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投42章经:互联网商业逻辑与进阶指南
  • 创投42章经:互联网商业逻辑与进阶指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创投42章经:互联网商业逻辑与进阶指南

17.7 3.1折 58 九品

库存5件

江苏盐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曲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90292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9787508690292

上书时间2024-08-30

书友kw2869753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曲凯,本科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工程学专业,美国杜克大学管理研究硕士生。曾遍历产品经理、投资经理、战略总监等互联网领域相关职位,并很终创业做出创投圏一线新媒体“42章经”,得到行业广泛认可。
曲凯在“得到”上的专栏获得超过10万人次付费订阅,在知乎、领英等各大平台也拥有自己的专栏;曾荣获36氪2016年度“很受欢迎作者”,及虎嗅2017“年度作者”,2018年入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

目录
推荐序  信号与噪声
序  “42章经”修炼手册

第一部分  心法
01 两个问题,看透投资——“42章经”的投资方法论
02 怎样的创业公司才能突破重围 
03 暗流涌动的互联网世界
04 为什么总是朱啸虎?—— VC的马太效应 
05 一个王兴换三个陈欧,一个滴滴换十个小红书 
06 外卖兴起、个护畅销、在线教育火热背后的“粮票效应” 
07 解构和重组——商业世界的演进法则 
08 人类不确定性法则 
09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活
10 坐上火箭的人 

第二部分  内功
11 “ 早知道这些我的公司就不会死”系列(一):CAC、LTV、PBP 
12 “ 早知道这些我的公司就不会死”系列(二):Cohort Analysis 
13 “上万亿的市场,为啥投资人还是觉得小?” 
14 “ 10 天 7 个好友”怎样成为脸书增长到 10 亿用户的独 门秘诀? 
15 投资人口中的Unit Eco 是什么?——学会用数学公式看透商业模式 
16 跟高盛TMT 业务负责人学分析

第三部分  招式
17 社交三部曲(一):社交媒体的本质 
18 社交三部曲(二):解密Snapchat 
19 社交三部曲(三):陌陌的本质 
20 知乎的野心与终局 
21 新零售的投资逻辑 
22 一场关乎留存率的竞争——内容创业的商业本源 
23 出行三部曲(一):出行市场大混战 
24 出行三部曲(二):为什么停车场将消失? 
25 出行三部曲(三):滴滴的唯一出路 
26 按月订购和无人货架的本质 
27 “充电宝”的 24 字投资法则 
28 今日头条的发家与困局 
29 微信之战百度,擒头条
30 其实王兴和贝佐斯是同一类人 
31 给共享经济判个死刑 
32 复盘无人零售的三点心得 
33 一个价值10 亿美元的互联网消费品牌是怎样炼成的 
34  2017 年的5 个小风口 
35 我眼中的未来

第四部分   江湖传奇
36 Hi,最近还好吗? 
37 焦虑,迷茫,失望,自救的VC 
38 博弈,抢夺,做市,闷声发财的FA 
39 互联网折叠 
40 七个新基金合伙人的闭门分享 
41 为什么我不做VC 了 
42陈悦天:关于VC 该不该干的争论,我的一些经历和想法推荐序  信号与噪声
序  “42章经”修炼手册

第一部分  心法
01 两个问题,看透投资——“42章经”的投资方法论
02 怎样的创业公司才能突破重围 
03 暗流涌动的互联网世界
04 为什么总是朱啸虎?—— VC的马太效应 
05 一个王兴换三个陈欧,一个滴滴换十个小红书 
06 外卖兴起、个护畅销、在线教育火热背后的“粮票效应” 
07 解构和重组——商业世界的演进法则 
08 人类不确定性法则 
09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活
10 坐上火箭的人 

第二部分  内功
11 “ 早知道这些我的公司就不会死”系列(一):CAC、LTV、PBP 
12 “ 早知道这些我的公司就不会死”系列(二):Cohort Analysis 
13 “上万亿的市场,为啥投资人还是觉得小?” 
14 “ 10 天 7 个好友”怎样成为脸书增长到 10 亿用户的独 门秘诀? 
15 投资人口中的Unit Eco 是什么?——学会用数学公式看透商业模式 
16 跟高盛TMT 业务负责人学分析

