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于谦动物园9787533959104
正版旧书 85成新左右 里面部分划线标记 内容完好 可正常使用 旧书不附带光盘
¥
14.65
3.7折
¥
39.8
九品
仅1件
作者于谦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59104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8元
货号9787533959104
上书时间2024-12-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于谦,中国铁路文工团相声演员,德云社成员。1982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学艺,在校期间曾跟随相声名家王世臣、罗荣寿、高凤山、赵世忠学习,1985年拜师石富宽先生。199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2002年与郭德纲合作表演相声至今,深受观众喜爱。
目录
开园
沾沾锦鲤的福
鸣虫馆
蛐蛐儿
蝈蝈儿
油葫芦
杂食动物区
猪
通灵犬
京巴
貂与黄鼠狼
草食动物区
兔子
小矮马
马
飞禽馆
燕子
鹦鹉
老北京观赏鸽
游客注意
蚊子
内容摘要
大家好,我是于谦。除了“抽烟喝酒烫头”,我的第四大爱好得数动物。我小时候没有寂寞的时候,场院边上卧一牛,我看它反刍、倒嚼能看仨小时!那时候大人爱问孩子,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呀?其他人都想当科学家,我呢,跟无数的人说过:我要当动物饲养员!特烦闷的那段日子,我偶尔也想一想,以后该怎么养家糊口啊?一看见动物,嗬!就全忘了。再后来,我自己置办了个小动物园,养着我喜爱的狗、猫、猴子、鸽子、兔子、大马、小马、小香猪、锦鲤……如今,我的爱好就是搬条凳子、沏壶茶,看它们吃饭!
精彩内容
蛐蛐儿今天早晨啊,心里有个挺别扭的事儿。什么事儿呀?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儿,就我养的一个蛐蛐儿,死了。
每天早晨,只要是没什么事儿,我这在家就把好玩儿的东西先鼓捣一遍,该擦擦,该涮涮,该拾掇拾掇。今儿早上也是,起了床没什么事儿,好容易在家闲一天,拾掇东西。到蛐蛐儿罐这儿,我一打开,得,两只蛐蛐儿,死了一只。哎呀,还挺心疼,养的时辰不少了,养好长时间了。
说起这蛐蛐儿还挺有来历,是今年大年初三初四人送的。我们每年初三初四,固定的在天津人民体育馆那个小馆,有两场演出。因为郭老师是天津人嘛,我们定下了每年初三初四,郭德纲回乡省亲,这么两场演出。
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了,今年初三初四又到那儿去演出,我们俩刚上场,哎哟,底下的观众朋友们热情啊。咱们天津就是曲艺之乡嘛,观众对相声也喜爱,又懂行,特别热情。当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啊,落下这么个习惯,底下听相声的粉丝们,小姑娘小伙子,这一高兴了,就往上送东西。这按郭老师话讲,每场都跟收货似的,家里开一小卖部都能支应得了。嚯,送了一台东西。其中有这么一个姑娘,上来拿了一个纸袋子,说,于老师,给您的啊,这是给您的礼物。
