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魔鬼经济学(1)(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9787508665931
正版旧书 85成新左右 里面部分划线标记 内容完好 可正常使用 旧书不附带光盘
¥
20.29
4.5折
¥
45
九品
仅1件
作者史蒂芬·列维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5931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线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9787508665931
上书时间2024-12-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著王晓鹂译的《魔鬼经济学(1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是一本通俗经济学著作,作者用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统计数据,揭示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现象之下的真实情况。在这本书中,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贩毒集团的结构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很像,而且基层员工和小弟都没赚头,钱都进了总裁和大哥的口袋;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
作者简介
史蒂芬·都伯纳(StephenJ.Dubner),获奖作家、记者、电台和电视名人。他放弃了使他几乎成为摇滚巨星的第一个职业,成为了一名作家,曾就职于《纽约时报》,著有《骚动的灵魂粼一个英雄崇拜者的自白》,另著有儿童图书《长两个肚脐眼的男孩》。
史蒂芬·列维特(StevenD.Levitt),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该奖被称为“小诺贝尔奖”),被誉为“当今美国40岁以下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声誉得到了整个经济学界的公认。列维特1989年毕业于晗佛大学,1994年在麻省理工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执教,短短两年时间列维特就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
2002年列维特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经济学部委员。克林顿政府曾经力邀他加入自己的智囊团。前任总统小布什在大选的时候也把“请到列维特作为犯罪专家”作为拉拢选票的一张王牌。
目录
《魔鬼经济学》所获赞誉
本书的由来
前言 万事万物的隐秘一面
第一章 教师与相扑力士有何共同点?
第二章 为何三K党和房地产中介是一路货色?
第三章 为何毒贩还在与母亲同住?
第四章 罪犯都去哪儿了?
第五章 怎样才算完美父母?
第六章 完美父母续章
后记 通往哈佛的两条道路
附录 房地产中介欺骗你的概率
《纽约时报杂志》“魔鬼经济学”专栏文选
作者问答
内容摘要
列维特和都伯纳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贩毒集团的结构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很像;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话题五花八门,却都与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有关。
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著王晓鹂译的《魔鬼经济学(1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中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同时,作者也展示了千方百计搜集来的各种数据——学校的考试成绩、日本著名相扑手的秘密证据、
房地产经纪人的买卖记录,甚至还有黑社会卧底的秘密日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巧妙分析,作者得出了种种令人跌破眼镜的结论。他们将教会你如何用数据分析你所看到的世界;将告诉你:真实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著名的书评人兰兹?伯格把《魔鬼经济学》比喻成一部侦探小说,说自己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一直都“屏住呼吸”,生怕一呼一吸之间,吹跑书中的那股灵气。在他看来,《魔鬼经济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包含了一本一流侦探小说的所有元素。只不过列维特所
要侦破的最终目标不是“找到凶手”,而是“揭开真
实世界的伪装”。《魔鬼经济学》书中的几乎每一个字都是对传统智慧的颠覆,他们的许多发现被认为是惊世骇俗的,有些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本会让人眼界一
新的书。
精彩内容
罚款措施实施以后,家长迟到次数立即增加了,没过多久,每周迟到的家长便增加到了20人次,较原
先翻了一倍以上。
这项惩罚性措施显然适得其反。
经济学,从根本而言,是一门研究动机的学科:人如何得偿所愿或满足所需,尤其是在其他人欲求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学家对动机甚是热衷,他们凭空创造出假设,并把它束缚在一个框框內,对其进行研究,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上。经济学家常常认为,只要能不受约束地制定对症下药的相应方案,天底下就没有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其解决方案或许有时并不温和(可能涉及高压统治、横征暴敛或侵犯公民自由),但最初的问题,尽管放心,一定能迎刃而解。它是一剂
强心针,是一种施压手段,是秘诀所在:常常看似微不足道,却拥有扭转局势的惊人力量。
自呱呱坠地开始,我们便要学习在或积极或消极
的动机驱使下行动。在蹒跚学步的年纪,如果你溜开
去摸火炉,手指会被烫伤;而如果你拿着满分成绩单放学回家,你会得到一辆新单车。如果你在课堂上被逮到挖鼻孔,你会成为笑柄;而如果你入选篮球队,你会出人头地。如果你夜不归宿,你会被父母禁足;而如果你高考拿了高分,你就能去名校读大学。如果你从法学院辍学,你就只能在父亲的保险公司上班;而如果你业绩出色,引得对手公司打电话来挖墙脚,你就能得到副总裁之位,而且再也不用在你父亲手下千活了。如果你因为做了副总裁就得意忘形,开车回家的路上冲到了80英里,你会被警察勒令停车,得到100美元的罚单;但如果你完成了销售目标,拿到了年终奖金,你不仅不用担心这100美元的罚单,还可以买下你梦寐以求的维京厨具。
动机只是驱使人避恶行善的一种手段,但多数动机并非天然形成的,必须有人一一经济学家、政客或家长一一去凭空创造。你的三岁小孩连续一周都好好吃饭了吗?她可以去玩具店挑奖品了;某家大型炼钢厂的废气排放严重超标?对于超过法定排放上限的污染物,每公吨征收一定罚款;太多美国人没有缴纳个人所得税?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给出了对策:从员工薪水中自动扣除所得税。
动机分三大类: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一套动机方案常常三种皆有。以近几年的禁烟运动为例,每包烟多收3美元的“罪孽税””,这是能有效减少烟草销售的经济动机;餐馆、酒吧等场所禁烟
是有效的社会动机;而美国政府声称恐怖分子通过贩卖黑市香烟筹集资金,这是能有效唤醒良知的道德动机。
人类将迄今为止所发明的最行之有效的某些动机用于预防犯罪。有鉴于此,一个常见的问题或许值得一问一一现代社会为何犯罪猖獗?然后再反过来问:为何没有变得更加猖獗?毕竟,人人都有犯下伤人、盗窃和欺诈之罪的可能,却没有让这些“可能”转化为现实。锒铛入狱并因此承担丢掉工作、被没收房子、失去自由的风险自然是很有效的因素,这些从本质而言都是经济处罚。
但就犯罪而言,防止人们越界的还有道德因素(不愿做自认为不对的事)和社会因素(不愿成为他人眼中的作恶之人)。对于某些不端行为,社会因素起到了令人生畏的恫吓作用,《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遭遇在现实中得到了印证。如今有许多美国城市以“揭丑”的方式打击卖淫业,嫖客和妓女一旦罪名成立,照片会由网站或本地电视台发布。哪种措施更有威慑力?因招妓被罚款500美元,还是让他的亲朋好友在www.HookersAndJohns.com上看到他的照片?因此,通过一张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不断调整且经济、社会和道德因素交织的网络,现代社会不遗余力地阻止犯罪蔓延。有人会说,效果并不理想,但从长期来看,事实显然并非如此。以历史上(排除战争时期)凶杀案案发率的变化趋势为例,凶杀案是数据统计最精确的犯罪类型,也是最能反映社会总体犯罪率的晴雨表。以下数据由犯罪学家曼纽尔。艾斯纳编纂,记录了欧洲五大地区的历史凶杀案案发率。
P20-2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