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成新正版包邮】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9成新正版包邮】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论

10.92 1.6折 69.9 九品

库存2件

江苏盐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永东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51087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69.9元

货号9787515351087

上书时间2024-04-29

书友kw2869753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永东,上海戏剧学院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媒体跨界研究与实践者,中国商务广告协会(CAAC)数字营销研究中心研究员,2008年中国十大IT博主,2015、2016微博V影响力科技观察大V,靠前跨新媒体技术、艺术、创意、传播及营销等领域
研究的知名学者,曾出版《赢在新媒体思维:内容、产品、市场与管理的革命》、《网页动画设计与制作FlashMX2004》等着作。
王林彤,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曾出版《中国当代热点小说导读》、《影视文化与新闻传播》、《碰撞与交融》等着作。
张静,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系讲师,影视动画专业教研室主任,上海戏剧学院数字艺术设计MFA。靠前美术设计师(影视美术设计不错),上海市创意工作者协会会员,曾出版《动漫造型基础》、《动画角色设计》等着作,作品曾获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包豪斯设计大赛等赛事的重要奖项。

目录
第1章  迅猛发展的数字媒体
  1.1  人类传播媒介的演化
  1.2  应接不暇的新媒体
  1.3  虚拟现实(VR)与数字媒体
  1.4  大数据与数字媒体
  1.5  云计算与数字媒体
  1.6  物联网与数字媒体
  1.7  人工智能与数字媒体
  1.8  数字媒体与媒介理论
  2.1  数字媒体与艺术的关系
  2.2  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2.3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
  2.4  数字媒体对艺术的影响
  2.5  数字媒体艺术的哲学渊源
  2.6  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渊源
  2.7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代艺术渊源
  2.8  数字媒体艺术的大众文化渊源
第2章  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
  2.1  数字媒体与艺术的关系
  2.2  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2.3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
  2.4  数字媒体对艺术的影响
  2.5  数字媒体艺术的哲学渊源
  2.6  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渊源
  2.7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代艺术渊源
  2.8  数字媒体艺术的大众文化渊源
第3章  数字媒体艺术的种类
  3.1  数字绘画及数字插画设计
  3.2  数字动画艺术设计
  3.3  数字游戏设计
  3.4  数字视频及数字电影艺术设计
  3.5  数字音频艺术设计
  3.6  数字摄影与手机摄影
  3.7  数字舞台及空间艺术设计
  3.8  数字投影艺术设计
  3.9  数字装置艺术设计
  3.10  节假日Logo及涂鸦设计
  3.11  网络空间艺术
  3.12  数字UI设计
  3.13  数字产品工业设计
  3.14  数据可视化设计
  3.15  数字出版物设计
  3.16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艺术设计
  3.17  新媒体商业艺术与公益艺术
  3.18  其他数字媒体艺术
第4章  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
  4.1  科技与艺术的密切关系
  4.2  西方传统艺术中的科学
  4.3  东方传统艺术中的科学影子
  4.4  艺术中的科学应用

内容摘要
本书从九个方面为读者介绍了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知识,同时也探讨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当下流行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思维角度。希望无论是数字媒体艺术从业者,还是对数字媒体艺术感兴趣的朋友,读完本书都会收获满满。

