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我的前半生(全本)978750143557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我的前半生(全本)9787501435579

正版旧书 85成新左右 里面部分划线标记 内容完好 可正常使用 旧书不附带光盘

30.17 3.1折 96 九品

仅1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爱新觉罗.溥仪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ISBN9787501435579

出版时间2007-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96元

货号9787501435579

上书时间2024-12-15

亲亲一家de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我的前半生(全本)》是我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回忆录。该书按时间顺序叙述,先从家世开始介绍,然后对童年、在位、逃难、改造等这几个人生大片段按顺序介绍。全书语言通俗,故事情节强,适合对末代皇帝的生活感兴趣者阅读。
与1964年出版的《我的前半生》相比,这次出版的“全本”,多出十五六万字,内容更完整,史实更丰富,文学性更强,并订正了“定本”引文的少量失误,基本上保留了二稿本的原貌。同时,增加了二稿本所没有的编者脚注(以“编者注”字样与未加此字样的作者原注相区别)。

目录
出版说明
中国人的骄傲
第一章  我的家世(1859-1908)
  一、醇贤亲王的一生
  二、外祖父荣禄
  三、慈禧太后的决定
  四、摄政王监国
  五、亲王之家
第二章  我的童年(1908-1917)
  一、登极与退位
  二、帝王生活
  三、母子之间
  四、毓庆宫读书
  五、太监
  六、我的乳母
第三章  北京的“小朝廷”(1917-1924)
  一、袁世凯时代
  二、丁巳复辟
  三、北洋元老
  四、不绝的希望
  五、庄士敦
  六、结婚
  七、内部冲突
  八、遣散太监
  九、整顿内务府
  十、紫禁城的末日
  十一、在“北府”里
  十二、三岔口上的抉择
  十三、由“使馆区”到“租界地”
第四章  天津的“行在”(1924-1930)
  一、罗振玉的努力
  二、我和奉系将领之间
  三、谢米诺夫和“小诸葛”
  四、东陵事件
  五、领事馆、司令部、黑龙会
  六、郑孝胥的理想
  七、“行在”生活
第五章  到东北去(1931-1932)
  一、不静的“静园”
  二、日本人意见分歧
  三、会见土肥原
  四、白河偷渡
  五、在封锁中
  六、我的所见与所思
  七、会见板垣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1932-1945)
  一、同时上演的另一台戏——摘录一个参与者的记述
  二、登场
  三、“元首”的“尊严”
  四、李顿调查团
  五、第三次做“皇帝”
  六、吉冈安直
  七、我的恐惧
  八、四大“诏书”及其他
  九、在羊的面前是狼
  十、“后”与“妃”的命运
  十一、大崩溃
第七章  在苏联的五年(1945-1950)
  一、疑惧和幻想
  二、放不下来的架子
  三、我不认罪
  四、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第八章  由抗拒到认罪(1950-1954)
  一、回到了祖国
  二、第一次写自传
  三、乾隆的田黄石印
  四、黑色的皮箱
  五、交代一段历史真相
  六、检举与认罪
  七、震动
  八、原形毕露
第九章  认罪以后(1955-1956)
  一、观测“气象”
  二、劳动滋味
  三、生活检讨会
  四、血泪控诉
  五、平顶山的方素荣
  六、台山堡一家农民
  七、第三次崩溃
第十章  一切都在变(1956)
  一、最初的答案
  二、会见亲属
  三、日本战犯
  四、离婚
第十一章  “世界上的光辉”(1957-1959)
  一、在我心里失掉过的
  二、解放了的人
  三、美与丑、善与恶
  四、“监狱”
  五、“所方”
  六、命运是可以掌握的
第十二章  特赦(1959)
  一、中共中央的建议
  二、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
  三、告别
五十三年大事记
附录一
  1.关于光绪“病重”的两封信
  2.“进膳单”
  3.四执库更换穿戴表
  4.张勋复辟奏折
  5.金梁的奏折
  6.《顺天时报》上的新闻
  7.“清室内务府”致民国内务部函
  8.“清室内务府”致各国公使函
  9.溥伟致罗振玉函
  10.罗振玉祭王国维文
  11.关于去日本的函电
  12.康有为致庄士敦函
  13.康有为致吴佩孚函
  14.吴佩孚复康有为函
  15.徐勤报告“中华帝国宪政党”情况
  16.徐良致庄士敦函
  17.“中俄讨赤军事协定”全文
  18.谢米诺夫求助函
  19.“俄皇秘密代表”的一封信
  20.胡嗣瑗的辩论辞
  21.致军阀胡毓坤、毕庶澄等人的“手谕”
  22.刘凤池信件选录
附录二
  玲姑娘:“福贵人”——她自己写的回忆录摘要
  新的一章
附录三
  从我的经历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纪念“九·一八”事变三十周年