我说:“得了,谢谢,谢谢啊。”我就赶紧过去给接过来啊,接过来一看,这纸袋子里啊,放的全是纸铰成的那个纸条,就跟缠在一块儿的绳头似的,在台上也没来得及看,掂在手里还有点儿分量,我就搁在那儿了。
下台以后我专门找助理,我就说,刚才台上有一个朋友送我一纸袋子,那纸袋子里边全是纸条,细的,大概有那么一公分左右,挺长,攒在一块儿,我说你把它拿来,我看看是什么东西。他就给我取过来了。取过来后,我拿到后台,一看,这纸条翻开了,底下有俩蛐蛐儿罐,诶,小瓷罐。上面盖的铁盖儿,拿皮筋勒好了。我一看,这是蛐蛐儿啊。打开一看,果不其然,一个罐里边有那么一条蛐蛐儿。嘿,好看,漂亮!颜色那叫冰糖紫啊(我说这可能都是蛐蛐儿啊,油葫芦啊,玩鸣虫的这行里边的行话)。
冰糖紫是个什么颜色呢?咱们小时候吃那冰糖啊,它不是现在的白色儿的,它里边有含糖的那种杂质,稍微带点儿颜色,就是发紫的那么个色儿,有点半透明,淡淡的紫色。玩儿鸣虫管这种颜色,就叫冰糖紫。
好看,挺精神!我一想,这位朋友肯定是知道我爱好这个,送了俩这个,还挺新颖,我也很喜欢。冬天,这散了场以后拿回家,第二天还演,也不敢给它搁车上啊,我这又往酒店里拿,然后随身带着,又往后台里搬,搬完了以后演完出还得搁车上带家去,哎,那我也喜欢。一直到从天津演出回来到北京,我一直带在身上。到了北京,搁在那精心喂养,后来呢,这……唉。
这话说回来,这个东西,咱们老百姓也叫百日虫,怎么叫百日虫?秋虫嘛,据说它自打生下来,一直到死,就是一百天的工夫,仨月。您说整仨月吗,就严格地到一百天就死了?倒也不是。
养得好的,喂得好的,给的食水也足,温度也适合,什么都不缺,营养均衡的那个,也能活个四个月五个月。但是养不好的,就像我这条……为什么伤心别扭呢?指不定什么时候落食落水了。您想想,初三送的我,到现在也就俩来月的工夫,人过中年,就不幸逝世了,所以挺心疼。
我真喜欢这个,鸣虫,咱玩儿的这个叫鸣虫。怎么叫鸣虫呢?它能听叫,能叫唤,尤其蛐蛐儿,叫唤的声音还好听,又不吵,而且声音还不小。就这种叫声,特别好,让您听着心旷神怡。所以,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喜欢养蛐蛐儿。
怎么叫蛐蛐儿?嗨,老百姓给起的名字,能起什么上档次、有琢磨头、有含义的?没有。他就听这个叫声起的。蛐蛐儿怎么叫啊?曲曲曲曲曲曲曲,就这么叫,哈哈,所以听这叫声起的名儿。怎么叫?那就叫蛐蛐儿吧。有好些这种东西,都是按照它的叫声起的。蛐蛐儿是典型的一个,蝈蝈儿也一样啊,蝈蝈儿怎么叫?蝈蝈蝈蝈蝈蝈,一听这么叫,叫蝈蝈儿吧。
还有老北京,咱北方,那蝉。蝉是这个大名,小名叫什么?叫伏天。老百姓到夏天了,到六月三伏了,大太阳晒着,那大树下一站,您听听,伏天又叫了,伏天怎么叫?伏天伏天伏天,就这么叫。那起名儿就叫伏天得了,也正应时当令,大夏天的,这蝉一鸣,心烦气躁的,这外边本身也是那个三伏天,就叫伏天吧。所以好些民间起的名字都是通过它的叫声起的。
实际上,蛐蛐儿小名叫蛐蛐儿,大名叫什么?一说您都知道,叫蟋蟀。一提起蟋蟀,可能真正玩的朋友就都知道了。蟋蟀可是咱们所养的宠物啊,实际上鸣虫,在所养的宠物里边,可能算是比较高贵的这么一种了。它可受过皇家的礼遇。历代的帝王好像还没有不爱玩蟋蟀的。您说这蟋蟀怎么个玩儿法啊?我觉得,就两个玩儿法。
