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达慕/多彩中国节
  • 那达慕/多彩中国节
  • 那达慕/多彩中国节
  • 那达慕/多彩中国节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那达慕/多彩中国节

9787212100315

41.6 38 全新

库存599件

江苏扬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曙光,彭新良,赵成,刘紫薇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2100315

出版时间2018-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253页

定价38元

货号12470533

上书时间2024-05-20

清晨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那达慕古老而又神圣,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那达慕/多彩中国节》详细叙述了那达慕的起源与传承,介绍了以搏克(蒙古摔跤)、射箭、赛马三项为主,以蒙古象棋、骑术表演、赛骆驼等新增项目为辅的多彩缤纷的那达慕节庆内容,以及相关的风俗礼仪、饮食、服饰、民居等文化元素,并概述了在庆典、家庭、都市生活等不同场合、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那达慕。
  《那达慕/多彩中国节》以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的形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那达慕这一蒙古族的盛会全景式地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张曙光,女,蒙古族,内蒙古扎赉特旗人,民俗学博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供职于国家图书馆,从事蒙古族民俗、决策咨询服务研究。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2004、2006年)》、负责教育部“985工程”“重大节日研究”项目子课题“蒙古族那达慕研究”、北京市城市民族节日研究项目《符号化发展与族群认同——在京蒙古族那达慕调查与研究》等项目。著有《蒙古族那达慕的现代传承及意义阐释》《文献为证——钓鱼岛图籍录》等,发表蒙古族民俗研究、图书馆决策咨询服务等领域研究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那达慕的起源与传承
一、那达慕的起源
二、那达慕的传承

第二章 那达慕的习俗
一、那达慕的活动
二、那达慕的仪俗
三、饮食文化
四、服饰文化
五、居住文化
六、商贸交流

第三章 那达慕的类型及流布
一、敖包那达慕
二、庆典那达慕
三、家庭那达慕
四、都市那达慕
五、散居区那达慕
六、世界各地的那达慕

第四章 那达慕的特色节庆地
一、锡林郭勒那达慕
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那达慕
三、新疆和静县那达慕
四、在京蒙古族那达慕
五、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

结语
附录:蒙古奶茶的制作方法
丛书后记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个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节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
  节日是一种纪念日,内涵多种多样。有民族的、国家的、宗教的,比如国庆节、圣诞节等。有某一类人的,如妇女、儿童、劳动者的,这便是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等。也有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这类节日历史悠久,很早就形成了一整套人们约定俗成、代代相传的节日习俗,这是一种传统的节日。传统节日也多种多样。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统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有全民族共有的,也有某个民族特有的。比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就为中华民族所共用和共享;世界文化遗产羌年就为羌族独有和独享。各民族这样的节日很多。
  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农耕时代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或为了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赐,或为了庆祝辛勤劳作换来的收获,或为了激发生命的活力,或为了加强人际的亲情,经过长期相互认同,最终约定俗成,渐渐把一年中某一天确定为节日,并创造了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如仪式、庆典、规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艺、装饰与食品,来把节日这天演化成一个独具内涵、迷人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还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种种仪式中。因此,它是中华民族世间理想与生活愿望极致的表现。可以说,我们的传统——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这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的。
  然而,自从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中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并为此产生忧虑。传统节日的淡化必然使其中蕴含的传统精神随之涣散。然而,人们并没有坐等传统的消失,主动和积极地与之应对。这充分显示了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觉。
  近10年,随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面展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的有力推动,传统节日受到关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被列入了国家文化遗产名录。继而,2006年国家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2007年国务院决定将3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列为法定放假日。这一重大决定,表现了国家对公众的传统文化生活及其传承的重视与尊重,同时也是保护节日文化遗产十分必要的措施。
  节日不放假必然直接消解了节日文化,放假则是恢复节日传统的首要条件。但放假不等于远去的节日立即就会回到身边。节日与假日的不同是因为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那么,重温与恢复已经变得陌生的传统节日习俗则是必不可少的了。  查看全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