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精)/国学典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道德经(精)/国学典藏

9787506386753

27.6 全新

库存6件

安徽合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老子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06386753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货号649144992186

上书时间2024-04-28

一哥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商品名称:道德经(精)/国学典藏开本:32开 作者:(春秋)老子|校注:富强页数:定价:32.8出版时间:2016-06-01ISBN号:9787506386753 印刷时间:2016-06-01出版社:作家版次:1商品类型:图书印次:1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内容提要: 老子所著,富强译注的《道德经(精)/国学典
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
千文》,为春秋时期老子所撰,仅五千余言,但文约
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
学等诸多学科,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
、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
铸成、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目录:上篇 道经
 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美之为美?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四章 万物之宗?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长而不宰?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 知常曰明?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大道仁义?
 第十九章 圣弃智?
 第二十章 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
 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圣人无为?
 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第三十五章 道之出口?
 第三十六章 欲歙固张?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得一为正?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大象无形?
 第四十二章 三生万物?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知止不殆?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天下怵怵?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盗夸非道?
 第五十四章 其德乃普?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祸福倚伏?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 大国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能成其大?
 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败?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莫能与争?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
 第七十二章 自爱不贵?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难治?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为而不恃?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 精 彩 页: 【译文】
“道”是可以说一说的,它不是恒定不变的道;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名称,人可以给它们命名,但却
不会是它们恒定不变的名称。无,被称作是天地万物
的初始;有,被称作是孕育万物的本源。所以,我们
可以常常不去想万物的初始,而能接近空无奥妙的“
道”;常常因思索事物的本源,而看到它们的 。
    空无和 ,这两者都是“道”的属性,都在说“道
”的深邃。深邃再深邃,这就是万物的奥妙所在。
     【阐释】
本章,老子开门见山给出了“道”的含义和性质
。全文八十一章,读懂 章是基础。
     “道”不是单一的存在,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
一种力量。当“道”是一种状态时,此状态的特点就
是“无名”。“名”的解释通常是“名称”,而“名
称”的本质是事物可以被形容、被描述的特点。无名
就是事物不可描述、不可形容的原始状态;有名就是
事物可以被描述、可以被形容的状态。万事万物自然
要有一个“名”,不然怎么有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
。但是,人对事物的描述和形容——包括命名在内—
—具有偶然性,没有反应“名”的本质。人类见到一
棵树的时候,只是见到一个物体,是人给它起了“树
”这个名字。在起名之时,人也可以用“鱼”“人”
“斧子”“鲜血”这样的名词来称呼它,称它是一棵
“树”,只是偶然。所以,对“名可名, 名”的
理解应是:万事万物可以被描述、被形容,但人们在
形容、描述它们时,并没有抓住它们可被描述、可被
形容的本质。
     “道”是“无名”,“无名”的特点是空无,也
就是文中所说的“妙”。但必须强调的是,空无不是
虚无。虚无是经不起推敲的,到 证明压根就没有
,虚无的东西对一个人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空
无则不然,就好像天空,它虽然什么也没有,但人不
可或缺,你越想穷尽它,越发现它遥不可及。“道”
和天空一样,神秘又常见,遥远又近在咫尺。“道”
是“无名”, 准确地说,“道”是“无”。
     理解了“道”的特点是无,也就理解了什么是“
道”,并能够按照“道”的方法体悟“道”了。尽管
老子认为“道”不可说,但因为要写《道德经》,便
只能勉强说说。怎么说呢?那就是“道可道, 道
”。看似没说,其实说透了。
     “道”既是“无”,“道”也是“变”。而变化
是永恒的,所以“道”也是永恒不变的。“道”就是
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因此才说“道可道, 
道”。学术界认为,老子在《道德经》 章就展示
了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辩证处正在于此。不仅仅
是“道”,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互相对立的两方统一
存在于一个事物中,自相矛盾。而正是自相矛盾,事
物才会变化,才会无中生有。
     P4-6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