首先就是斗,斗蟋蟀。都说蟋蟀是斗虫嘛,您说养蟋蟀,没有说一个罐里养俩、养仨,没有,都一个罐里养一个。野外也是都在小墙洞里啊、砖头瓦块底下的小洞里边那么躲着,见着就斗,只要俩公的见一块儿就得掐,掐死为止,就那么厉害,所以都管它叫斗虫。养它也是为了斗、赌,掐蛐蛐儿,斗蟋蟀。
养蟋蟀的这个历史啊,从现在看来,可能一直追溯能追溯到唐朝,唐朝就有记载了,唐太宗就养蛐蛐儿。他养蛐蛐儿可能不是为了斗,也不是为了听叫,您说唐太宗养蛐蛐儿干吗啊?他养蛐蛐儿,为了治失眠。蛐蛐儿还能治失眠?您瞧,人家就是为了治失眠嘛!据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呐,有失眠症,严重的失眠症,睡不着觉,怎么弄都不成,就是睡不着,大半夜俩眼瞪着那儿,熬鹰。
当时呢,有一个大画家,叫阎立本,给皇上出了这么一个主意,他给皇上找来两条蛐蛐儿,说您把这搁床底下,您听着它的声儿,就睡着了。皇上说行吗,这没声儿我都睡不着,你甭说有俩蛐蛐儿这么叫唤着。阎立本说您试试,一试果不其然,睡得特别好,失眠症治愈了。
就听蛐蛐儿叫唤治失眠症,咱现在想起来也有道理。蛐蛐儿叫唤平缓,对吧?这个叫声是有规律的,又不吵人,现在叫白噪声嘛。现在咱们出来那种白噪声睡眠仪,就是拿这种声音来促进大家睡眠嘛。那时候利用自然条件,昆虫发出的这种自然的声音,也照样就把这失眠症给治了。所以从那儿以后,就落下这么一个记载,就是说唐太宗那时候就养蛐蛐儿。再往后说,养蛐蛐儿的多了。
这到明宣德年间,有一个特别著名的记载,就是《聊斋志异》啊,《聊斋志异》里边有这么一章叫作《促织》。促织是什么啊?跟您说,促织就是蟋蟀,就是蛐蛐儿。怎么又出来一名儿啊?诶,这名儿就算是一个特别文雅、雅气的名字了。刚才您说蛐蛐儿叫小名,这蟋蟀叫大名。我估计可能按人来说,这促织啊,就是咱们古代人那字、号,往文雅的那么起叫促织,这不是瞎起的,促织有讲究。促织当什么讲?这得由蟋蟀的习性来讲起。
大家都知道,蟋蟀是秋虫。什么是秋虫?夏天没有,春天没有,冬天没有,就一立秋,这种昆虫就出来了。天刚刚一刹冷了,一立秋,这种昆虫就在野地里头、砖缝里头、墙洞里头,这么叫。曲曲曲曲,这么叫。
叫着什么呢?古代的人在这个节气,一听见这个蛐蛐儿叫,就感觉它是催促着家里边的妇女,赶快织布。织布干吗?冬天要来了,开始做棉衣,穿棉袄,预备过冬啦。尤其这蛐蛐儿白天很少叫,白天外边的噪音多,它也害怕,躲在那儿不叫。它的习性就是晚上来了,秋天的晚上一片寂静,噪音也少了,它才在砖缝墙洞里开始叫。
晚上什么活儿都没有了,男人回来也开始休息了,白天活儿也多,晚上早早开始睡觉了。诶,油灯底下,这女人,赶紧织布吧,天凉了,催促您织布,所以起这么个名字叫促织。
咱话说回来,《聊斋志异》里这《促织》,说的是怎么个故事呢?就说大明宣德年间,皇上喜欢玩儿这个蛐蛐儿,斗蛐蛐儿。这个倒不是传说,皇上确实是喜欢斗蛐蛐儿,风靡全国。您想皇上喜欢,那百官谁能不喜欢?这上行下效,百官一喜欢,那有钱人家也喜欢。有钱人家一喜欢,那普通老百姓也得喜欢,他要不喜欢谁给他们逮啊?慢慢一层一层他得往上进贡。所以大家都喜欢玩蛐蛐儿。
