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旧书 85成新左右 里面部分划线标记 内容完好 可正常使用 旧书不附带光盘
¥ 11.65 3.6折 ¥ 32.8 九品
仅1件
作者冯至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81073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2.8元
货号9787201181073
上书时间2024-11-21
C君的来访…………………………………………001
蒙古的歌…………………………………………008
赤塔以西——一段通信…………………………015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023
两句诗……………………………………………032
怀爱西卡卜………………………………………036
罗迦诺的乡村……………………………………046
在赣江上…………………………………………056
一棵老树…………………………………………063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072
人的高歌…………………………………………081
山村的墓碣………………………………………092
动物园……………………………………………098
忆平乐……………………………………………110
后记………………………………………………117
冯 至
此文是冯至同志应中国台湾大雁书店有限公司重印《山水》一书写的序。
活得长久,人们说是一种幸福,在我看来,其中有幸也有不幸。幸,是还可以多做一些工作,多见一些世面,多增一些知识,多听一些过去所未闻,想也没有想到的事物,尤其是近三十年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致使人间的时空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不幸的是,看到不少中青年时代哀乐与共的朋友相继与世长辞,伤逝之情,难以遏止,再回头自己从前写的东西跟今天的感情思想距离越来越远,而对于当前各种观念的变化,限于体力的衰退,不能深入体验,也只有从远处听听而已。“悟以往之不谏”却无力“知来者之可追”,这可能是老年人常有的处境。
如今德国有些青年说,他们跟歌德的距离比歌德跟荷马的距离还远。那么,现在的读者若是读了我在三十、四十年代写的收入《山水》里的几篇散文,会不会说,他们跟《山水》的距离比《山水》跟明代小品文的距离还远呢?
张错先生来信说,想在台湾重印《山水》,征求我的意见,我初是有些迟疑的。经过几番踌躇,我还是同意了。人的观念可以改变,思想感情可以改变,白纸黑字印出来的文章却是不能改变的客观存在。在当年战火连天、生活艰苦的岁月里,我在其他的创作与研究之外,星星点点地写了少许朴素的散文,作为一段平凡的心灵记录,也不无历史性的意义。读者对于这本小册子,或许会感到生疏,甚至像我前边说的“想也没有想到的”那样一一不过,我前边说的“想也没有想到的”是新的事物,而今天《山水》读者“想也没有想到的”却是属于往日了。承蒙张错先生厚意,重印《山水》,恰似重阳过后送来一盆菊花,但愿花的色香没有褪尽,不至于像苏东坡在诗和词里一再感叹的“明日黄花蝶也愁”。
1988年9月24日
《山水》文摘:山村的墓碣
德国和瑞士交界的一带是山谷和树林的世界,那里的居民多半是农民。虽然有铁路,有公路,伸到他们的村庄里来,但是他们的视线还依然被些山岭所限制,不必提巴黎和柏林,就是他们附近的几个都市,和他们的距离也好像有几万里远。他们各自保持住自己的服装,自己的方言,自己的习俗,自己的建筑方式。山上的松林有时稀疏,有时浓密,走进去,往往是几天也走不完。林径上行人稀少,但对面若是走来一个人,没有不向你点头致意的,仿佛是熟识的一般。每逢路径拐弯处,总少不了一块方方的指路碑,东西南北,指给你一些新鲜而又朴实的地名。有一次我正对着一块指路碑,踌躇着,不知应该往哪里走,在碑旁草丛中又见到另外一块方石,向前仔细一看,却是一座墓碣,上边刻着:
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
走到这里就死了。
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
请给他作个祈祷。
这四行简陋的诗句非常感动我,当时我真希望我是一个基督徒,能够给这个不知名的死者作一次祈祷。但是我不能。小时候读过王阳明的《瘗旅文》,为了那死在瘴疠之乡的主仆起过无穷的想象;这里并非瘴疠之乡,但既然同是过路人,便不自觉地起了无限的同情,觉得这个死者好像是自己的亲属,说得重一些,竟像是所有的行路人生命里的一部分。想到这里,这铭语中的后两行更语重情长了。
由于这块墓碣我便发生了一种从来不曾有过的兴趣:走路时总是常常注意路旁,会不会在这寂静的自然里再发现这一类的墓碣呢?人们说,事事不可强求,一强求,反倒遇不到了。但有时也有偶然的机会,在你一个愿望因为不能达到而放弃了以后,使你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得获。我在那些山村和山林里自然没有再遇到第二座这样的墓碣,可是在我离开了那里又回到一个繁华的城市时,一天我在一个旧书店里乱翻,不知不觉,有一个二寸长的小册子落到我的手里了。封面上写着:“山村的墓碣”。打开一看,正是瑞士许多山村中的墓碣上的铭语,一个乡村牧师搜集的。
欧洲城市附近的墓园往往是很好的散步场所,那里有鲜花,有短树,墓碑上有美丽的石刻,人们尽量把死点缀得十分幽静,但墓铭多半是千篇一律的,无非是“愿你在上帝那里得到永息……”一类的话。可是这小册子里所搜集的则迥然不同了,里边到处流露出农人的朴实与幽默,他们看死的降临是无法抵制的,因此于无可奈何中也就把死写得潇洒而轻松。我很便宜地买到这本小册子,茶余饭罢,常常读给朋友们听,朋友们听了,没有一个不诧异地问:“这是真的吗?”—但是每个铭语下边都注明采集的地名。我现在还记得几段,其中有一段这样写着:
我生于波登湖畔,
我死于肚子痛。
还有一个小学教师的:
我是一个乡村教员,
鞭打了一辈子学童。
如今的人类正在大规模地死亡。在无数死者的坟墓前,有的刻上光荣的词句,有的被人说是可鄙的死亡,有的无人理会。可是瑞士的山中仍旧保持着昔日的平静,我想,那里的农民们也许还在继续着刻他们的别饶风趣的墓碣吧。有时我为了许多事,想到死的问题,在想得严重时,很想再翻开那个小册子读一读。但它跟我许多心爱的书籍一样,尘埋在远远的北方的家乡……
1943年,写于昆明。
《山水》是冯至散文代表作。本书不是传统的景物描写或游记作品。作者用原始的视角观察自然,那些无名的山水在他的笔下升华为一种 “理想之境”。冯至吸取中国禅宗、道家、里尔克的山水理念及歌德、斯宾诺莎等某些观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然观”和“宇宙观”。他把视角置于自然山水中的普通人物和动植物,表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个人与宇宙的关系,短暂与永恒的关系。《山水》中淡泊、优美、隽永且极富哲思的文字,处处展现着生命的伟岸与卑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