第三部分  招式
17 社交三部曲(一):社交媒体的本质 
18 社交三部曲(二):解密Snapchat 
19 社交三部曲(三):陌陌的本质 
20 知乎的野心与终局 
21 新零售的投资逻辑 
22 一场关乎留存率的竞争——内容创业的商业本源 
23 出行三部曲(一):出行市场大混战 
24 出行三部曲(二):为什么停车场将消失? 
25 出行三部曲(三):滴滴的唯一出路 
26 按月订购和无人货架的本质 
27 “充电宝”的 24 字投资法则 
28 今日头条的发家与困局 
29 微信之战百度,擒头条
30 其实王兴和贝佐斯是同一类人 
31 给共享经济判个死刑 
32 复盘无人零售的三点心得 
33 一个价值10 亿美元的互联网消费品牌是怎样炼成的 
34  2017 年的5 个小风口 
35 我眼中的未来

第四部分   江湖传奇
36 Hi,最近还好吗? 
37 焦虑,迷茫,失望,自救的VC 
38 博弈,抢夺,做市,闷声发财的FA 
39 互联网折叠 
40 七个新基金合伙人的闭门分享 
41 为什么我不做VC 了 
42陈悦天:关于VC 该不该干的争论,我的一些经历和想法

内容摘要
《创投42章经》是拥有百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42章经”的精选文章合集,全书共分为心法、内功、招式和江湖传奇四部分。
在心法部分,读者可以学到一些创业与投资的底层思维方式;在内功部分,读者可以了解到,投资人看待一家公司经营状况的标准;在招式部分,读者可以看到作者作为一名资深投资人和睿智的观察者,对过去几年主要的公司、模式以及风口的判断;最后的江湖传奇部分,作者通过一些故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创投时代。《创投42章经》是拥有百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42章经”的精选文章合集,全书共分为心法、内功、招式和江湖传奇四部分。
在心法部分,读者可以学到一些创业与投资的底层思维方式;在内功部分,读者可以了解到,投资人看待一家公司经营状况的标准;在招式部分,读者可以看到作者作为一名资深投资人和睿智的观察者,对过去几年主要的公司、模式以及风口的判断;最后的江湖传奇部分,作者通过一些故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创投时代。

