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建筑史(通校本)(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建筑史(通校本)(精)

9787108074461

71.44 全新

库存7件

安徽合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思成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4461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406页

货号736509414603

上书时间2024-03-22

一哥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名称
中国建筑史(通校本)(精)

作者
梁思成

责编
刘蓉林

定价
128.00

ISBN号
9787108074461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版印次
1版 1次

开本
16开

装帧
精装

页数
406

出版时间
2023-05

印刷时间
2023-05

《中国建筑史》按时叙将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几个时期,分别介绍文献、梗概、实物、特征并分析,为一通史类著作。全文以文言写成,对呈现古建筑的精神和风貌而言,其语言和内容十分协调统一,且梁先生的文字晓畅明白,非常好读。与图书市场上其他版本不同,此次三联书店重版《中国建筑史》(通校本),将原本的简体中文版本与梁思成先生的手稿以及1955年出版的油印本互相参校,修正错漏,核对文献,并精心筛选和制作近四百幅图片。

导言 从读懂梁思成开始 王军

代序 为什么研究建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第二章 上古时代

 第一节 上古

 第二节 春秋战国

 第三节 秦

第三章 两汉

 第一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第二节 汉代实物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第二节 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第三节 南北朝实物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

 第一节 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第二节 隋、唐实物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第一节 五代汴梁之建设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第六节 五代、辽、宋、金之实物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分析

第七章 元、明、清

 第一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第二节 元代实物

 第三节 明代实物

 第四节 清代实物

 第五节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八章 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附文 油印本《中国建筑史·前言》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1924年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194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作品主要有:1919年设计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1934年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1949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等。主要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中国雕塑史》等。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布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掺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致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甲)属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世界他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唐宋少数遗物在结构上造诣之精,实积千余年之工程经验,所产生之最高美术风格也。

(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 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Framing System of Trabeated Architecture,图一至图四)。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博,直至最上为脊槫,故可有五槫、七樽至十一槫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每两博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四柱间之位置称“间”。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为“隔断墙”(Curtain Wall),非负重之部分。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欧洲建筑中,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所异者材料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中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海之地,在极不同之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实有赖于此构架制之绝大伸缩性也。

P9-11

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者;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公正、权威的建筑历史。

梁思成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深入、科学的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环境中,为中华传统文化之存续潜心著述。在《中国建筑史》中,梁思成总结了中国古建筑的关键特征,指出古建筑的“文法”,提出了“结构技术+环境思想”的研究体系,这一开创性的工作,为中国建筑史研究提供了支撑,填补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空白。

欲知中国建筑,须静下心来,怀着同情之了解,实事求是,不羼杂任何沽名钓誉之企图,不做任何偏激之毁誉,从读懂梁思成开始。

——王军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