内容摘要
 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全本)》是《我的前半生》的前身。它有许多《我的前半生》未收录的内容且文学性较强。当时为它进行了大规模的政审,经过删削、增益和改写,形成了享有出蓝之誉的一九六四年公开出版发行本。《我的前半生(全本)》在《我的前半生》的成书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独特版本价值。

精彩内容
 一、醇贤亲王的一生
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一九○六年的旧历正月十四,我出生于清朝的醇亲王府。我的祖父奕寰,是道光皇帝文宁的第七子,清朝的第一代醇亲王,死后谥法“贤”,所以,后来称做醇贤亲王。我的父亲载沣,是祖父的第五子。因为第一和第三、四子早殇,第二子载活被姨母慈禧太后接进宫里,当了皇帝(年号光绪)。所以,祖父死后,由父亲袭了王爵,他是第二代也是末一代的醇亲王。我是第二代醇王的长子,三岁那年的旧历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笃,慈禧突然决定立我为嗣皇帝,承继光绪,兼祧同治(载淳,是慈禧亲生子,载活的姨兄弟)。我入宫后的两天内,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十二月初二,我登极为皇帝——清朝的第十代,也是最末一代的皇帝,年号宣统。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我退了位。
我的记忆是从退位时才开始的。但是,叙述我的前半生,如果先从我的祖父和我的老家醇王府说起,事情就更清楚些。
醇王府,在北京曾占据过三处地方。咸丰十年,十九岁的醇郡王奕寰奉旨与懿贵妃叶赫那拉的妹妹成婚,依例先行分府出宫,他受赐的府邸坐落在宣武门内的太平湖东岸,即现在中央音乐学院所在的地方。这是第一
座醇王府。后来,载活做了皇帝,根据雍正朝的成例,“皇帝发祥地”又称为“潜龙邸”的地方须升为宫殿,或者空闲起来,或者仿雍王府(雍正皇帝即位前住的)改为雍和宫的办法,改成庙宇,供养菩萨。为了腾出这座“潜龙邸”,慈禧太后把什刹后海的一座贝子府赏给了醇王,拨出了十六万两银子重加修缮。这是第二座醇王府,也就是被一螳人惯称为“北府”的那个地方。我做了皇帝之后,我父亲做了监国摄政王,这比以前更加了一
层搬家的理由。由此,隆裕太后(光绪的皇后,慈禧太后和我祖母的侄女)决定给我父亲建造一座全新的王府,这第三座府邸地址选定在西苑三海(即南海)的集灵囿紫光阁一带。正在大兴土木之际,武昌起义引起了风暴,于是醇王府的三修府邸、两度“潜龙”、一朝摄政的家世,也就和清朝历史一起告终。
在清朝最后的最黑暗的年代里,慈禧太后给醇王府造成了荣华富贵,醇王一家给慈禧太后做了半世纪的忠仆。我的祖父更为她效忠了一生。
我祖父的亲生母是道光皇帝的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生于道光二十二年,死于光绪十六年。翻开皇室家谱“玉牒”来看,醇贤亲王奕寰在他哥哥咸丰帝在位的十一年间,除了他十岁时咸丰登极被封为醇郡王之外,就没有得到什么可说的“恩典”,可是在咸丰帝死后那半年间,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尊号刚出现的那几个月问,他忽然接二连三地得到了这一大堆头衔:正黄旗汉军都统、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后扈大臣、管理善扑事务、署理奉宸苑事务、管理正黄旗新旧营房事务、管理火枪营事务、管理神机营事务……这一年,他只有二十一岁。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能出这样大的风头,当然,这是由于摊上了一个好亲戚,妻子的姐姐当上了皇太后。但是事情也并不如此简单。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一天,王府里演戏,演到“铡美案”最后一场,陈士美被包龙图的铡刀压得鲜血淋漓的时候,年幼的六叔载洵吓得坐地大哭,我祖父立即声色俱厉地当众喝道:“太不像话!想我21岁时就亲手拿过肃顺,像你这样,将来还能担当得起国家大事吗?”原来,拿肃顺这件事才是他的事业的真正起点。
