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书籍】莫言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书籍】莫言论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17.9 5.6折 32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志忠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11629

出版时间2012-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J9787550211629

上书时间2024-06-28

人龙正版图书批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张志忠编著的《莫言论》唯一一本全方位深层次解读莫言创作历程及作品的权威著作,被誉为学术界莫言研究领域的标杆,从莫言初登文坛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涵盖莫言整个创作历程及所有重要作品。
国内权威莫言研究专家、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评委张志忠教授22年研究成果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莫言认可并亲笔推荐,内附莫言亲自为本书所作的独家创作谈《我痛恨所有的神灵》。

商品简介
《莫言论》是莫言研究领域迄今最深刻透辟、最具系统性地完整阐释其创作历程及作品特质的权威专著,对莫言自登上文坛起至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不同创作时期,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和剖析,是当下解读莫言创作不可缺少的必备书,也是唯一一本全方位深层次解读莫言创作历程及作品的著作。该书在莫言创作中的角色定位、地域特色、艺术手法、创作的价值判断和审美特性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阐释。
作者简介:
张志忠 (1953-- ),山西文水人。先后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1982)和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分别获文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多年,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讲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和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访问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和评论,出版《莫言论》、《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主潮》、《迷茫的跋涉者》、《1993:世纪末的喧哗》、《天涯觅美》、《卑微的神灵》、《90年代的文学地图》、《求真之道》、《当代长篇小说论略》、《世纪初的漂浮与遮蔽》、《华丽转身——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等学术论著、教材、译著多部,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文史哲》“2003年度名篇奖”等多种奖项。 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目录:
莫言获奖的意义(增订版代序)(张志忠)
《莫言论》序(徐怀中)
引言
第一章·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后来者和幸运儿
生活与心灵的印记
乡土熏陶和“自修学校”
从想象的真实到真实地想象
第二章·“带着淡淡的忧愁寻找自己失落的家园”
沉甸甸的荒凉和孤寂感
失乐园--一个永远的神话
高密东北乡--莫言艺术世界的建立
文化的撞击与融合
各人头上一方天
第三章·充满生命感觉的世界
生命的一体化和个体化
赋予物体一种魔力
生理与心理的转换和沟通
第四章·生命欲望--一个根本的动机
生命欲望,由生活的乏匮而生
不灭的人性畸曲生长
生命欲望和人性探索的新角度
第五章·生命之光--爱情与死亡
没有爱情世界暗淡无光
在“人欲横流”的背后
美丽的死亡和艰难的诞生
第六章·红高粱--生命的图腾
种的退化之悲哀(一)
种的退化之悲哀(二)
红高粱精神的复活
第七章·悲剧是世界的形式
生命的痛苦与原罪
心灵的忏悔录
第八章·生命的历史与历史的生命
生命与历史
历史的神化与神话
有限功利目的和实用理性
“自由的农民之子”的憧憬
第九章·感觉-生命-艺术
感觉的爆炸
感性--生活和艺术发展的新契机
生命的文学化和文学的生命化
第十章·艺术感觉面面观(上)
作品发生学探踪
“时间感和空间感改变了”
第十一章·艺术感觉面面观(下)
陌生化--感觉的重构
示范性的文体
第十二章·叛逆与审丑--《欢乐》《红蝗》论
生活的叛逆与艺术的叛逆
现实中的梦魇
第十三章·阵痛的时代和希望的星光--《天堂蒜薹之歌》论
选择的两难和两难中的选择
独特的“农民法庭”
冉冉升起的星光
结束语·对中国农民文化的思考
附录
感觉莫言
论莫言的艺术感觉
奇情异彩亦风流--莫言的感觉层小说探析
莫言的“恐惧”与“再探险”
莫言的九十年代进行曲
《透明的红萝卜》导读
附:我痛恨所有的神灵(莫言)

作者简介
张志忠,(1953~)山西文水人。先后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多年.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莫言论》《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主潮》《迷茫的跋涉者》《1993:世纪末的喧哗》《天涯觅美》《卑微的神灵》《90年代的文学地图》《求真之道》《当代长篇小说论略》《1966:风乍起》等学术论著、译著十一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新华文摘》、《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1993年获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专著《莫言论》《1993:世纪末的喧哗》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天涯觅美》获总政治部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目录
莫言获奖的意义(增订版代序)(张志忠)
《莫言论》序(徐怀中)
引言
第一章·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后来者和幸运儿
生活与心灵的印记
乡土熏陶和“自修学校”
从想象的真实到真实地想象
第二章·“带着淡淡的忧愁寻找自己失落的家园”
沉甸甸的荒凉和孤寂感
失乐园——一个永远的神话
高密东北乡——莫言艺术世界的建立
文化的撞击与融合
各人头上一方天
第三章·充满生命感觉的世界
生命的一体化和个体化
赋予物体一种魔力
生理与心理的转换和沟通
第四章·生命欲望——一个根本的动机
生命欲望,由生活的乏匮而生
不灭的人性畸曲生长
生命欲望和人性探索的新角度
第五章·生命之光——爱情与死亡
没有爱情世界暗淡无光
在“人欲横流”的背后
美丽的死亡和艰难的诞生
第六章·红高粱——生命的图腾
种的退化之悲哀(一)
种的退化之悲哀(二)
红高粱精神的复活
第七章·悲剧是世界的形式
生命的痛苦与原罪
心灵的忏悔录
第八章·生命的历史与历史的生命
生命与历史
历史的神化与神话
有限功利目的和实用理性
“自由的农民之子”的憧憬
第九章·感觉-生命-艺术
感觉的爆炸
感性——生活和艺术发展的新契机
生命的文学化和文学的生命化
第十章·艺术感觉面面观(上)
作品发生学探踪
“时间感和空间感改变了”
第十一章·艺术感觉面面观(下)
陌生化——感觉的重构
示范性的文体
第十二章·叛逆与审丑——《欢乐》《红蝗》论
生活的叛逆与艺术的叛逆
现实中的梦魇
第十三章·阵痛的时代和希望的星光——《天堂蒜薹之歌》论
选择的两难和两难中的选择
独特的“农民法庭”
冉冉升起的星光
结束语·对中国农民文化的思考
附录
感觉莫言
论莫言的艺术感觉
奇情异彩亦风流——莫言的感觉层小说探析
莫言的“恐惧”与“再探险”
莫言的九十年代进行曲
《透明的红萝卜》导读
附:我痛恨所有的神灵(莫言)

