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永远的苏珊--回忆苏珊·桑塔格(精)978753275750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永远的苏珊--回忆苏珊·桑塔格(精)9787532757503

正版旧书 85成新左右 里面部分划线标记 内容完好 可正常使用 旧书不附带光盘

12.84 5.8折 22 九品

仅1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西格丽德·努涅斯|译者:阿垚

出版社上海译文

ISBN9787532757503

出版时间2012-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22元

货号9787532757503

上书时间2024-09-14

亲亲一家de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永远的苏珊——回忆苏珊·桑塔格(精)》由西格丽德·努涅斯著,阿垚译。西格丽德的回忆分寸把握得很好,既无局外人难免存在的隔阂,又有局内人可能难有的距离。她写桑塔格那孤独的童年,鲜明的个性,她作为天生的导师的秉性,她对写作的全心投入,她写桑塔格时而表现出的那种张扬跋扈的性格和强烈的占有欲,也写她爱走极端、爱夸张的倾向……对桑塔格的性取向、桑氏母子被外界津津乐道的“不伦”关系,她也是就事论事,不妄加演绎。不妨说,《永远的苏珊》是在努力为我们还原桑塔格的本真面貌。

作者简介
西格丽德·努涅斯,美国作家,1951年生。父亲是中国-巴拿马混血,母亲是德国人。已出版6部小说,执教于美国多所大学。

目录

内容摘要
 1976年,经友人推荐,年轻的《纽约书评》助理编辑、文学女青年努涅斯成为处于癌症术后恢复期的苏珊·桑塔格的助手,由此进入一代知识偶像的私人生活。有四分之一华人血统的努涅斯拥有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学位,令母子俩一见倾心,向来都好为人师的桑塔格当仁不让地做起了她的文学导师,并差点成为她的婆婆。
《永远的苏珊——回忆苏珊·桑塔格(精)》由西格丽德·努涅斯著,阿垚译。美国小说家努涅斯的这部小型回忆录之立意,并非学术传记,因此述及诸多名人私事,细节丰富;述及桑塔格的狂傲或脆弱,母子关系或个人感情与功
名,寥寥数语却活龙活现,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而非被种种的主义神化,又或被毁谤和流言包裹的桑塔格。《永远的苏珊——回忆苏珊·桑塔格(精)》亦充满了对1970年代那个失落的、充满智慧的纽约城的怀念与礼赞。

精彩内容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去一个作家的聚集地;因为某个我现在已记不起来的原因,当时我不得不延期,比该到的日期晚了。我当时一
直在担心因为迟到而要看人脸色。不过,苏珊坚持认为这并不是件坏事。“什么事情以打破规则开始总是好的。”对她而言,迟到就是规则。“我只有赶飞机或去听歌剧才担心迟到。”当人们抱怨总得等她时,她毫无歉意。“我认为,如果人们不够聪明,不带着什么读物……”(可当某些人了解了情况,而她最终得等他们时,她就不高兴了。)我自身过分苛刻的守时令她不安。有一天,和她一起到外面吃午饭,意识到回去上班要迟到了,我一下子从餐桌旁站起,她嘲笑说:“坐下!你没必要准点到。别那么奴性。”奴性是她喜欢用的词之一。
例外论。我们仨一一苏珊、她儿子、我一同住在一个屋檐下,这真是个好主意吗?戴维和我不该有我们自己的场所?她说她看不出有任何理由我们不能住在一起,即便戴维和我将来有了孩子。她说,如果有必要,她会很高兴供养我们全家人。当我表达了疑虑,她说:“别那么循规蹈矩。谁说我们就得像别人一样生活?”(有一次,在圣马克街,她指着两个长相怪异的女人,一个中年,另一个年纪大些,两个人都穿得像吉卜赛人,留着飘逸、灰白的长发。“老波希米亚人,”她说。然后,她又打趣地加了一句,“30年后的我们。”现在,30多年过去了,她去世了,不再有波希米亚人了。)我们见面时她43岁,但在我看来她似乎很老。这部分是因为我当时25岁,在这个年纪,任何40岁以上的人对我来说似乎都老
了。还有是因为当时她正处在根治性乳房切除术后的恢复阶段。
(打破规则:当医生因其拒绝做建议她做的康复训练而责备她时,一个富有同情心的护士在她耳边轻声说:“开心的洛克菲勒也不会做这些训练的。”)她的气色不好,她的头发…那么多人以为她那一绺白发是漂白的,而本该显而易见的是,那是她头发中唯一原
本真实颜色的部分。(一名理发师建议留一点点不染色,这样看上去会不那么假。)她的一头黑发本来格外浓密,化疗后稀了好多,但没有掉光,不过,后来长出来的头发几乎都是白的或灰白的。
因此,一件怪事: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她看上去比我接触她以后感觉的要老。她康复后,看上去越来越年轻,到她决定染发时,她看上去更加年轻了。
1976年春,差不多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完美术硕士后的一
年,我当时住在西106街。苏珊住在106街与河滨大道交界处,她有一堆信未回复,都是她生病期间积下来的,现在想处理。她请一些朋友——《纽约书评》的编辑——一推荐一个能帮她的人。读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我曾在《书评》当过编辑助理。编辑们知道我会打字,而且我就住在附近,于是,他们就建议她给我打电话。
这正是我当时在找的那种零工:这种活不太会妨碍我自己写作。
我第一次去河滨大道340号那天阳光明媚,公寓——有许多大窗户的一套顶层公寓~一亮得令人目眩。我们在苏珊的卧室干活,我在她的书桌旁,在她那台又大又重的IBM电动打字机上打字,她一边口述,一边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或躺在床上。这问房间和这套公寓里其他房间一样,装修简单;墙是自的,毫无装饰。一如她后来解释的那样,因为这是她工作的地方,她希望自己周围有尽可能多的白色空间,而且她尽量让房间里不放书。我不记得有任何家人或朋友的照片(其实,我根本想不起那个公寓里有什么地方放过这样的照片);倒是有几幅她的文学偶像的黑白照片(就像出版社广告宣传中的那种):普鲁斯特、王尔德、阿尔托(当时她刚编完他的一部文集)、瓦尔特·本雅明。公寓其他地方有很多老电影明星的照片,还有著名的老黑白电影的剧照。(这些东西,我现在想起来,以前是张贴在“纽约客电影院”大厅里的,那是一个放映老片子的场所,在88街和百老汇交界处。)她穿一件宽松的高领衬衫,一条牛仔裤,一双胡志明牌人字胶拖鞋,我相信是她某次去北越时带回来的。因为癌症,她当时在戒烟(她会戒,然后没戒成,然后又戒,反反复复)。她吃下去一整罐的玉米粒,一边从一个带柄的塑料水壶里大口大口地喝水把玉米吞下去。
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