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978750868023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9787508680231

18.11 2.8折 65 九品

仅1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伊藤穰一杰夫·豪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0231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9787508680231

上书时间2024-04-01

亲亲一家de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正如威廉·吉布森指出:“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爆裂》便是来自未来的明信片。

 

越是在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刻,越是会出现两极分化,赢家、输家有时只在一念间。未来已经装上了全新的操作系统。这是一个重大升级,对我们而言,随之而来的则是陡峭的学习曲线。在指数时代,替换旧逻辑,我们的思维亟需与世界对接,推翻过去已经成为大众所接受的常识,学会差异化思考才能屹立不倒,不被卷入历史的洪流。

 

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以及系统优于个体。在《爆裂》一书中,伊藤穰一和杰夫·豪将这一逻辑提炼为9大原则,帮助人们驾驭这一动荡时刻,应对当下的挑战。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聚集了全世界的创造性人才,被誉为实现寓言的地方。《爆裂》一书则包含了非凡的案例研究和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等机构的前沿研究和哲学理念,它将帮助你适应这个难以预测的世界,并获得成功。

 

作者简介
伊藤穰一,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是创新的代名词,是创造未来的实验室。它有一群“疯子”,它的研究方向是没有方向。它创造出许多影响世界的颠覆性技术,在诸如可穿戴技术、人机交互、情感计算、3D打印、编程教育等领域不断推出突破性的成果。从音乐、阅读、电影、到人工智能和各类识别技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技术及其衍生已经覆盖了超过 80% 的互联网生活。或者可以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覆盖了你80%的互联网生活。 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主任伊藤穰一则是这群“疯子”的领头人。他曾被《时代》杂志评为“互联网精英”。牛津互联网学院还为他颁发了终生成就奖,以此表彰他作为全世界倡导互联网自由的领头人的贡献。他一开口讲话,全世界的精英都纷纷侧耳倾听。 1997年,伊藤穰一被《时代》杂志评为“互联网精英”
1997年,被《商业周刊》评为50位“亚洲之星”之一。
2001 年,世界经济论坛将他选为“明日优选领导人”之一。
2005 年,伊藤穰一被《新闻周刊》评为“高科技产业领导人”
2007年,被《名利场》选入“下一代豪强”。
2008年,《商业周刊》将其称为“网络25位具有影响力人物之一”。
2011年,伊藤被日经商业周刊评为对日本未来影响深远的100位人士,
2011年,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优选100位思想家”。
2011年,获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终身成就奖”。
2014年,加入西南偏南大会名人堂。
2014年,被美国成就学会授予“金盘奖”。
2015年,获美国塔夫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杰夫·豪  (Jeff Howe)
《连线》杂志特约编辑。2006年,他在写给该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众包”这一概念。“众包”的提出者,出版专著《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的著作已经被翻译成10种语言出版发行(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目前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访问学者。

目录
序言
1.涌现优于威
2.拉力优于推力
3.指南针优于地图
4.风险优于安全
5.违抗优于服从
6.实践优于理论
7.多样性优于能力
8.韧性优于力量
9.系统优于个体
总结
致谢
注释

内容摘要
……

主编推荐

 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主任伊藤穰一与《众包》作者,《连线》杂志特约撰稿人杰夫·豪携手历经4年完成,精辟总结出应对未来的9大原则。这9大原则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指导原则,更是一本为适应现代社会新系统编写的说明书,应该出现在每个正在思考的人的书架上。李开复称两位作者极富远见,吴军说这本书他很受启发一读再读;

 

 正如作者在开篇提到的,我们人类在19世纪末对待电影技术出现的态度那样,现在,当移动互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基因工程等各种技术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对待这些技术的理解也没有好多少。在以互联网为基础建构、快速变话的时代,我们亟待转变思维,而这本书提供了我们所处时代的行动指南;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是国际跨学科研究学术重要阵地,致力于技术、多媒体、科学、艺术和设计的融合。他们做的工作设计多个领域,进行的项目天马行空,如同天方夜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尼葛洛庞帝创立,伊藤穰一接手以来,一直秉承着这9大指导原则,作为实验室的核心价值体系,有极大的学习、借鉴价值。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目前,奈特已经吸引了一大批有同样想法的年轻科学家。他的两位合作伙伴,德鲁·恩迪(DrewEndy)和罗恩-魏斯(RonWeiss)将会继续研究合成生
物学(这也是奈特有时被称为“合成生物学之父”的原因所在)。像奈特一样,将编程原理应用于遗传学这一项目令人兴奋的前景吸引了恩迪和魏斯。他们也
同奈特一样没有生物学知识背景。恩迪最初想当一名环境工程师。魏斯这个编程天才就是通过“智能微尘”工作接触到生物学的,这项工作把超微型计算机嵌人涂料或马路等柔性材料。奈特笑着说:“我想,公平地说我们目前还是业余选手,但我们学得很快。”随着新千年的到来,合成生物学更多的是一种理论层面而非应用层面的工程学科。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物理学家开始意识到,合成基因材料有朝一日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应用,但能够证明这一
点的证据却很少。
2000年1月,这一局面发生了变化。波士顿大学生物工程学家詹姆斯·柯林斯(JamesCollins)和他的同事证实大肠杆菌中存在“遗传学开关”。通过发出外部信号的方式,科学家们可以促使一个基因开始转录[基因表达的第一步,DNA转录为RNA(核糖核酸),之后转变为蛋白质]。再次发出信号,细胞便会关闭,就像是电灯开关一样,但不一样的是这一切是在细菌中进行的。
同月,《自然》杂志发表了另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科学家设计出了能够以有序的间隔制造出蛋白质的振荡电路。他们把这种能够协助控制交替基因表达的抑制基因称为“压缩震荡子”。两篇论文都表明,复杂的生物进程可以从零开始合成。
2001年,奈特和魏斯成功地实现了费式弧菌的细胞通信,这意味着它们能够“打开开关”。现在,这一项目可以在高中科学中实施。奈特说,这在当时的生物学领域根本算不上重大进展,“但它在工程学意义上是影响深远的。一位生物学家看了我们做的事情,问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而在工程师看来,我们是朝着全新方向迈出了一小步”。
然而,重复任何以上试验都艰难得令人难以想象。制造实验室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以合成必要的基因序列,让奈特和他的团队将精力放在手边的试验,但这些实验室都太昂贵了。此外,作为工程师,奈特和他的伙伴们并不只想要复制一次试验,而是要试验一遍又一遍,直至达到工程学其他领域一样的水平。
这意味着,要创建一系列标准。
他们的想法是,通过创立一系列DNA序列执行已经确定的、为人所理解的功能。它们可以进行无限组合,就像是砖块一样。2003年,奈特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创立遗传密码基础目录。他所称的这些“生物砖”将被收入标准生物组件登记册(StandardBiologicalParts)。一块生物砖,作为“启动子”会启动DNA片段的转录,另一块能产生特定的蛋白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