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犹如此 姚峥华著 副刊文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书犹如此 姚峥华著 副刊文丛

9787534795206

42.25 全新

库存49件

安徽合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姚峥华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95206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货号566917048919

上书时间2024-04-29

一哥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确实不再可爱,对生命末期托尼•朱特而言。 无论是在私人生活还是在学术生活中,他都是一个叛逆的左派,而非左派的叛逆者。他始终有一种孤立和迷茫感,在一个不只是美国的环境中,感觉到了自身的欧洲特质。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一切可以假设,我真愿意加入这个小团体,以自由之心听听木心的文学闲侃。 想起去年在沈阳一条街,午后的露天餐馆里,一头雪白小羔羊,正全情啃着它面前一大丛嫩绿的三叶草,又时不时抬头看前方,眼睛清澈见底,充满善意,似乎想拥抱世界。  内容简介: 全书共55篇文章,收录了姚峥华2000-2017,17年间的创作文章。有的谈及人,有的因人论书,书里书外、书人书事。全书篇目较多,以“书之事”“书之悟”“书之人”“书之情”分为四辑。书、人、情、事皆在其中,其情感人。目录:  爱书人,为书而生 ——《书犹如此》序 李 辉  书之事 沈公的段子  萧红的四则遗愿  日记也真实吗  一团乱得很美的线圈  关于托尼• 朱特,你懂了吗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丁玲  由“润笔”想到台静农  止庵的签名本  乡贤情意  抽屉里的旧名片  书之悟 “梅氏醉酒”宝笈  此心安处非吾乡  迟来之木心  主义之讲  幸亏听了木心的话  你我的《惜别》  人物速写  北京城的传奇脊梁  闲话《开卷》  刘小磊和“书架上的神明”  戴新伟书单上的大师脸孔  人类要管住自己的嘴  透过杜拉斯的作品看杜拉斯  生活就是串味儿 ——读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  心的“房子” ——读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美丽文身 ——有感哈金《等待》  模糊的铜镜  “先看德刚”  真的“不够知己”  书之人 原来他就是陈迈平  自己瘦小,但小说里“可以高挑”  “大叔”马家辉  爱毛尖……爱不完  和孙小宁一起“印心”  他们仨  俞老板过生日  张爱玲“未亡人”  裴亚红与新城市文学  韦力也有八卦  “黄迷”吕浩  幸福的董粉  章念驰眼中的祖父章太炎 书之情 喝酒,才是你的风格  他失去的是未来  你在等老爸回来吗  童话终是一场梦  王健壮与他的“寻父图”  迷住我的不是小树懒,而是讲童书的她  古风犹存,如此而已  不敢轻易触碰的怀念  一样的月光  听钟叔河聊萧金鉴  后记 精彩书摘:  喝酒,才是你的风格 吴兴文大哥来深圳了,为他的海豚新书《书缘琐记》造势。想到要跟他一起吃饭,我就很兴奋,因为,又可以在酒桌上听吴氏妙语文师高论了。 印象中,吴兴文是酒仙、酒圣、酒神。只要有他,酒桌上定活色生香、话语铿锵,有趣得紧。我曾写了关于他的文章,“谈书谈人谈酒,非常投缘。一顿饭,喝得大醉而归。离开深圳后,酒醒的吴兴文问大侠,他送的十几张藏书票,夹在杂志中,拿到没有?大侠霎时酒醒,杀回酒店,问东问西,什么也找不到。据说,杂志放在一个布袋子里,袋子随意搭在椅子靠背处。人晃晃悠悠走了,那十几张藏书票从此就走散了”。又一酒席,“后看冠中兄发微博,吴兴文醉态可憨,手持酒杯,不肯放下。后来如何收场,文弱的林冠中又如何撼动个高结实的吴兴文呢?微博未解”。还有一酒席,“他边喝边聊,天南地北,聊天的声音先越来越大,复越来越小,桌上的酒瓶越来越多,一会儿,锵铿一声,杯子倒了,酒洒了一桌。连忙擦拭。没事儿,继续喝”。……文章收进书中,吴兴文看后,喃喃,你怎么尽写我喝酒呢?我当然不止写酒,写的是《吴兴文这张藏书票》。只是酒比藏书票于他更真性情。后来约他写美食文章,交稿时他说,你把我写得那么裸露,我也坦诚一回。再看文章,“咸蛤蜊是台湾夜市有名的一道凉菜。在盛夏时节,饮上大杯生啤酒,配合一盘咸蛤蜊,酱油伴蒜将蛤蜊体液排出,两者混在一起,和生啤酒大口咽下的感觉,真是奇妙无比”。哈哈,还是酒嘛。 文人与酒,古今中外几乎连体不可分。菲茨杰拉德口不停饮,写出了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海明威“喝醉了写,酒醒后改”;福克纳则说:“我饮了一杯马丁尼酒后,便会觉得大了一些,高了一些,聪明了一些。当我饮了第二杯,我会觉得超然。再饮几杯,我会觉得我的能力无限”;斯蒂芬•金也是每喝必醉,他自认“不过有点贪杯”;奈保尔喝多了还误闯女人房间一头倒在人家床上;文学评论家爱德门•威尔逊曾出版了《禁酒时期词典》,列了 104 个形容“醉酒”的词句;梁实秋喜欢“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汪曾祺的宣言更决绝:宁舍命,不舍酒!爱喝酒的古龙去世后,酒友倪匡买了 48 瓶 XO 赴其葬礼…… 可是,中午晚上一连两顿饭,吴兴文只是端杯浅斟,沉吟不语。《书缘琐记》的书封花色鲜艳,选用了 19世纪英国设计师、诗人威廉•莫里斯的花鸟图案。在书籍装帧设计方面,威廉•莫里斯通常采取对称结构,多以植物为题材,反映出一种中世纪田园风味,对后来风靡欧洲的新艺术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人喜欢他的设计,包括董桥,还有吴兴文,海豚出版社老板俞晓群更是不惜成本地把旗下一系列新书采用此类图案制作……威廉•莫里斯难道不喝酒吗?反正俞老板是喝的,我知道。 据医学专家说,酒精能够刺激主管想象力、形象化、创造力的大脑右边,不过也会麻木主管记忆力、细节、责任感的大脑左边。没有见到喝 high(爽翻)的吴兴文,还是少了点兴致,在书中看到“旧书背后都有故事,只是大部分断了线索”“没有人是孤岛”这样的句子,其实更愿意是在酒桌上听到的。 吴兴文送书时在书扉上题签,用了爱默生的一句话:“一个人的风格,就是其心灵之声。”更想说,吴大哥,你的心灵之声就是喝酒,那才是你可爱的风格。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最佳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第一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