精彩内容
01两个问题,看透投资——“42章经”的投资方法论我在微信公众号“42章经”写过很多分析公司、分析行业的文章,很多人问我是怎么写出来的。于是我想,我的这些思考方式是否能总结成一套方法论呢?是否能通过文字的形式分享给其他人呢?这篇文章就是一次尝试。
从商业角度来看,所有公司的最终目标都有三层:1.赚钱;2.持续赚钱;3.持续赚更多的钱。
而投资人的目标只有一个:投到符合这些条件的公司。
很多人觉得只要能够为用户提供需要的东西,就能赚钱。
不,这是错的。
氧气人人都需要,但极少有人能靠卖氧气赚钱。但有没有例外?有。当一个病人缺氧的时候,当一群人登山的时候,卖氧气才能赚钱。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点:一个公司如何才能赚钱?掌握稀缺资源。
那“赚钱”和“持续赚钱”的区别又是什么?
很多时候,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科技的进步),直接决定了稀缺资源的变化。科技本身就是反稀缺性的。科技带来效率的提高,导致很多本来供给不足的东西变得过剩,也就不值钱了。
所以,技术的发展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以前的稀缺资源不值钱了,以前掌握稀缺资源的人无法再继续赚钱了。这就是我们总说的颠覆式创新的情况。由于颠覆式创新的出现,传统的巨头会突然变得一文不值。
第二个问题是更隐蔽而致命的,这个情况决定了很多公司即使掌握了稀缺资源,也不一定能持续地赚钱。技术颠覆带来的是结构性的变化与机遇,结构性的变化最主要的就是供给关系的变化。老的稀缺资源可能一夜之间消失,而新的稀缺资源也会一夜之间出现。所以,技术颠覆发生的时候,容易出现一段时间的供给真空期。其间供给和需求仍然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的,最先进入市场的供给者能够享受一段时间的红利期,但最终市场饱和以后,没有建立起壁垒的人就会被慢慢淘汰。比如,微信生态刚兴起的时候,就出现了一大批靠侵权转载和翻译等崛起的微信公众号,它们填补的就是这个生态下的内容供给的强烈需求。这样的公司在一定时间内确实能存活得不错,甚至赚到钱,因为它们在那段时期内确实能为当时的用户提供所需的稀缺资源。但是,最终当这个生态稳定以后,总会有一波洗牌,剩下的都是能够在新的供给关系下形成自己的独特壁垒和优势的。所以,要持续赚钱,重要的是要有壁垒,能持久地掌握稀缺资源。
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其实做到了持续赚钱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对于投资人来说,还有第三点要求,那就是持续赚更多的钱。这就需要这家公司在有壁垒、有稀缺资源的前提下再具备两点:1.可扩展;2.可垄断。
可扩展是追求边际效应,可垄断则是追求溢价(马路边随便一家报刊亭都能满足持续赚钱的要求,却不一定值得投资)。
所以,讲清楚了:能赚钱,是因能为用户提供价值和稀缺资源;能持续赚钱,是因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公司仍始终能有自己的护城河和稀缺资源;能持续赚更多的钱,是因公司在某些领域能够实现垄断或指数级发展。
那么到底该怎样判断一家公司是否能做到这几点呢?有一个问题,是做投资必须要回答的,也是最难回答的。那就是:Whynow?(为什么是现在?)用户的需求可能被迁移、被激发、被重塑、被抑制,但就是不可能被创造。所以,如果你说你要做的01两个问题,看透投资——“42章经”的投资方法论我在微信公众号“42章经”写过很多分析公司、分析行业的文章,很多人问我是怎么写出来的。于是我想,我的这些思考方式是否能总结成一套方法论呢?是否能通过文字的形式分享给其他人呢?这篇文章就是一次尝试。
从商业角度来看,所有公司的最终目标都有三层:1.赚钱;2.持续赚钱;3.持续赚更多的钱。
而投资人的目标只有一个:投到符合这些条件的公司。
很多人觉得只要能够为用户提供需要的东西,就能赚钱。
不,这是错的。
氧气人人都需要,但极少有人能靠卖氧气赚钱。但有没有例外?有。当一个病人缺氧的时候,当一群人登山的时候,卖氧气才能赚钱。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点:一个公司如何才能赚钱?掌握稀缺资源。
那“赚钱”和“持续赚钱”的区别又是什么?
很多时候,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科技的进步),直接决定了稀缺资源的变化。科技本身就是反稀缺性的。科技带来效率的提高,导致很多本来供给不足的东西变得过剩,也就不值钱了。
所以,技术的发展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以前的稀缺资源不值钱了,以前掌握稀缺资源的人无法再继续赚钱了。这就是我们总说的颠覆式创新的情况。由于颠覆式创新的出现,传统的巨头会突然变得一文不值。