内容摘要
 张志忠编著的《莫言论》是莫言研究领域迄今最深刻透辟、最具系统性地完整阐释其创作历程及作品特质的权威专著,对莫言自登上文坛起至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不同创作时期,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和剖析,是当下解读莫言创作不可缺少的必备书,也是唯一一本全方位深层次解读莫言创作历程及作品的著作。《莫言论》在莫言创作中的角色定位、地域特色、艺术手法、创作的价值判断和审美特性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阐释。

精彩内容
 啊呀,老天爷,终于下雨了!我跳到院子里,仰起脸,张开口,让雨点儿尽情地抽打着,积聚在心头的烦恼让喜雨一下子冲跑了。雨愈下愈急,天空中像有无数根银丝在摇曳。天墨黑墨黑,我偷偷地脱了衣服,享受着这天雨的沐浴,一
直冲洗得全身滑腻时,我才回了房。擦干了身子后,我半点睡意也没有了,风吹着雨儿在天空中织着密密不定的网,一种惆怅交织着孤单寂寞的心情,也像网一
样罩住了我……现在。大地正袒露着胸膛,吮吸着生命的源泉,而我,却一个人跪在这不停地送来清风与水点的窗棂前。羡慕着久盼甘霖而终于得到了甘霖的禾苗,这是一
个微妙的、变幻莫测的时刻,这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着欢乐与痛苦的情绪,一个与土地息息相关的边防军的年轻妻子在春雨潇潇之夜油然而生的情绪。我打了一
个寒噤。怕是要感冒了——今天夜里我有点收束不住自己,亢奋轻狂。我不想进被窝,也不愿拉件衣服来遮遮风寒。我双手抱着圆润平滑的肩头,将身子舒适地蜷由起来,像一只娇痴懵懂的小猫。
一个思春少妇的饥渴和焦灼,像久旱的禾苗盼甘霖,于是,当甘霖普降的时侯,她也悄悄脱去衣服,和干渴的大地一齐沐浴着春雨;然而,她的生命的饥渴、爱的饥渴井未得到解除,她只有借雨夜的冷森森来给自己的生命狂热降温扫兴。只有农家姑娘才能够、才有条件作出的无所顾忌的、赤裸裸的生命与青春的显示,跃然纸上。这样的描写,逸出了我们常见的温情脉脉,缠绵悱恻却有些使人想到安格尔的名画《泉》中那一位裸露出美丽的生命的纯真少女,对生气勃勃的肉欲,对旺盛火炽的生命力,莫言几乎是不由自主地迷恋着的。
这就是莫言的第一步。《春夜雨霏霏》是抒情散文式的,炽热的情感,构成作品的推动力,贯穿了散珠碎玉般的生活细节。情节、题材可以虚构,但感
情却是无法虚构的。它是想象的真实,是作家对于爱情生活的憧憬。是他的理想蓝图的勾勒——老实说,农家姑娘也写不出这样一封才气横溢的情书。正因为是想象的真实,莫言在细节的选取上是很精心的,海边的贝壳和卵石啦,家乡的桃花春雨啦,构成生活的氛围(虽然有些地方用力太过,显得矫情)。莫言在谈到想象的作用时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没谈过恋爱的人可以成为编撰罗曼史的大内高手,没结婚的人可能写出天下第一流的美满姻缘,写熟悉的东西呀
,写亲身经历的事情呀,如果强调过了头,有可能像枷锁一样锁住我们的手脚。
”。
这种想象固然重要,却有一个必要前提,那就是推己及人,按照常理常情去揣测他人的心理活动,去尽量逼真地表现出他人的生活和心灵,这在文学观上,依然是以社会生活的反映为其前提,不过,它不是以对生活的精确观察、对人与事的如实叙述为本位,而是以对生活的内在体验为主,并把自己的情感贯注于表现对象,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因而在作品中表现出不同于严格写实的抒情兴味。P24-2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