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纪实:江城 何伟纪实中国三部曲
9787532756728
¥
38
全新
库存599件
作者彼得·海斯勒,李雪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56728
出版时间2018-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446页
货号12353995
上书时间2024-05-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1. 《寻路中国》姐妹篇,纪实中国三部曲序曲,是何伟“寻路中国”的起点,也是他的首部长篇作品。《寻路中国》去年获得新浪2011年度十大好书*一名、深圳读书月2011年十大好书*一名等多种奖项,累计印量超过10万册。 2. 本书在美国畅销超过十年,是美国人了解中国的首先选择的图书,有美国大学指定《江城》作为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必读书目。 3. 何伟将其思想用细腻、幽默、独特的笔触呈现出来,使作品同时兼具深刻和易读两个特点,是不可多得的旅行、纪实文学的精品。 4. 本书获Kiriyama环太平洋图书奖。 5. 《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纽约客》、《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国家地理》、《华盛顿邮报》多家外媒联合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纽约客》专栏作家海斯勒的中国纪实三部曲的第一部。《江城》讲的是地理,以地为中心;《甲骨》讲的是历史,以时为中心。《公路中国》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的是中国的核心课题,但它不是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化的实质。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的中心因素:时间。海斯勒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这种调查策略为本书带来了深度与精度。他不会让主人公们只讲述他们的故事,而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面前一点点展开。1996年,海斯勒来到涪陵师专支教,在融入当地生活的过程中,他开始发现,当时的涪陵正同中国内地的许多贫困小城一样,处于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充满了变革与活力,紧张与革新。 作者简介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Kiriyama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精彩书评 “充满着坦率、热情、洞察力和亲历接触,《江城》雄辩地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当代中国。读来精彩。” ——哈金(美籍华裔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 “如果你只读一本关于中国的书,那就是这本了。” ——梅兆赞(英国资深记者、中国问题专家) “何伟是《纽约客》驻北京的记者,他的首本报导文学《江城》,通过许多小故事,写变动中的中国,十分生动深刻。其中单篇文字在《纽约客》上刊出时,早已脍炙人口,集结成书后更是好评如云。” ——余英时(著名历史学者) “何伟的笔下是真中国,是连一些生活在中国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 ——《南方人物周刊》 目录 作者说明第一部第一章 顺江而下城市第二章 有中国特色的莎士比亚插旗山第三章 跑步白鹤梁第四章 大坝乌江第五章 鸦片战争白山坪第六章 暴风雨第二部第七章 暑假神甫第八章 中国生活老板第九章 钱老师第十章 农历新年土地第十一章 又一春长江第十二章 溯江而上致谢回到涪陵译后记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江城(译文纪实)》: 我是从重庆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的。那是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长江上空星斗闪烁,漆黑的水面却映不出微弱的点点星光。学校派来的小车载着我们,以码头为起点,蜿蜒行进在窄小的街道上。星光下,这座城市不断向后掠去,显得陌生而又迷离。 我们有两个人,被派到这里教书,都十分年轻:我二十七岁,亚当·梅耶二十二岁。我们对涪陵几乎闻所未闻。我只知道这座城市的一部分将因新修建的三峡大坝而淹没,还知道涪陵多年来都不对外国人开放。除此,我知之甚微。 半个世纪来,没有美国人在这里居住过。后来,我在城里遇到一些长者,他们记得在20世纪40年代,亦即_1949年解放前,这里有美国人生活过,但这样的记忆又总是模糊不清。我们抵达时,这里还住着另一个外国人,一个德国人,在当地的一所中学教了一个学期。但我们只见过他一次,等我们安顿下来没多久,他就离开了涪陵。从那以后,我们就成了这座小城中仅有的两个外国人。涪陵约有二十万人口,根据中国的标准,这是一座小城市。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我们到校一周后的某天,学校所有的人都在大门口参加了集会。那个暑假,一个由学生和老师组成的小分队从涪陵步行到了延安,那是位于陕西省北部的前革命根据地。现在他们即将返回学校。 当时正值纪念长征六十周年。所谓长征,是指在其国内战争中,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在几乎要被国民党消灭的关键时刻,所进行的长达六千英里的长途跋涉。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越过中国西部的群山和戈壁,行军至一个安全地点。之后,他们从延安开始,稳步地积蓄力量,直到最后让革命席卷整个中国大陆,将国民党赶到了台湾。 整个学期,学校开展了很多特别的活动来纪念长征。学生们要上关于长征的历史课,要写关于长征的文章,在12月份还组织了一次长征歌咏比赛。为了参加长征歌咏比赛,所有的系都花了数周时间排练歌曲,然后在大礼堂演出。因为长征题材的曲目有限,所以许多参赛歌曲都是一样的,这就使得评委打分有点为难。同样让我搞不懂的是,由于演出服装数量不足,也只能像曲目一样由大家共享。历史系表演的时候,穿着干净的白衬衫、打着红领带,光彩照人。然后他们走下台,迅速地把衬衫和领带换下交给政治系的学生。政治系的学生穿戴完毕,冲上舞台,把别人刚刚唱过的歌曲再唱一遍。到晚会结束时,衬衫已变得汗渍斑斑,每一位观众都听熟了所有的曲目。音乐系获胜了,像以往一样,英语系排名倒数。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比赛中,英语系从未获胜过。没有以长征为题材的英语歌曲。 暑期的延安徒步行并不是比赛,但涪陵小分队的返回却是整个长征纪念活动中最重大的一件事。队员们在炎炎烈日下行走了一千多英里,到最后只有十六个人坚持了下来。 …… 查看全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