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避开股市的地雷978730016262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避开股市的地雷9787300162621

正版旧书 85成新左右 里面部分划线标记 内容完好 可正常使用 旧书不附带光盘

12.2 3.4折 36 九品

仅1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化桥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162621

出版时间2012-09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9787300162621

上书时间2024-05-22

亲亲一家de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张化桥编著的《避开股市的地雷》包括Facebook、国美电器等精彩新鲜实例,与股民分享其独到的投资智慧——如何选对股票、找准最有价值的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公司是否值得投资,助读者找出大牛股、十倍股。分享自己从股市得到的教训,详述投资概念如“投资护城河”、“价值陷阱”等,拓阔读者视野。作者还首度公开自己的投资布局。局内人揭露股市种种地雷与陷阱,为股民筑起“价值护城河”。
本书是张化桥继《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之后,2012年全新力作! 

作者简介
  张化桥,前瑞银中国投资银行部副主管,现任慢牛投资公司董事长。1963年出生于湖北荆门县,中国湖北财经学院经济学学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硕士,后加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并于1991-1994年间于澳洲堪培拉大学任金融讲师。
  1994年,张化桥移居香港,先后于惠嘉、里昂及汇丰等多家外资银行担任经济师和股票分析师。1999—2006年,在他担任瑞银中国研究部主管、联席主管期间,他的团队连续五年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为“最佳中国研究团队”,他本人也连续四年被《亚洲货币》杂志评选为“最佳中国分析师”。
  2000—2003年,他在瑞银大力推荐小型民营企业,并创立民企指数,被冠以“民企之父”之称;2003年,协助推进中国QFII(合资格境外投资者)机制;2006—2008年,担任上市公司深圳控股的首席营运官;2008年底,重回瑞银当投资银行家;2011年离开瑞银,转而从事小额贷款业务。著作有《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

目录
自序:股市有三种地雷
第一章 投资银行的大茶饭
  1.01 为何离开投行这么难?
  1.02 投资的信仰危机
  1.03 第三次回到投行
  1.04 这就是投资银行吗?
  1.05 投资银行的人势利吗?
  1.06 股票分析师可能成为帮凶
  1.07 闭上眼睛给股票估值
  1.08 分析师不能影响市场
  1.09 新股上市,投行搞局
  1.10 Facebook 的官司,股民的教训
  1.11 可爱的分析师和审计师
第二章 股民的眼泪
  2.01 自设地雷,股民垂泪
  2.02 股民要从愤怒中走出来
  2.03 坏公司上市,赚了股民的钱
  2.04 博人民币升值买汇贤产业信托?
  2.05 中国股民需要大实话
  2.06 股民没来由的自信
  2.07 亏钱容易赚钱难
  2.08 对冲基金不太坏
  2.09 作为股民,我究竟想赚谁的钱?
  2.10 股民坐立不安
  2.11 惹不起,躲得起
  2.12 如何避开股市的地雷
第三章 我从股票得到的深刻教训
  3.01 公司壮大不等于股民赚钱
  3.02 激励机制决胜
  3.03 尽量往坏处想
  3.04 好行业也有坏公司
  3.05 周期性股票难以捕捉
  3.06 赚钱是小概率事件
  3.07 餐饮业没有护城河
  3.08 便宜货是「价值陷阱」
  3.09 小心竞争太多的行业
  3.10 中国房地产公司基本不行
第四章 十倍股,往何处寻?
  4.01 如果利润不再增长……
  4.02 寻找美丽动人的中国股票
  4.03 体育用品公司前途堪忧
  4.04 别碰需要营销的公司
  4.05 港人爱股大势已去?
  4.06 我的投资难题
  4.07 我的投资布局
  4.08 中国银行股的黄金岁月
  4.09 不买「带工厂的股票」
  4.10 光有利润高增长还不够
  4.11 只买能赚十倍的股票
第五章 价值的陷阱,通胀的牺牲品
  5.01 价值陷阱的诱惑
  5.02 提防永不长大的公司
  5.03 一个股票分析员的真正醒悟
  5.04 寻找不够贵的股票
  5.05 中国地产股成了二手汽车
  5.06 巴菲特说,通胀伤害股市
  5.07 股市是通胀的牺牲品
  5.08 巴菲特的遗憾
  5.09 想法子逃离价值的陷阱
第六章 提防官商同诈,重建股市文化
  6.01 股民的钱流进董事长的口袋
  6.02 政府欺诈毒害股市
  6.03 上市公司的庞式骗局
  6.04 企业假帐多如地沟油
  6.05 中国式畸形股权文化
  6.06 分红无限好, 只是别强迫
第七章 未来的大牛股与大牛市
  7.01 全球股民为何撤退
  7.02 噪音中觅经济方向
  7.03 企业少做少错的道理
  7.04 寻找十倍大牛股
  7.05 全球大牛市来了?!
  7.06 A股的未来十年
附录:识别股市的地雷
  一、剩股等人买
  二、好股,坏股,烂股,便股
  三、低管治,低估值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张化桥编著的《避开股市的地雷》内容简介:最近一两年,股市风雨飘摇,评论员、分析师和投资者不断惊呼:“超跌了,见底了!”可是股票继续下跌,不少股民暗自垂泪,究竟如何避开股市的地雷?张化桥继续敢言作风,在新作中大胆揭示各类投资陷阱。他认为,股市遍布的三种地雷,分别由上市公司、政府和股民埋下:上市公司做假账,报喜不报忧;政府或纵容,或给予企业单次的补贴优惠等等,都埋下了陷阱。而股民过分自信、不做足功课、投机取巧,也无异于自设陷阱,最后必误踩地雷,遍体鳞伤。作者凭借十多年在股市的经验,在本书中详细分析如何识别及避开这三种地雷。
避开地雷之后,股民最关心的当然是如何选对股票。张化桥总结出自己从股票得到的教训,提出独到的投资智慧,例如不要看股票的估值,不要作短期的预测,反而要运用“投资护城河”等概念,寻找最有价值的行业,以及在其中找到不够贵的好公司,方有机会捕捉最能赚钱的“十倍股”。
曾任瑞银中国投资银行部副主管,因发掘不少明星股并创立民企指数而有“民企之父”美誉;在浑水研究还没有冒起之时,张化桥已经以敢言和坚持为人注目,也曾质疑上市公司的账目而惹上官非。去年离开工作十五年的投行界,曾转往广州的小额贷款公司工作,他在书中也会道出自己为何甘愿减薪九成、离开投行的心路历程。
《避开股市的地雷》是一本经典的金融投资书籍。   

