自己的小说出版后一定会获奖之类。恰恰是他没敢说的,后来当真实现了:《龙头凤尾》先是入选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后陆续在北京、台北、香港等地不断拿奖。 如此说来,倘若重回现场,当真趣味横生。你会发现:当年说过的话,如今已成“史料”,想不认账都不行;如今模糊遗忘的细节,却早成了历史中历历在目的证据。或者说,在那里你不是你,你是你的历史。我们靠重回现场,得以领回走失的那部分自己,可以填满不小心形成的记忆空白,更可以“听”着自己或朋友昔日口无遮拦的话仰天大笑。 既如此,我们且翻开此书,跟随李福莹从一个现场串到另一个现场。在越来越虚拟的世界里,让我们相信:人世间大部分的真实现场,不仅值得当时亲临,而且值得日后重温。 2017 年 3 月 16 日,深圳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