那时候这一条蛐蛐儿,不便宜,动辄几家的资产都买不了一个蛐蛐儿。就这么贵啊?那是得贵,您逮住一好蛐蛐儿上贡给皇上,一下您这辈子就拿下来了。不但这辈子拿下来,几辈子都拿下来了。就吃香喝辣的,升官发财换纱帽,那都指着一条蛐蛐儿,所以那时候蛐蛐儿贵。
相传呐,有这么一个农民,家里穷,突然就发现了一条好蛐蛐儿,在野地里头。哟,您想当时,都玩都养,都懂行啊。野地里,指不定翻了哪个砖缝,扒了哪个草窠,就见这么一条好蛐蛐儿。嚯,这人一下热情就来了,把这蛐蛐儿逮到家里,准备第二天献给皇上。
这要献给皇上,那可了不得。养在这儿,准备第二天去进贡。谁知家里有个小孩,这小孩岁数不大,五六岁,又淘气,正在好奇的年纪,说这蛐蛐儿那么好,我看看得了!悄悄地掀开这罐的盖子,就看了这么一眼。就这么一眼,这盖儿一打开,蛐蛐儿“腾”蹦出去了,跑了。
这还了得,家里这几辈子就指着它呢,你把它放跑了?小孩一害怕,跳井死了。死了就完了吗?没完。《聊斋志异》嘛,它带点神话的色彩,说这小孩跳到井里边,心有不甘,一丝灵魂出窍,变成了蛐蛐儿。谁变蛐蛐儿?这小孩的灵魂变成了一条蛐蛐儿。这蛐蛐儿就到了皇宫里,被献给了皇上。
皇上得了这么一条蛐蛐儿,开始还没在意。好家伙!逮哪个蛐蛐儿跟哪个蛐蛐儿掐,掐了就胜,战无不胜。最后说实在不行,这蛐蛐儿太厉害了,所有蛐蛐儿都掐不过,说拿一只公鸡来吧。这大公鸡就吃这昆虫啊,这是天生的克星啊,天敌。
拿只公鸡,好家伙,把公鸡都掐败了,本身公鸡就好斗啊,它又是蛐蛐儿天敌,又是克星,那也不成。是啊,那孩子变的,那可不不成嘛?甭管怎么说了,蛐蛐儿把公鸡都掐败了,呵,了不得了。皇上高兴,那叫龙颜大悦啊。赏这家子,多少多少地,多少多少钱,一下就这么富裕了。
这就是《聊斋志异》里面促织这么个故事,就讲这蛐蛐儿。
那时候在明朝就已经玩得这么疯了,不单玩得疯,专门有人给它上了谱了。历朝历代,都有那些个好总结的人,您像什么猫谱啊、狗谱啊、鸽子谱啊,那蟋蟀,有蟋蟀谱。那厉害,谱里边讲蛐蛐儿什么品相是好的,头应该长什么样,翅应该长什么样,身子应该什么样,上等子应该多沉,须子应该什么样,颜色什么样,那都是有讲究的。什么是上品的,什么是中品的,什么是下品的,讲得细致极了。
这还不止一个谱,很多谱,历朝历代的,都有人撰写蟋蟀谱。一直到咱们当代的大玩家,王世襄王先生,生前专门把历朝历代的蟋蟀谱,给它总结了一个叫作《中国历代蟋蟀谱集成》,出了这么一本书。现在凡是喜欢养蛐蛐儿的,都看这本书。所谓集成,就是把所有讲到蛐蛐儿的这些东西,有用的,都给集到这一本书里边了,所以大家都看这个。
不单成谱,那些文人们、雅士们,还好个总结的。北宋的文学家黄庭坚就专门为蟋蟀,为这蛐蛐儿总结了这么个五德,说叫蟋蟀五德。它能有什么大的德行呢?人总结出来了。
“鸣不失时,信也”。怎么叫鸣不失时啊?它叫的时候,这叫声绝对不错过这时间。什么时间?就是刚才咱们说立秋啊,到秋天才叫嘛,不到秋天不叫,到了秋天,这个肯定叫,叫鸣不失时。信也,这是守信用。
“遇敌必斗,勇也。”怎么叫遇敌必斗?刚才咱说了,蟋蟀是斗虫嘛,见着就掐,叫遇敌必斗。勇也,这是勇敢。
“伤重不降,忠也。”伤重不降,有的时候掐伤了,看着牙也掰了,腿也掉了,须子也折了,那也不投降,战死为止。这是忠,忠心耿耿。
“败则不鸣,知耻也。”玩蛐蛐儿的人都知道,掐蛐蛐儿的时候,这胜了,站在罐里头,得得得得,这么叫。那败的,不会叫,永远不叫。掐败了,没有叫的。叫“败则不鸣,知耻也”。我知道羞耻,我都掐败了,我瞎嚷嚷什么呢,对吧?