精彩内容
人类在远古时代,还没有语言及文字,交流的方式主要依赖于身体语言(或肢体语言)。身体语言,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从广义角度看,肢体语言也包括上述的面部表情在内;从狭义角度讲,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谈到由肢体表达情绪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很多惯用动作的含义,诸如鼓掌表示兴奋,顿足代表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点头代表同意或者表示明白了,摇头代表不同意、震惊或不相信,晃动拳头表示愤怒或富有攻击性,打呵欠代表厌烦或无聊。当然,远古的身体语言与当代的身体语言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远古的身体语言相对较为简单,当代的身体语言相对较为复杂,例如,“笑”就可以分为苦笑、冷笑、讥笑、坏笑、讪笑、假笑、狞笑、奸笑、皮笑肉不笑等不同种类;另一方面,远古的身体语言会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例如现在大家都熟悉的代表胜利的“V”形手势,在远古时代则没有。一种说法是,1940年,德国法西斯入侵西欧各国,维特一个比利时好友维克多?德拉维利流亡至英国,他每天利用电台从英国向比利时进行短波广播,号召同胞们奋起抗击德国侵略军。一天晚上,他在广播里号召人们到处书写“V”字,以表示对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心。几天之内,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和其他城市的大街小巷、树干和电线杆上、影剧院里,甚至在德军兵营、岗楼和军官的住宅里,都出现了“V”字,大大鼓舞了比利时人民的斗志。
当然,关于“V”形手势来历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二战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胜利(Victory)手势,战后广为流传。另一种是,英法两国由于诺曼底领土纠纷及王位继承等问题,在1337年拉开战幕,史称“百年战争”,到1415年9月的哈福娄围攻战中,英军伤亡4000人,使亨利五世陷入绝境,部队被伤病和饥饿折磨着,高傲的法国贵族放出话来:“我们要把这些英国农民的食指和中指切下来,让他们永远没法用弓箭!”10月25日清早,战斗打响。在战前,亨利将法国人的狂言说给手下听,告诉他们:“跑不掉了,要想保住食指和中指,就要拼命!”结果英军知耻而后勇,大败法军,英国弓箭手们得意洋洋地伸出右手两根手指,向法国的贵族们炫耀:“不是想砍我手指么,看到没,我们的食指和中指完好无缺。”此后,代表胜利的“V”形手势开始流传开来。虽然“V”形手势的来历至少有以上三种说法,但是离现在最远的也只有六百多年,在这之前则不存在这一手势。这说明,身体语言也是不断在进化的。
其实,今天我们还在大量运用身体语言,甚至有网友用身体语言组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图1-1、图1-2所示),得以在网上引起较多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一些新型的设备支持手势操作或体感操作,部分操作还可以隔空完成,这也许是身体语言的部分回归。其实,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是人的延伸”,后面讲到的各类媒介都在延伸人的各种器官或肢体。
二、原始视觉符号传播阶段在身体语言之后,发展起来的是原始视觉符号传播阶段,其中较典型是的古代洞窟中的壁画。旧石器时代最杰出的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坎特布利亚地区。这里有几处洞窟,其中也包括泥塑的浮雕。表现内容皆以动物为主,手法写实而生动。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法国的拉斯科(Lascaux)洞窟、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Altamira)洞窟壁画。拉斯科洞窟的壁画发现于1940年,全洞由主厅、后厅的边厅以及连结各部分的洞道组成。在主厅和两个通道的壁面和顶部描绘了大量的野牛、驯鹿和野马等原始动物。从画法和风格上来看,可能出自于好几代人之手。该洞窟最早的作品可上溯到奥瑞纳文化(AurignacianCulture)晚期,即公元前1700年以前。原始人用粗壮而简练的黑线勾画出轮廓,并用红、褐、黑色渲染出动物的体积和结构。气势雄壮,富有动感,充满粗犷的原始气息和野性的生命力。主厅中一幅长达5米的大公牛是其代表作。野牛的头和身体都刻画得很强壮有力,尤其是眼睛,似乎有感情的表现。有的洞窟壁画酷似中国画中的马(如图1-3所示)。
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壁画发现于19世纪下半期,制作年代稍晚于拉斯科洞窟。它包括主洞和侧洞,绘画大多分布在侧洞,即有名的“公牛大厅”。侧洞长18米、宽9米,顶部密布着18头野牛、3头母鹿、两匹马和1只狼。野牛有卧、站、蜷曲、挣扎等各种姿势。最突出的是长达2米的《受伤的野牛》,它刻画了野牛在受伤之后的蜷缩,准确有力地表现了动物的结构和动态。与拉斯科洞窟不同的是,阿尔塔米拉。
洞窟壁画轮廓线比较细,而且有明暗向背的粗细浓淡变化,与色彩渲染结合紧密,通过动态表现动物身体的结构,明暗起伏更为丰富,甚至感情也更细腻,但却不如拉斯科洞窟壁画那样奔放有力(如图1-4所示)。当然,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原始符号。中国的岩画,根据分布的地区、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大致可划分为北方、西南、东南三个系统。北方系统的岩画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内容以动物为主,风格较写实,技法大都是岩刻。西南系统的岩画,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内容以人物的活动为主,如云南的沧源崖画中,人物的图像就占全部崖画图形的70%以上,作品技法以涂绘为主。东南沿海地区的岩画,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台湾和港澳等地,内容以抽象的图案为主,都采用凿刻的技法。1981年,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的白岔河流域,共发现永兴、石板房、广义、乌兰坝底、双合、大河隆、胡角吐、沟门、哥佬营子等9处48组岩画。题材内容有鹿群、野猪、猛虎、骆驼、家犬、马、鸟、人物、人面像、星云图案等(如图1-5所示)。中国比较著名的岩画还有甘肃黑山岩刻,其题材以狩猎场景为主。大部分是描写猎人们引弓围猎野兽,人物往往画成比野兽小得多。在一幅反映狩猎的画面中,众多的猎人手持弓箭,共同围猎几头野牛和长角鹿,野牛竖起尾巴,扬起犄角,向猎人冲刺,又似伺机逃窜,情节生动有趣(如图1-6所示)。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壁画或岩画可能就是最原始的文字。2013年7月,来自全国的古文字研究专家们齐聚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该遗址出土的器物上发现大量刻画符号和部分原始文字,经有关专家论证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字。这表明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在那时华夏民族已进入文明时代。过去,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上述考古研究成果则认为,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这表明,古代许多传播阶段起始及延续的时间比我们想像得长得多。
三、口语传播阶段口语传播,也可称为有声语言传播、口头传播,是指传播者(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的语词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受传者(听话人)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上,原始传播时期是历时最久的,长达几百万年。经过无数代的进化演变,随着祖祖辈辈的劳动锤炼,人类的大脑逐渐发达,发音器官逐渐完善,思维能力逐渐发展。大概在几十万年前产生了音节语言。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以后,口头的语言传播就成了人类主要的传播形式,成了联系社会成员的基本纽带。
口语传播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进行,传播途径短,时效性强,并且多数情况下是一对一式的传播,很少受其他讯息的干扰。我们日常接待、新闻发布、演讲、沟通性会议、公务谈判和演说等场合均使用口头传播。作为音声符号的口语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是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的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二是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口语传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有许多艺术形式是通过口语传播的,例如评书、快板、相声、演讲及众多的广播节目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