第二个问题是更隐蔽而致命的,这个情况决定了很多公司即使掌握了稀缺资源,也不一定能持续地赚钱。技术颠覆带来的是结构性的变化与机遇,结构性的变化最主要的就是供给关系的变化。老的稀缺资源可能一夜之间消失,而新的稀缺资源也会一夜之间出现。所以,技术颠覆发生的时候,容易出现一段时间的供给真空期。其间供给和需求仍然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的,最先进入市场的供给者能够享受一段时间的红利期,但最终市场饱和以后,没有建立起壁垒的人就会被慢慢淘汰。比如,微信生态刚兴起的时候,就出现了一大批靠侵权转载和翻译等崛起的微信公众号,它们填补的就是这个生态下的内容供给的强烈需求。这样的公司在一定时间内确实能存活得不错,甚至赚到钱,因为它们在那段时期内确实能为当时的用户提供所需的稀缺资源。但是,最终当这个生态稳定以后,总会有一波洗牌,剩下的都是能够在新的供给关系下形成自己的独特壁垒和优势的。所以,要持续赚钱,重要的是要有壁垒,能持久地掌握稀缺资源。
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其实做到了持续赚钱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对于投资人来说,还有第三点要求,那就是持续赚更多的钱。这就需要这家公司在有壁垒、有稀缺资源的前提下再具备两点:1.可扩展;2.可垄断。
可扩展是追求边际效应,可垄断则是追求溢价(马路边随便一家报刊亭都能满足持续赚钱的要求,却不一定值得投资)。
所以,讲清楚了:能赚钱,是因能为用户提供价值和稀缺资源;能持续赚钱,是因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公司仍始终能有自己的护城河和稀缺资源;能持续赚更多的钱,是因公司在某些领域能够实现垄断或指数级发展。
那么到底该怎样判断一家公司是否能做到这几点呢?有一个问题,是做投资必须要回答的,也是最难回答的。那就是:Whynow?(为什么是现在?)用户的需求可能被迁移、被激发、被重塑、被抑制,但就是不可能被创造。所以,如果你说你要做的,是一件不立足于外部环境变化的,而是全新的创造用户需求的事情,我完全不会相信。
“Whynow?”背后隐藏的含义就是,外部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让这个事情在当下发生(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成为可能?(有时判断大趋势其实没那么难,真正难的是掌握好时机,不早也不晚,早了就成了炮灰,晚了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分析任何事情、任何公司、任何行业的时候,都会强迫自己首先想清楚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现在?知道了为什么是现在,就知道了什么变了,也就知道了新的供求关系和稀缺资源是什么。这又带来了两个好处:1.这里的稀缺资源其实就是用户需求。所以很多时候揣摩不出来的用户需求,换个角度从外部环境的变化去推演,反而会更简单。
2.有了对稀缺资源的推演,更有利于判断创始人及其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合做这件事。
我总说看项目要找对症结,这里的稀缺资源就是症结,那团队是否有对症下药的能力也就显而易见了。假如一个项目的稀缺资源是技术,那就去找技术最厉害的;假如一个项目的稀缺资源是渠道,那就去找渠道最厉害的。这有助于我们选择一个最合适的项目和团队来投资。
讲到这里,继“Whynow?”之后,第二个问题也就出来了:作为创业者,要想的是“Whyme?”(为什么是我?);作为投资人,则要想“Whyyou?”(为什么是你?)之类的了。
“Whyme?”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就是,哪怕外部环境变了,人们的需求被重新挖掘了,为什么我还能有能力去满足用户需求,去赚钱呢?虽然我暂时有能力满足用户需求,但这是因为我拥有独特的能力吗?我的这种能力有壁垒吗?是稀缺的吗? 这里,我们可以再引入一个概念,我自己管它叫占位理论。
我觉得,每一家公司,最终都要在某个位置上做到第一名。所谓的战略价值,就是要么帮助公司在当前领域内通过各种方式做到第一,要么就是帮助公司转型,寻找一个新的领域并做到第一。这里的第一有两种,第一种是真的第一,而第二种是唯一(有被收购的价值)。但本质其实都一样,就是有足够强的壁垒。
所以,面对任何新的公司和行业,我都会通过不断地研究“Whynow?”和“Whyyou?”这两个问题,去进行投资的分析与判断。
这就是我自己总结的分析投资问题的方法论。
