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读库(1306)9787513306850
正版旧书 85成新左右 里面部分划线标记 内容完好 可正常使用 旧书不附带光盘
¥
14.34
4.8折
¥
30
九品
仅1件
作者张立宪
出版社新星
ISBN9787513306850
出版时间2013-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0元
货号9787513306850
上书时间2024-11-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张立宪所著的《读库(1306)》延续其一贯风格,选用十余篇文章,配以30余副图片,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
作者简介
主编:张立宪
目录
二十年前,《我爱我家》 郑猛
下乡养儿(下) 冯丽丽
伪造的天分 周翠
俺家人 姜淑梅
一个画店的1921 姜彦文
我和你 黄昱宁
内容摘要
《读库(1306)》一共包含六篇文章,《二十年前,<我爱我家>》,《下乡养儿(下)》,《伪造的天分》,《俺家人》,《一个画店的1921》以及《我和你》。
二十年前,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开
拍。郑猛记述了这部剧筹拍和拍摄过程中台前幕后的故事,大致按播出顺序的脉络挑选剧集回顾了大家记忆中的那些情景。二十年过去了,再回看《我爱我家》,当年的副导演林丛最大的感受是剧本过硬,演员搭得扎实,剧组里的工作人员有着无法复制的热情,对新东西勇于尝试,摸索着向前走。
《读库1304》里的《下乡养儿(上)》曾引起读者们的热议,这次奉上《下乡养儿(下)》。天天一
家继续在乡下生活,也认识了新朋友,学包饺子,做饭,种菜,养狗养兔养羊。几个月过去了,天天问,我们可不可以在这里住久一点?
《伪造的天分》是周翠老师所写德国司法案例系列的最后一篇。艺术行业的伪造,由来已久,长盛不衰。德国战后史上最大的艺术欺诈案,在庭审时法庭、检方与辩方三方迅速达成刑事协商,被告做出全面的自白,开放服刑,检方停止所有的调查工作。这桩“世纪艺术欺诈案”涉及的人物叫沃尔夫冈贝特拉奇,他的画作如同繁星般散落在艺术殿堂的角角落落,他自己说,看到这些作品悬挂在博物馆里,多多少少感觉有点儿怪异。每当这时,他都会避开它们,不想靠得太近,担心它们会对他讲话。
2012年,在筹备“义成永年画艺术文献展实物、
技艺与口述”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本“义成永”画店杨永兴所立的应分家产目录。这本目录作于1921年,内容不仅包括了杨永兴应分房产、地产、家具、农具等信息,还涉及大量义成永画店收藏画版的名目,其中部分画版和年画作品实物流传至今。《一个画店的1921》就是对《1921年义成永画店杨永兴立应分家产目录》的初步考察。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也曾想过“我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我”。《我和你》讲的是帕特,一位作家,也是一个拉拉文艺圈里的女王,她的作品,她的生活。“我和另一个我。你和另一个你。他们为什么总是用‘孤独’来形容我呢?”《读库(1306)》由张立宪所著。
精彩内容
1993年5月初,中国工人运动学院(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校园演播室开始热闹起来。一群电视人搬着道具、扛着机器来到这里,在四百平方米演播室布置现场。他们所搭的景致在这间演播室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心区类似一个家庭的客厅,但只有三面墙,旁边还有厨房和饭厅。布景正对着的一面,则是用木板搭成的看台。
这群人以年轻人居多,为首的胖子高高大大,戴着略显夸张的宽边高度近视眼镜。尽管还不到三十三岁,但微微长出的络腮胡子使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些。这个年轻人有些眼熟,刚刚播完的室内电视剧《爱你没商量》里面有他的演出,再早几年的电视剧《围城》里,他扮演的赵辛楣令人印象颇深。
英达,当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虽已从事了多年的表演工作,但英达内心一直想的是独立做导
演,而且要导演的作品形式在国内还从来没有出现过——情景喜剧。
从工作人员所穿T恤衫上的卡通字可以看出,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叫作“我爱我家”。
英家曾经显赫一时。英达的曾祖父英敛之,是《大公报》和辅仁
大学的创办者,祖父英千里是教育家,父亲英若诚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翻译家和话剧导演,还曾担任文化部副部长。
自北京七十二中毕业之后,英达在l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一直想当演员的他在学校搞起了北大话剧社,在剧社做导演和组织工作。1983年大学毕业,英达获得了科学理学学士学位。他原来准备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但由于眼睛高度近视,只能按照心理学的方向被分配到北京东城师范学校教书。他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戏剧知识。
