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准确库存 可放心下单
¥ 24.93 2.6折 ¥ 95 全新
库存651件
作者主编韩兆峰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313871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5元
货号4359255
上书时间2024-11-14
第一章
中医针灸学概论
针灸治疗学是阐述针灸治疗疾病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对中医基本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灸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其内容颇为广泛。本章主要阐述了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胖证论治纲要和针灸配穴处方(包括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针灸治疗作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病理情况下,则经络阻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针灸治病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腧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针灸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中医理论中的“不通则痛”,即指由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病证。经络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肢体或脏腑的肿胀、疼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到相应肢体、脏腑,就会引起肢体的麻木、痿软、拘挛或者脏腑功能活动失去平衡。凡此,均应“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后简称为《内经》)称之为“解结”。如《灵枢·刺节真邪》中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就是疏通经脉,使脉道通畅,气血畅行。
由于引起经脉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故《内经》中又针对不同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疏通经络的方法,即“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千金方》中说:“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可见,同样是经络闭阻不通,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对于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受患经脉部位酸楚冷痛,痉挛抽痛或跌扑损伤而致的肢体红肿疼痛,针刺可起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而止痛的作用。对于由气血不行、经脉失养引起的肢体麻木不仁、酸软无力、瘫换失用,灸疗可以起到益气养血、温经通络而补虚的
作用。
二、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发病之后,机体仍会不断产生相应抗病能力,继续与病邪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病愈;若正不敌邪,则病趋恶化。
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又有利于抗邪,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了对正气的损伤。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其不断发挥扶正祛邪作用的过程。凡邪盛正气未衰者(新病),治宜祛邪为主,邪去则正安。正虚邪不盛者(久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邪自除。若正已虚而邪未衰,单纯扶正则难免助邪,一味祛邪,又更伤正气,故治宜攻补兼施。若以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上,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若以邪实为主者,祛邪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
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有关。偏补的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膏育,多在扶正时用之。偏泻的腧穴,如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穴,多在祛邪时用之。绝大部分腧穴则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临床既可用于扶正,又可用于祛邪。
三、调和阴阳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了破坏,即阴阳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长。
本书对多功能空心灸针的使用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内容包括中医针灸学概论、针灸学基础、功能空心针灸针疗法、常见病多功能空心针灸针治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和多功能空心针灸针疗法论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