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辩证法
正版图书 准确库存 可放心下单
¥
39.59
5.1折
¥
78
全新
库存18件
作者杨国柱主编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55708
出版时间2024-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4710945
上书时间2024-11-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本书主编杨国柱,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艺术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电影、动态影像和当代艺术理论,出版《以身为目:“情动”视域下中国录像艺术研究(1988—2018)》、《瓦尔特·本雅明之后的艺术史》(合译),在《文艺理论研究》《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发表论文。作者简介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哲学家、艺术史学家,1953年生于法国圣埃蒂安,目前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中心主任。作为阿比·瓦尔堡和瓦尔特·本雅明等理论家的思想后裔,以及路易·马林的学生,迪迪-于贝尔曼在艺术史、图像政治和当代文化研究领域占据重要位置。他的写作跨越了从文艺复兴到当代艺术的广泛领域,目前共计出版60余部专著,代表作品包括《在时间之前》《遗存的图像》《不顾一切的图像》与“历史之眼”系列1—6卷等。
目录
本书一共辑录了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十几篇文章。总体上看, 这些选文涵括了迪迪-于贝尔曼电影理论的四个主要面向: 源于“图集”认识论的蒙太奇方法、影像的伦理反思、人民-影像的抵抗政治、从情感走向起义的行动-影像。希望本文选在瞥视迪迪-于贝尔曼的电影理论的总体样貌的同时, 也能够以一种书写的方式呼应这种“行动之诗”。
内容摘要
在迪迪-于贝尔曼的整体写作中,电影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他将电影作为一种移动媒介带入对艺术史的研究。他早期对于电影的兴趣主要源于其对蒙太奇方法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在艺术史背景下对蒙太奇概念的理论重构,并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对静态图像的电影使用的艺术历史兴趣。自2008年以来,电影已经成为他关注的日益政治化的理论核心。从1995年他在关于乔治·巴塔耶的视觉文本的艺术史分析中第一次引用了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到撰写“历史之眼”系列最后一部的2016年,本文选一共辑录了迪迪-于贝尔曼19篇文章。总体上看,这些选文涵括了迪迪-于贝尔曼电影理论的四个主要面向:源于“图集”认识论的蒙太奇方法、大屠杀—影像的伦理反思、人民—影像的抵抗政治、从情感走向起义的行动—影像。
主编推荐
* 本文选共辑录了迪迪-于贝尔曼19篇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蒙太奇方法”,这一部分共收录4篇文章;第二,“不顾一切的影像”,这一部分共收录4篇文章;第三,“人民的诗歌”,这一部分共收录6篇文章;第四,“欲望揭竿而起”,这一部分共收录5篇文章。具有深入的学术性,可供相关研究者、学者、高校学生参考阅读。* 在瞥视迪迪-于贝尔曼的电影理论总体样貌的同时,也能够以一种书写的方式呼应这种“行动之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