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中国话9787510895746
  • 【正版】中国话9787510895746
  • 【正版】中国话978751089574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中国话9787510895746

33.16 6.9折 48 九品

仅1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子宁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95746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9787510895746

上书时间2024-03-29

亲亲一家de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语言中的历史

 

史家陈寅恪有一句被广为称引的名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在此之前,主持绘制法国方言地图集的瑞士语言学家吉耶隆(Jules Gilliéron)也说过:“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或许这是陈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有所耳闻,又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但其间也可见不同侧重:中国在传统上在意的是文字学意义上的“字”,西方着眼的却是语言学上的“词”;历史学者想由此演绎出文化史,而语言学家留心的则是每一个词自身的词形、内涵的演变。

 

这样的分异,在跨界交流的时代,也已模糊了。很多概念史的著作乍看是梳理词汇语词含义的演变,其实是着意于挖掘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变迁。另一种进路则是历史语言学的思路: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对,找出文化交流的隐蔽线索,带给我们对历史的全新认识—尤其是对那些无文字社会或文献所缺失难解的历史,语言可以是另一种考古工具,有时甚至是的工具。

 

高中时我次读到周振鹤、游汝杰合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顿感大开眼界:我们的语言中竟然隐藏着这么多历史线索!后来读到李锦芳著的《侗台语言与文化》、郑张尚芳著的《胭脂与焉支》,更进一步看到语言学方法对了解历史不仅大有可为,甚至不可或缺。现在,郑子宁的这本《中国话》再次让我涌起同样的感受。

 

当然,确切地说,语言学并不只是加深历史认识的工具,像《汉语的祖先》所着眼的毕竟是语言学本身的问题:比较论证语言之间同源性或亲缘度;但就本书而言,倒不如说是“以语言学作为方法的文化史研究”,是只有借助语言学才能讲述的故事。

 

本书对此已有非常精彩的论证,深入浅出又饶有意味,但这并不只是“趣味历史”而已。与格里姆定律(“凡规则皆有例外”)不同的是,在此不时可见的是新语法学派的定律:“凡例外皆有规律”。因为语言中异于规律的现象不仅可以提醒我们对结构重新认识,也可以补齐文化交流中“缺失的一环”,有时是被遗忘的历史。

 

对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书实在是太少了。有时我想,印欧历史语言研究那么发达,原因之一恐怕也是因为史料匮乏,所以语言成为重要线索,中国则正因为文献丰富、文字发达,结果反过来阻碍了这一领域“本应有”的发展。

 

不过,语言中隐藏的文化交流,不只是那些可比的语词里有线索,还可以问:为什么有些语言现象在汉语中缺失或丢失了?汉语缺乏敬语(“您”是输入的)、某些概念也是原本所无(如“魔”字是中古新造)。大体而言,汉语似有几种不同对策:采纳(引入外来词)、驯化(用旧名词称呼新事物),以及忽视。作为一种外来词很少的语言,汉语在交流中不仅有选择,而且既有兼容也有排异,终才形成这样一个稳定系统。

 

在对外交流中,这样的“异变”同样有待解释:造纸术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现在西语中的“纸”大多源自埃及的“纸莎草”一词;面条也是由中国外传的,但英语noodle、法语nouille都是很晚近才借自德语Nudel,语源不明。为什么它们不像“茶”“馒头”这样成为被广泛借用的语词,是在哪一环缺失了,这或许更考验我们对文化交流现象的理解,也更难回答。它不必有答案,但我们需要有疑问。

 

维舟

 

2020年5月19日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别深入探讨了中国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方面的文化。一方面,作者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语言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又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交流。作者借由语言,探索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为我们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



作者简介



目录

初的华夏农民

十二生肖与中国数字

中国人的伴侣动物

老虎与野马

中国的大熔炉

中国人的七大姑和八大姨

中国人用过的衔头

文艺和不文艺的中国地名

甜蜜茶点


【前言】

主编推荐

九大领域解读中国话的起源与传播

重新发现中国人的文化史

◎粮食作物称谓的传播

——为什么东非马达加斯加岛和印尼群岛上“米”的发音都非常相似?

——为什么中国普遍北方吃粳米,南方吃籼米?
——为什么中国台湾的阿美人会把“小米”供奉为神灵?

◎家畜动物称谓的兴衰

——为什么历史上“猪”的曾用字“彘”“豕”“豝”都消失了?

——为什么楚国“虎”的发音——“於菟”和东南亚地区的发音非常相似?

——汉语的“马”是草原上的印欧人传入中国的吗?

◎金属加工冶炼的历史

——为什么青铜器上的铭文会被称作“金”文?

——越南为什么会用“铜”作为他们的基本货币单位?

——“铁”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词汇吗?

◎血缘亲属称呼的异同

——“爹娘”是比“爸妈”更老土的词吗?

——“哥”什么时候取代了“兄”?

——“妈”(ma)是全世界的语言中对母亲的通称吗?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