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影响力978721306890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影响力9787213068904

正版旧书 85成新左右 里面部分划线标记 内容完好 可正常使用 旧书不附带光盘

24.44 3.1折 79.9 九品

仅1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B.Cialdini) 著;闾佳 译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68904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79.9元

货号9787213068904

上书时间2024-06-08

亲亲一家de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影响力(珍藏版)(精)》是罗伯特·西奥迪尼经典作品,风靡全球30载,被引述率高居当今社会心理学之冠!《财富》杂志鼎力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
如果你是营销、销售工作从事者,本书是你应该从头到尾仔细阅读的一本书;如果你是新闻媒体工作者,请先读第4章,了解社会大众受媒体报道的影响所作出的模仿举动,为你以后再次报道此类事件提供三思而后行的参考;如果你是普通人,请你一定仔细阅读并牢记第4章中的一些内容,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呼救,不要因为不确定性而成为牺牲品;如果你想了解自己影响他人的水平到底如何,可以先做做第1章的影响力水平测试。

作者简介
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教父”,知名社会心理学家,优选知名说服力研究专业。
西奥迪尼先后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执教多年,从事社会心理学教学工作,现为名誉退休教授。
西奥迪尼倾其职业生涯来研究影响力,在说服、顺从和谈判领域享有广泛的靠前声誉。因其在商业道德和政策运用方面所做的前沿研究,常被称为“影响力教父”。
作为工作影响力公司(INFLUENCEATWORK)的总裁,他带领企业从事道德影响力的研究与培训,客户包括:谷歌、微软、思科、德国拜耳、可口可乐、毕马威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肯尼迪政治学院、美国司法部等教育、政府部门。

目录
第1章  影响力的武器
  【案例呈现】
    为什么无人问津的东西,价格乘以2以后,反而被一抢而空?
    为什么房地产商在售楼时,会先带顾客去看没人会买的破房子?
    为什么汽车经销商在顾客掏钱买车之后才会建议顾客购买各种配件?
第2章  互惠
  【案例呈现】
    为什么精明的政客会让连普通人都能看出来的愚蠢的“水门事件”发生?
    为什么我们明明不喜欢某个人,却对他提出的要求无法拒绝?
    为什么超市总喜欢提供“免费试用”?
第3章  承诺和一致
  【案例呈现】
    为什么像宝洁和通用食品这样的大公司,经常发起有奖征文比赛,参赛者无需购买该公司任何产品,却有机会获得大奖?
    为什么一些二手车经销商在收购旧车时,会故意高估旧车的价格?
第4章  社会认同
  【案例呈现】
    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求救方式?
    为什么当自杀事件广为报道时,报道所覆盖地区的自杀事件反而增多了?
    为什么圭亚那琼斯城的910名教徒会集体自杀?
第5章  喜好
  【案例呈现】
    为什么特百惠公司的家庭聚会能让每天的销售额超过250万美元?
    在审讯嫌疑犯的过程中,为什么“好警察”、“坏警察”搭档的方法能够奏效?
    为什么狂怒的球迷会在比赛输掉以后杀死运动员和裁判员?
第6章  权威
  【案例呈现】
    为什么受过正规培训的护理人员会毫不犹豫地执行来自医生的明明漏洞百出的指示?
    为什么行骗高手们总是以换装作为一种行骗手段?
第7章  稀缺
  【案例呈现】
    为什么面值一元的错版纸币,其价值远远超过了面值的几百倍?
    为什么在拍卖场里,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不停举牌?
    青少年反叛的根源在哪里?
尾声  即时的影响力