04为什么总是朱啸虎?——VC的马太效应“大声宣扬好的,偷偷埋掉死的。”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高级讲师史克尔·高斯(ShikharGhosh)这么评价VC行业的从业者们。他曾经研究过超过2000家获得VC投资的初创公司,其中有40%的公司以倒闭告终。如果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有95%的公司都没有为VC带来预期的回报。
康桥汇世集团也曾经做过一次类似的统计。结果显示,3%的VC公司最终获得了95%的行业回报,而且这头部3%的基金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有太多改变。
这首先说明投资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头部效应的事情,少数的最好的公司带来绝大多数回报,而少数的最好的基金又掌控着这些少数的最好的公司。同时说明,投资是一件极具马太效应的事情。人脉、资源、经历、经验、判断力等,这些都是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的,而且是做得越好,口碑就越好,反过,是一件不立足于外部环境变化的,而是全新的创造用户需求的事情,我完全不会相信。
“Whynow?”背后隐藏的含义就是,外部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让这个事情在当下发生(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成为可能?(有时判断大趋势其实没那么难,真正难的是掌握好时机,不早也不晚,早了就成了炮灰,晚了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分析任何事情、任何公司、任何行业的时候,都会强迫自己首先想清楚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现在?知道了为什么是现在,就知道了什么变了,也就知道了新的供求关系和稀缺资源是什么。这又带来了两个好处:1.这里的稀缺资源其实就是用户需求。所以很多时候揣摩不出来的用户需求,换个角度从外部环境的变化去推演,反而会更简单。
2.有了对稀缺资源的推演,更有利于判断创始人及其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合做这件事。
我总说看项目要找对症结,这里的稀缺资源就是症结,那团队是否有对症下药的能力也就显而易见了。假如一个项目的稀缺资源是技术,那就去找技术最厉害的;假如一个项目的稀缺资源是渠道,那就去找渠道最厉害的。这有助于我们选择一个最合适的项目和团队来投资。
讲到这里,继“Whynow?”之后,第二个问题也就出来了:作为创业者,要想的是“Whyme?”(为什么是我?);作为投资人,则要想“Whyyou?”(为什么是你?)之类的了。
“Whyme?”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就是,哪怕外部环境变了,人们的需求被重新挖掘了,为什么我还能有能力去满足用户需求,去赚钱呢?虽然我暂时有能力满足用户需求,但这是因为我拥有独特的能力吗?我的这种能力有壁垒吗?是稀缺的吗? 这里,我们可以再引入一个概念,我自己管它叫占位理论。
我觉得,每一家公司,最终都要在某个位置上做到第一名。所谓的战略价值,就是要么帮助公司在当前领域内通过各种方式做到第一,要么就是帮助公司转型,寻找一个新的领域并做到第一。这里的第一有两种,第一种是真的第一,而第二种是唯一(有被收购的价值)。但本质其实都一样,就是有足够强的壁垒。
所以,面对任何新的公司和行业,我都会通过不断地研究“Whynow?”和“Whyyou?”这两个问题,去进行投资的分析与判断。
这就是我自己总结的分析投资问题的方法论。
04为什么总是朱啸虎?——VC的马太效应“大声宣扬好的,偷偷埋掉死的。”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高级讲师史克尔·高斯(ShikharGhosh)这么评价VC行业的从业者们。他曾经研究过超过2000家获得VC投资的初创公司,其中有40%的公司以倒闭告终。如果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有95%的公司都没有为VC带来预期的回报。
康桥汇世集团也曾经做过一次类似的统计。结果显示,3%的VC公司最终获得了95%的行业回报,而且这头部3%的基金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有太多改变。