1984年9月,美国导演乔治·C.怀特来中国执导
黄宗江改编的话剧,在黄宗江的推荐下,英达为怀特做翻译和导游。
怀特对英达很满意,了解到他的志向后,给英达提供了去美国奥尼尔戏剧学院短期学习的机会。学完之后,英达又到美国密苏里戏剧学院学习戏剧导演和表演,并于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其间,谢晋到美国拍摄《最后的贵族》,英达在剧组做了副导演。
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英达现场观摩了情景喜剧《考比斯秀》,为这种从来没有见过的电视剧拍摄形式深深吸引。演员在观众面前演出,现场同时拍摄。虽然观众并不进入镜头,但他们用笑声跟
演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英达萌发了把这一形式带回中国的想法。
谁知回到国内后,这个计划很多年都没能实施。
到1993年开拍《我爱我家》之前,他在影视圈涉足多年,做过副导
演,也做过演员。在塑造影视人物的同时,英达一直没有忘记导演情景喜剧的计划,只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英达曾把这个想法告诉过当时文学圈和影视圈的红人王朔。早在1991年筹拍《编辑部的故事》时,王朔就跟英达提出要不要加笑声,做成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完全符合情景喜剧的特点,六至七个主要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固定,还是系列剧,这些元素加在一起就是一部情景喜剧。英达当时就提出,情景喜剧既然是第一次做,就一定要真带观众,不能随便加人罐头笑声。后来主创人员不知具体如
何操作,只能按照旧有的方式进行拍摄。
其实英达还留有一点私心,想把国内第一部情景喜剧留给自己。
对于拍摄《编辑部的故事》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来说,已经拍出了《四世同堂》、《渴望》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并不差这一部。而对于英达来说,他本来是学导演的,这些年当演员是临时客串,早就想独立执导了。
1992年11月,英达与王朔第一次开始讨论情景喜剧的创作意向。
按照他们的设计,这部剧聚焦的是一个老干部家庭,老干部早年参加过革命,解放后担任过政府机关的领导职务。家里有一儿一女,女儿行大,找了一个南方倒插门的女婿,生下一个女儿。
经过多次探讨,最后写了一个电视剧策划提纲,但剧名还没有想好。
英达的大堂弟英壮也参与了早期的策划。英壮是北大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一家科研单位做工程师,当时在单位下属的一家公司担任经理。
英达的想法是,拉到投资就和王朔、英壮等人创作剧本,所以接下来排在第一位的是找到钱。1993年初还没过完年,英达就拉着王朔赶往冰天雪地的东北,到长春去拉投资。东北的酒场总是很多,有一
次醉意甚浓之际,王朔提出这部剧可以叫“我爱我家”。英达听完感
觉特别别扭,认为这是一个病句,起码应该是“我爱我的家”。王朔坚持认为,就是要这个别扭劲儿。
王朔是起名的高手,不管是《过把瘾就死》、《玩的就是心跳》等小说,还是《爱你没商量》等影视剧,名字都能言
人之不能言,令人过目不忘。于是,策划案的空白处被填上了“我爱我家”四个字。
经过几番并不算轻松的游说,投资终于拉来了。
投资人马景全也
是英达的远房亲戚,他是英达堂弟英宁的舅舅。英宁
从小在长春长大,刚刚从吉林艺术学院表演系毕业。为使堂哥能够圆做导演的梦,英宁也
一直跑前跑后。后来,英宁也参与到《我爱我家》的拍摄当中。
回到北京后,英达准备全身心投入大干一场,却发现找不到王朔了。后来才知道他一个人跑去了海南岛,据说是为躲避由其策划的《爱你没商量》所带来的舆论压力。终于通了电话,王朔告诉英达你们先干起来,并给英达推荐了一个编剧人选,名唤梁
左。
梁左,英达是认识的。梁左1977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是英达的学长。英达认识他是通过自己组织的北大话剧社,话剧社当时有个人见
人爱的漂亮女生,无奈名花有主,令包括英达在内的男生扼腕叹息。
当他见到那个女生名叫“梁左”的男朋友时,心中不免有些不服气,尤其这人的长相平凡得扎进食堂就再找不出来了。
梁左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范荣康(本名梁达)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后一直在新闻媒体任职,曾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母亲谌容1980年因发表小说《人到中年》而蜚声中外,由她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在国内外频频获奖。受家庭影响,梁左从小敏而好学,中学毕业后在北京郊区插队,其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任职,1985年任教北京语言学院。
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