“寒则归宁,识时务也。”天凉了,天凉怎么办呢?归到洞穴里不叫了,忍起来了。天时到了,我自己知道,不是我该叫的时候了,这就叫识时务。
这么五德,您想,这还了得吗?这都是那些有学问的人给总结的。一直到现在,这个养蛐蛐儿,还是玩家们特别爱好的这么一件事。现在也不乏其人,全国各地都有养蛐蛐儿的行家、专家。
就按现在来说,我在天津初三初四演出的时候,正好是那位姑娘送我两只蛐蛐儿那场,来了位朋友,天津的京剧名家孟广禄先生,到后台说,你这是什么呀?我说人送我蛐蛐儿。“啊?我看看”,孟先生,孟广禄先生,那是行内知名的蛐蛐儿的玩家。呵,当时一看这蛐蛐儿,他也高兴了:我看看这到底是谁家的,我一看我就能看出来,诶,什么品相,怎么个来历。欣赏完了跟我大谈一通,我们俩聊了得有一个多钟头,就聊蛐蛐儿这点事儿。
还有离我们更近的,说相声的老前辈,王长友王先生,那更是了,蛐蛐儿迷啊。每年的秋天,自己骑着自行车(那时候没有私家车),拿着钎子,拿着罩子,拿着各种工具,直接就杀过去了。不光近郊,还去外地,到山东。干吗到山东啊?这您就不知道了,连蛐蛐儿谱都有了,人家还能不总结出来全国各地哪儿的蛐蛐儿好吗?人总结出来了,哪蛐蛐儿好啊?山东宁津,现在还有这地方,山东宁津县,那个地方出的蛐蛐儿,全国各地首屈一指,厉害,能掐,能斗!所以每年到立秋,王长友王先生骑着自行车,拿着东西就一路下去,开始逮蛐蛐儿,这多大瘾呐。
直到后来,跟王先生聊天,说有这么一趣事儿。那时候哈尔滨曲艺团要把王先生调过去,调到哈尔滨。呵,团里关系也办好了,房子也分好了,工资也定好了,什么都弄好了,这一纸调令也都下来了。王先生在家里收拾东西,收拾到这坛蛐蛐儿罐,突然想起来了,就问旁边人:诶,你说,哈尔滨有蛐蛐儿吗?
人给问愣了,说:哈尔滨没蛐蛐儿。那地方太冷,没蛐蛐儿。
哦,没蛐蛐儿啊,跟他们团长说吧,我不去了。
好家伙!什么都弄好了,临到人快走了的时候,就不去了,那说不去就不去了。没蛐蛐儿!这么大的爱好,到哈尔滨玩不了了,不去了。有这么档子的事儿。
所以您说,这东西多上瘾?咱甭说再近点了,就我,我那就是纯外行玩蛐蛐儿,我也不会斗,我也不会掐,我也不会赌,我就为听叫。鸣虫嘛,有的人是喜欢逗,有的人是喜欢听叫,我就是那类的。而且我在这类里也不算专家,每年我就是养那么几个蛐蛐儿,养几个蝈蝈儿,养几个油葫芦。一到每年秋天我都养这么几个,听听叫,然后这个过程一直能到冬天,我觉得这挺好。
怎么好呢?到了冬天了,是吧,家里支上桌子,弄个涮羊肉,火锅一支,尤其是外边再飘着雪花,这吃着涮肉,喝着小酒,旁边这个秋天的虫子一叫唤,哎呀,心旷神怡。就这种感觉,那是很多很多专门养这鸣虫的,这么一种自得其乐的方式,那种感觉太美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