这首先说明投资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头部效应的事情,少数的最好的公司带来绝大多数回报,而少数的最好的基金又掌控着这些少数的最好的公司。同时说明,投资是一件极具马太效应的事情。人脉、资源、经历、经验、判断力等,这些都是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的,而且是做得越好,口碑就越好,反过来就越有成长的机会。比如2016年国内投资的大风口有两个,上半年是直播,下半年是共享单车,而朱啸虎自己一个人占了映客和ofo两个项目,独占了VC界的半壁江山。再加上之前的饿了么、滴滴、小红书,不得不让人问一句:“为什么总是朱啸虎?”这当然一方面取决于其对行业和人的判断力,但另一方面就是马太效应的影响。朱啸虎投资的公司的风格都异常明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第一,市场规模大;第二,可复制,可非线性地高度复制;第三,可防御”。从饿了么到滴滴,再到ofo,这些项目都是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借着大潮流,撬动了整个行业,这个行业还必须得是能影响所有消费者的大行业。此外,这几个项目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执行力和规模效应的作用,远大于技术或其他壁垒。或者换句话说,这一切都是套路。一次我去给DCM(美国顶级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伙人林欣禾做访问,他一直强调DCM在投后对已投企业做出的帮助是最大的:“作为投资人,对业务我们肯定不如创业者自身清楚,但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投融资,这块我们肯定是最懂的,所以投后能帮上最大的忙之一就是帮企业搞钱。”而对于以规模效应为主的企业来说,融资节奏和金额就是一切,团队只要学习能力能跟上,谁拿到的钱多,就可以把其他人甩在身后。所以朱啸虎在其选择的方向上能起的作用就无比大。也是因为马太效应的存在,朱啸虎个人已经变成了一个募资品牌,他投出越多的明星案例,往后就有越多的基金认可他投资的标的,那他所投的企业就越容易实现下一轮融资,也就越容易在规模效应和资本募集的游戏中胜出。
“最终的成功者,未必能力有多强,很多时候成功是因为在正确的时间点上站在了正确的风口上。”朱啸虎如是说。
我一个朋友对朱啸虎的评价也是相当经典,她说:“朱啸虎已经成为一位有自造风口能力的投资人。”这就是一种马太效应的大成。
从蓝湖资本出走的胡博予既在金沙江跟过朱啸虎又在DCM跟过林欣禾,你会发现他的投资方式也有些类似的痕迹。比如其对于美菜的投资,就是在一个大赛道上,选择一个有足够大上升空间的项目。美菜借助资本快速冲到行业第一位,后续的接盘侠自然接踵而来。所以,要做大事情,首先要举一面大旗。为什么过去造反的人大多要拉个皇亲国戚,找个名正言顺的名义?本质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做投资有几种心态上的不同境界:第一层,投到项目;第二层,投到能拿下一轮融资的项目;第三层,投到能退出的项目;第四层,投到能成为独角兽的项目。很多刚入行的人停留在第一层,有些经验的在第二层,一些老将在第三层,而只有有足够大野心的人才能达到最后一层。比如愉悦资本,它专注于车、房等领域的投资,这本身就是会持续出独角兽的赛道。所以它有机会投资蔚来汽车,又领投了摩拜(Mobike)的A轮融资。又比如熊猫资本,作为一支专注早期投资的新基金,它敢一反常态地在B轮去领投摩拜,最终在市场下行之中闯出来了一点名堂。毕竟,VC经济学中各种已有数据表明,只有独角兽才能成就一支基金,而新基金要出头,更要有自己的标签,要冒更大的险。愉悦资本专注于车、房领域,让专业度和人脉资源等的马太效应能够在垂直领域发挥到极致。而熊来就越有成长的机会。比如2016年国内投资的大风口有两个,上半年是直播,下半年是共享单车,而朱啸虎自己一个人占了映客和ofo两个项目,独占了VC界的半壁江山。再加上之前的饿了么、滴滴、小红书,不得不让人问一句:“为什么总是朱啸虎?”这当然一方面取决于其对行业和人的判断力,但另一方面就是马太效应的影响。朱啸虎投资的公司的风格都异常明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第一,市场规模大;第二,可复制,可非线性地高度复制;第三,可防御”。从饿了么到滴滴,再到ofo,这些项目都是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借着大潮流,撬动了整个行业,这个行业还必须得是能影响所有消费者的大行业。此外,这几个项目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执行力和规模效应的作用,远大于技术或其他壁垒。或者换句话说,这一切都是套路。一次我去给DCM(美国顶级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伙人林欣禾做访问,他一直强调DCM在投后对已投企业做出的帮助是最大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