精彩内容
 在全球投行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长年累月地说,真想早点退
休,或者换个轻松点的工作。虽然另外的人不在嘴上念叨这件事,不过,他们也经常幻想退休。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要真正退休,可不容易。而且很多人退休了,或者转行了,又再回头。
1994年,我从澳大利亚来香港投行工作时,有两个来往较多的香港同事。一个是中国研究部主管,一个是股票销售部主管。前者跟我同龄,当时31岁。后者32岁。虽然我很。高龄。才进入投行,但是他们俩从大学本科毕业(22~23岁)就一直在投行干。这10年下来,他们已经是老油条了,也有了不少的积蓄。当我对投行还一无所知,浮想联翩的时候,经常听到他们的唠叨,要退休。要转行。可是,前者在10年后才终于去了一家汽车公司当董事,后者则在10多年后才创办了一家对冲基金。要是讲压力,对冲基金的压力比投行更大了。
为什么投行的人们想离开投行这么难呢?
巨大的报酬差距是主要原因。比如,一个在香港投行工作了10年的人,可能年薪已经达到300万~800万港元,而他的大学同学如果进了一家商业银行,年薪可能只有50万~70万港元。如果进了其他工商企业,年薪可能更低。这还不算医疗保险、会所、出差时的飞机舱位和酒店等待遇、头衔、社会上的虚名、在豪华的中环办公室办公,等等。不要说这都是虚的,人是社会动物,实在的东西和虚的东西都要。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投行员工虽然抱怨压力大,但是如果突然让他们放慢节奏,做政府的工作或者普通工商企业的工作,他们多少有些不习惯,也
许没有足够的刺激,没有‘翻云覆雨”的满足感,没有做成事的成就感。
我的薪酬太高我在香港住了18年,其中15年在投资银行工作,这其中11年在瑞士银行。2006年,我离开瑞士银行分析师的职位,到深圳市政府下属的上市公司深圳控股(0604.HK)当首席运营官。2008年,我应召回到瑞士银行做投行业务。可是3年不到,我又离开了。这次是到广州做小额贷款。如果说,去深圳控股时,我受到了股票期权(stockoptions)和企业管理的诱惑,那幺,到广州做小额贷款可完全把赚钱的念头暂时放到了一边。
那我为什幺两次离开投行呢?我两次离开投行。都是因为我觉得我没有用处,我帮不了客户,同时那份工作也越来越不能让我满足。我是个小小的既得利益者,毕竟拿了那幺多年的高薪。用大众的收入标准来衡量,我的薪酬算是比较高的。我不止一次坦白承认,相对于我对社会,对雇主,对客户的贡献来讲。我的薪酬太高了。我在2004年初被提拔为董事总经理。那时候,投行界的头衔膨胀还远远没有今天严重。我也获得了一些荣誉。瑞士银行对我来讲,多少有点像个家。我在瑞银工作三次一共11年:1994—1995年,1999—2006年和2008—2011年。另外,我妻子也在瑞士银行私人银行部工作两次一共7年。
我当投行分析师的时间一共11年,其中4年做宏观经济师(在里昂证券和法国东方汇理证券),7年做股票分析师(瑞士银行)。由于我在大学9年所学均为宏观经济学,而没有学习企业管理和会计,所以主动转到股票研究部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明显是自找苦吃。不过,我实在是不愿意继续做宏观
经济研究了。我没有办法逼迫自己。我知道自己那时驾轻就熟,薪酬也不错,但是我实在开始怀疑宏观经济研究对投资的用处。最终让我做出这个决定的是,我在里昂证券公司时,跟老板的一次争论。P17-19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