事情发生在距今整一百年前。一八六一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屈辱的议和告以结束之后,逃到热河的咸丰皇帝已经卧病不起,临终之前,召集了随他逃亡的三名御前大臣和五个军机大臣,立了六岁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并且任命这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第二天,咸丰帝“驾崩”,八位顾命王大臣按照遗命,扶载淳就位,定年号为祺祥,同时也就把朝政抓在手里,发号施令起来。
这八位顾命王大臣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和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五个军机大臣。掌握了实权的是两位亲王和一位协办大学士,而肃顺更是其中的主宰和灵魂。肃顺在咸丰朝中很受器重,据说他很善于擢用“人才”,后来替清朝出力镇压了太平天国的汉族大地主曾国藩、左宗棠之流,原就是由他推荐提拔的。因为他重用了汉人,受他排挤的贵族们对他极其嫉恨。有人说他在太平军声势最盛的时期,连纳贿勒索也仅以旗人为对象。又说他为人凶狠残暴,专权跋扈,对待异己手腕狠毒,以致结怨内外,种下祸根。其实,肃顺遭到杀
身之祸,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他是取得朝廷实权的这个集团的主宰,而这个集团正对当时新形成的一个势力采取排斥的态度,换句话说,他们没有认清楚在北京正和洋人打交道的恭亲王这时已经有了什么力量。恭亲于奕新,在咸丰朝本来不是个很得意的人物。咸丰把奕新丢在北京去办议和这件苦差事,却给奕新造成了机遇。奕新代表朝廷和英法联军办了议和,接受了空前辱国丧权的《北京条约》,颇受到洋人的信任。这位得到洋人支持的“皇叔”,岂肯甘居在肃顺这班人之下。再加上素来忌恨肃顺的王公大臣的怂恿,恭亲王于是跃跃欲试了。正在这时,忽然有人秘密地从热河离宫带来了两位太后的懿旨。
这两位太后一位是咸丰的皇后钮祜禄氏,后来尊号叫慈安,又称东太后,另一位就是慈禧,当时又称西太后。西太后原是一个宫女,由于给咸丰生了儿子,后来提升为贵妃,儿子载淳是咸丰的独子,当了皇帝,母以子贵,她立时又成了太后。不知是怎么安排的,她刚当上太后,便有一个御史出面奏请两太后垂帘听政,但是遭到肃顺等人的狠狠驳斥,说是本朝根本无此前例。这件事对没有什么野心的慈安太后来说,倒无所谓,但在慈禧心里却结下了深仇。就像她当妃子时要取宠咸丰一样,既有了欲望,不达目的是誓不甘休的。她首先让慈安太后相信了那些顾命大臣心怀叵测、图谋不轨,然后又让慈安同意,秘密传信给恭亲王,召他来离宫商议对策。当时肃顺等人为了巩固既得势力,曾多方设法来防范北京的恭亲王和离宫里的太后。关于太后们如何避过肃顺等人的耳目和恭亲王取得了联系,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有人说太后的懿旨是由一个厨役秘密带到北京的,又有人说是慈禧先把心腹太监安德海公开责打一顿,然后下令送他到北京内廷处理,太后们的懿旨就这样叫安德海带到了北京。总之,懿旨是到了恭亲王手里。恭亲王得信后,立即送来奏折,请求觐见皇帝。肃顺等人用“留守责任重大”的“上谕”没堵住他,他已跑到热河来了,肃顺忙用叔嫂不通问的礼法阻他和太后们会见,但是在慈禧的第二步安排下,这次阻拦又告失败。这又有几种传说。一种说法是恭亲王化装成“萨满”(经常进宫祭神的满族巫婆)进去的。一种说法是恭亲王直接将了肃顺一军,说既然叔嫂见面不妥,就请你在场守着好了,肃顺一时脸上下不来,只好不再阻拦。还有一个说法是恭亲王祭拜咸丰灵位时,慈禧太后让安德海送一碗面赏给恭亲王吃,碗底下却藏着一张纸条,这就是慈禧给奕新的阴谋计策。
总之,什么奇怪的传说都有,但是人们却都没注意一个很重要的情况,便是我的祖父祖母当时也在热河,慈禧做了太后,和自己妹妹见面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这个通讯员比什么太监、饭碗等等自然更加靠得住。不管哪个传说可靠,反正恭亲王和太后们把一切都商议好了。这个商议的内幕虽然无案可查,但是从后来的事件发展上看,一切也就很明白:太后们回到北京,封奕新为议政王,八个“顾命王大臣”全部逮捕。两个亲王赐自尽,肃顺砍了头,其余的充军的充军,监禁的监禁。同时,载淳的年号改为“同治”,意思两太后一同治政,从此开始了同光两代四十七年垂帘听政的历史(也开始有了“洋枪队”去打太平军,有了洋务派,有了“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一套政策)。我的祖父在这场政变中,为慈禧建立的功勋是捉拿了肃顺——那时他奉命护送“梓宫”(咸丰的棺材)正走到半壁店。“半壁店拿肃顺”这出戏,给我祖父带来了前面所说的那一串头衔。
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