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王安石变法978753394760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王安石变法9787533947606

正版旧书 85成新左右 里面部分划线标记 内容完好 可正常使用 旧书不附带光盘

12.35 3.3折 38 九品

仅1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易中天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33947606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9787533947606

上书时间2024-06-11

亲亲一家de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王安石变法是影响北宋王朝,甚至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件大事。事件的核心人物,宋神宗、王安石、司马光等,都是既聪明又正直的政治家,人品无可挑剔,执政的出发点也是为国为民。革除旧政还是维护祖宗家法,推倒重来还是尽废新法。声势浩大的变法*终却沦为一场拉锯混战,变什么法?法怎么变?为什么新旧两派对立如此激烈?这场拉锯战又对大宋的命运产生了哪些影响?解答这些疑问,体会那段历史,请阅读《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八卷:王安石变法》。

中华民族到了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至于结论,也许会有,也许没有。但即便没有,探寻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而且充满乐趣的事情,诸位难道没有兴趣吗?



作者简介
易中天,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优选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总序、1-12卷)。

目录
第一章  箭在弦上
  短命的改革
  变法迫在眉睫
  韩琦罢相
  司马光待命
  王安石进京
  不二人选
  方案看来不错
第二章  一意孤行
  失败的开端
  风满御史台
  国家体改委
  司马光出走
  化友为敌
  积怨爆发
  王安石罢相
第三章  乾坤逆转
  破镜难圆
  吕惠卿被诬
  邓绾倒台
  帝王心思
  司马光复辟
  了犹未了
第四章  教训所在
  苏轼下狱
  皇权本是钟摆
  改革与道德无关
  执政岂能大无畏
  目的是个问题
  谁主沉浮
第一章 箭在弦上
短命的改革
变法迫在眉睫
韩琦罢相
司马光待命
王安石进京
不二人选
方案看来不错

第二章 一意孤行
失败的开端
风满御史台
国家体改委
司马光出走
化友为敌
积怨爆发
王安石罢相

第三章 乾坤逆转
破镜难圆
吕惠卿被诬
邓绾倒台
帝王心思
司马光复辟
了犹未了

第四章 教训所在
苏轼下狱
皇权本是钟摆
改革与道德无关
执政岂能大无畏
目的是个问题
谁主沉浮

内容摘要
\\\"面对大宋王朝的重重危机,新即位的年轻皇帝宋神宗打算革除弊政,重振国威。他需要一场革新,更需要一个帮手。才华横溢的王安石登上了变法舞台,他网罗改革派人才,成立推动变法的相关机构,一系列新法迅速展开。不料改革愿望虽好,执行起来却弊端不断。反对派群起而攻,王安石两度罢相,坚决要求守护祖宗家法的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理智的苏东坡新旧两边都不讨好,几乎因\\\"\\\"乌台诗案\\\"\\\"而丧命。一群聪明正直的政治家,*终却让变法沦为一场拉锯混战,大宋王朝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变。
学者易中天,以不同于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八九年时间写作六部共二十四卷《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部《隋唐》,第四部《宋元》,第五部《明清》,第六部《近现代》,现已出版前二十二卷。\\\"

精彩内容
第一次见到神宗,王安石就让皇帝极为振奋。
我们故事的这位主角,是在熙宁元年(1068)四月觐见 皇帝陛下的,当时的官职是翰林学士。神宗问:朕想要实现天下大治,爱卿认为第一步该怎么办?王安石说:选择道路。
宋神宗问:学习唐太宗,如何?王安石答:要学就学尧舜,学什么唐太宗!二十一岁的皇帝大吃一惊,有点热血沸腾。 后来,神宗与王安石单独谈话,感慨地说:唐太宗一定得有魏徵,刘备也一定得有诸葛亮,才能有所作为。 王安石答:那两个人,也没什么了不起。 神宗又吃了一惊。
诸葛亮和魏徵都不放在眼里,这个王安石,究竟有多大本事,竟敢如此狂妄?皇帝心里没底,众人议论纷纷。
第一个明确反对王安石的,是为韩琦打抱不平并与韩琦同时罢相的参知政事吴奎,理由也很充分。吴奎说:臣与王安石曾经是同事,深知此人遇事迂阔,一根筋认死理,从来不肯自我反省承认错误,在开封府“鹌鹑案”中的表现就能说明问题。因此,如果重用此人,必然紊乱朝纲。
另一位副宰相唐介也说:王安石不堪大任。 神宗问:哪方面不行?才华吗?学问吗?能力吗?唐介说:都不是,是性格有问题。他这个人,爱好读书却钻牛角尖,志向远大却不切实际,一门心思只想改变祖宗家法。如果用他做宰相,非把天下搞乱不可。
神宗又问侍读学士孙固:王安石可以做宰相吗?孙固说:王安石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担任翰林学士绰绰有余,做宰相却要有度量。此人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容不下不同派别,恐怕并不合适。
其实,这也正是韩琦的主张。事实证明,韩琦和孙固等人所言不虚。后来王安石刚刚成为副宰相,果然就跟同僚们弄得很僵。每次意见分歧,他不但固执己见,还会金刚怒目暴跳如雷地吼叫说:你们这些人,错就错在不读书!另一位名叫赵抃(读如变)的副宰相忍无可忍,不得不反唇相讥:不知道尧舜的时候,皋陶都读什么书?王安石哑口无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