内容摘要
 《影响力》一书对于商业人士以及广大普通读者有深远的意义,教你学会对顺从业人士说“不”,帮助你成为一个真正对他人有影响力的人。
在书中,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从专业角度为读者阐释了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六大基本原则:互惠、
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专业和稀缺,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精彩内容
 互惠原理可触发不对等交换互惠原理还有另一个特点,也容易遭人利用。尽管它确立起来是为了促进伙伴之间的平等交流,但却也可以用来实现完全不平等的结果,这可真够自相矛盾的。原理要求,某一种行为需要以与其类似的行为加以同报。人家施恩于你,你必以恩情报之,不理不睬是不行的.以怨报德更加不可以。但这里面也有着
很大的灵活性,别人最初给予的小小恩惠,能够让当事人产生亏欠感,最终回报以大得多的恩惠。正如我们所见,在互惠原理当中,最初让他人产生亏欠感的行为,以及缓解亏欠感的回报行为,都可以南最初的发起者来选择,这样一来,那些打定主意要利用互惠原理的人就能轻易地操纵我们,让我们完成一种不公平的交换。
让我们再次回到里根实验来找证据。请记住,在这项研究中,乔给了受试者一瓶可口可乐作为最初的赠礼,稍后,又要求所有受试者以每张25美分的价格
购买他的抽奖券。有一点我之前没提过,进行这项研究的时间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那时候一瓶可口可乐的价格是1毛钱。平均而言,喝了乔1毛钱可乐的受试者买了他两张抽奖券,也有人一买就买了7张。就算只看平均数,我们也可以判断出乔的买卖做得相当划算。他得到的回报,是最初投资的整整5倍!尽管,在乔的例子中,整整5倍的回报也就是5毛钱罢了。互惠原理真的能影响换得恩惠的大小吗?只要环境合适,的确可以。这里举个我学生的例子吧。
每当她回想起这件事,总是后悔不已大约一年前,我的车发动不了了。我正束手无策地坐着的时候,停车场有个人走过来,最终帮我把车发动了起来。我说“谢谢”,他回说“不客气”。他离开的时候,我说:“要是遇到什么能帮忙的事儿。
请随时开口。”过了个来月,他来敲我的门,要求借
用下我的车,两个小时就够了.他自己的车送去店里修理了。我觉得欠了他的情,但又不太确定,因为我的车还相当新,他又是个特别年轻的小伙子。后来,我晓得他没成年,也没有保险。但不管怎么说,我把车借给了他。结果呢?我的车自然是毁在他手里了。
一个聪明的年轻姑娘,怎么会因为陌生的小伙子在一个月之前帮了她小小的忙,就答应把自己的新车借出去呢?这是怎么发生的呢?更概括地说,为什么最初的小小善意往往刺激人们回报以大得多的恩惠?
亏欠感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亏欠别人是很不愉快的,它沉沉地压在我们身上,要求我们尽快将之消除。不难看出这种感觉的起源在哪里,由于互惠安排在人类社会体制下极其重要,一旦欠了人情债,我们就条件反射般的感到不舒服。要是我们忽视了回报他人首发善意的需求,互惠的循环就终止了,我们的恩人将来也就不大可能做这种好事了,这不符合社会整体的最佳利益。所以,我们从小就受到教育和培养,只要亏欠了别人,情绪上就烦躁不安。光从这个原因看,光是为了卸下心理上的债务包袱,我们说不定就乐意答应还以比先前所受更大的恩惠了。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当然,要是客观条件或能力限制使得他无法偿还恩情,例外也是可以的。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普遍厌恶不照着互惠原理做事的人,谁都不愿被贴上“揩油鬼
”“忘恩负义”这样的讨厌标签。为了躲开这样的标签,人们有时也会答应不平等的交换。
内心的不舒服,对外又有可能丢脸,足以让人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经常打着
互惠的旗号,给出去的比自己获得的更多,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以下的情况也不奇怪:要是我们觉得无法回报,哪怕自己真的需要,也会尽量避免找人帮忙,心理负担说不定比物质损失更难忍受。
最后,还有一类损失可能会使人们婉拒某种礼物和好处。女性经常提起,要是有男人给她们赠送了昂
贵的礼物,或是带她们享受了奢侈的夜生活,她们总觉得有一种欠了情的不舒服感觉,想要回报这男人的恩惠。就算买一杯饮料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带来亏欠感。我班上有个学生在一篇论文里直截了当地指出了这一点:“有了一些恼火的经历之后,我总算学乖了——我再也不会让任何一个在夜总会遇到的男人给我买饮料了,因为我可不想我们中有哪一方认为我该以肉体偿还这份人情债。”研究表明,她的看法有其现实基础。要是姑娘不自己埋单,而是让男人给她买饮料,那么,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都会立刻判断此女很有可能跟这个男人上床。
P41-4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