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石器——刘彦湖篆刻选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石器——刘彦湖篆刻选集

260 9.3折 280 全新

仅1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彦湖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其他

定价280元

上书时间2023-10-17

宏轩图书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 言▕ 刘彦湖
选择用“新石器”作为本次展览的名目,是源于我201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印证:刘彦湖陶印展”的前前后后所进行的持续思考。金石印章,或者说文人篆刻,从元明篆刻家们最初的“印宗秦汉”开始,其实就陷入了一种无奈的困惑之中,那就是文人篆刻家们虽然找到了可以自篆自刻的印石来创作,但是他们所追摹宗法的典型却是以铜(金属)为主体的古典印章。以石拟金,很难协调金与石两种材质间的隔膜。

在我运用黑陶(源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这样一种材质所进行的十几年的印章创作中,不仅实现了由方寸之地的印章拓而大之而为十几二十公分巨印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在金和石之间,找到陶这样一种中间介质,使我清晰地认识到石(旧石器时代)、陶(新石器时代)、金(青铜时代)三者之间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内在的逻辑关系。陶的发明引导了金属的冶炼,陶也是最初青铜器铸造的母范。我的大刀深刻,其实就等同于刻制金属印的母范,而烧制后的陶又与石在质感上具有天然的相似性,如此也就把金与石的隔膜统一起来。

近日读到美术史家巫鸿先生最新编著的《艺术与物性》,其中有关物质性和中国艺术起源的一些探讨,实获我心。他的考察也很自然的把目光聚焦于新石器这样一个特殊而又关键的时代。这是一个由材料转化为材质,也就是说由材料的物性抉发出质量和精神性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旧石器时代对于自然的被动依赖一变而为主动和创造的时代。他说,这个时代的显著标志就是陶器和玉石雕刻。陶器也是人类运用技术手段把自然物改造(转化)为具有特殊性格的材质,而玉石雕刻则是运用技术把材质的内在品性揩磨显彰出来,进而又使物成为合目的的器的过程。古人的“于玉比德”就是把人格与物性打通开来,而“器以藏礼”则是从日用的用器中,主动注入了观念和寄寓理想(政治、宗教、伦理······)而成为礼器,这时的物与器就成了某种如艾伦迪萨纳亚克所称的“特殊物件”。

本次所展出的作品分为两个部分:陶印与石印,陶与石不正是巫氏所指出的新石器时代的两种显著的标志吗?《说文》说:玉,美石也。那么智慧兄所提供的二十几方上好的青田石正是名副其实的美石。这里的陶印在风格上延续了2015年的“印证展”,但是在文字和章法内在的机制上其实已逐渐暗换和加强了古玺的元素和理法。而这批石印则绝大部分是取法战国古玺的。今天,我们幸运的是由于古文字资料的层出不穷以及一代代众多的古文字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使得我们有可能非常具体地讨论战国古玺整体的时代风貌和丰富多彩的地域特徵,这是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无法想象的。古玺为什么会在战国时代突然发生以至达到鼎盛,除了大家所熟悉的社会进程、国家、行政区划、职官、货贿、关防等等诸如此类的考量外,我以为最为关键的一个内在机制是战国时代中国文字演进中所达到的特殊发展阶段。这时的中国文字经历了商末西周的长期发展,在书写(当然也包括契刻和铸造)的过程中,面对给定的空间处境,在与工具材料的磨合中,所表现出来的随方就圆的塑性与文字符号内在的规定性达成了一种难以企及的美妙平衡。文字符号内在的规定性保证了古玺内部结构和空间品性的丰富多样,而随方就圆的可塑性则是秩序化或者说群性或统一性的保证。汉印之所以不及古玺就是其排叠的秩序性越来越成为主导的力量而丧失了内在结构和空间品性的独特性和丰富多样性。至于唐宋以下的九叠篆则完全堕入了一种恶趣味儿,早已被文人篆刻流派的先驱们所扬弃了。

在创作这批石头印章的过程中,虽然只有二十几方印石,我却花了很长时间,如前人所说的如“大匠之构屋”一般,审石相地,构画营造,设计了一大批印稿,以与每一方印石的长短阔狭相匹配。有几方印章则不惜刻而又磨,磨而再刻,务使尽意而后已。这大概就是我和我的朋友何浩兄所讨论过的“当下的绝对性”吧。如果一个人能够珍惜每一个当下,或者说葆有对每一个当下的觉悟,那么他的人生就不会浪掷。

古人说“君子先器识而后文艺”,在艺与器之间,显然器为先务。人的器局、器量决定了他的艺术的品味。古人又有言“道不自器”,庄子则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在器与道或技与道之间,当然道是重要的,可是,形而上的道,即难于名状又不易言说,则只有存乎一心,夫复何言哉!
刘彦湖 二0二三年九月七日

刘彦湖,1960年生于黑龙江,1978年入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83年至1988年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任资料员,并在此期间系统学习了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班的全部课程。1995年入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攻读古埃及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

物理学、古文字学、古埃及学成为刘彦湖的学术基底。物理学给予他认知的框架和方法论。而古文字学涉及语言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蕴藏著中国文字和文明更渊源久远的演变,也带给他对于中国书法高屋建瓴的视⻆。古埃及学给予他关于人类文明的开阔视野。这三个学科构成了刘彦湖对书法不同于常规向度的介入,也在其书法篆刻实践中得以实证。

本次在义乌春及草庐的“新石器刘彦湖篆刻展”共展出刘彦湖老师书法篆刻60余件,皆为刘老师近期精心之作。其中23方石印,选用质地纯净的青田石及雅安绿,以战国文字系列入印,大刀深刻,是刘老师近期对篆刻入印文字及刀法深入探索的一个小结。展出的陶印中,尺寸硕大,用刀谨严而酣畅,章法重构成,多有其代表作。《新石器一一刘彦湖篆刻选集》精装本,即是本次展览的同步图录,收录刘彦湖教授在展出现场的52方篆刻作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