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书籍】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书籍】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25.8 4.6折 56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曹伯韩,大星文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74700

出版时间2018-0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J9787567574700

上书时间2024-06-24

人龙正版图书批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本书是一本国学入门读物,曹伯韩以浅显通畅的文字,对中国的语言文字、金石考证、历史地理、艺术门类、先秦诸子、诗词文章、经学演变、佛学思想、理学流派及自然科学,作了全面的介绍。全书通俗流畅、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要点完备、条理清晰,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国学知识体系的框架,是国学爱好者的必备读物。
作者简介:
曹伯韩(1897-1959)
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国学大师、语言学家,学识精湛、博古通今,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著有六部语言学专著以及20余部历史著作,影响深远。曾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汉字整理部副主任、汉字简化研究室主任,兼《中国语文》编委等职。本书是其代表著作,是了解国学的极简经典,有助读者快速了解和掌握国学常识,汲取中国文化精髓智慧,问世至今,不断再版重印,读者口碑相传。
目录:
编例
第一章 概说
一 所谓国学 / 3
二 国学在清代 / 4
三 国学的分科 / 6
四 国学的派别 / 7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 9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 / 10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 11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 / 12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 13
一〇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 14
第二章 语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 / 19
一二 所谓小学 / 20
一三 六书 / 20
一四 字形的演变 / 23
一五 字义的演变 / 24
一六 训诂学 / 25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 26
一八 方言学 / 27
一九 字音的变迁 / 28
二〇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 29
二一 双声叠韵 / 30
二二 反切 / 31
二三 四声 / 32
二四 音韵学 / 32
二五 字母 / 34
二六 韵部 / 35
二七 古音之推定 / 37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学 / 41
二九 殷墟发掘 / 42
三〇 甲骨之学 / 43
三一 古物与社会学 / 44
三二 无文字的古物 / 45
三三 古物与考证学 / 47
三四 古物与古书 / 48
第四章 书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 / 53
三六 版本之学 / 55
三七 校雠之学 / 55
三八 章句之学 / 56
三九 目录之学 / 57
四〇 图书分类法 / 58
四一 辑佚及辨伪 / 61
四二 类书及丛书 / 62
四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 / 64
第五章 经学
四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 / 67
四五 《易经》 / 68
四六 《书经》 / 69
四七 《诗经》 / 70
四八 三礼 / 72
四九 《春秋》 / 73
五〇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 74
五一 经之传授 / 75
五二 今文经学与谶纬 / 77
五三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 / 78
五四 汉以后的经学 / 79
五五 清代的经学 / 80
五六 经学的扬弃 / 82
第六章 史地
五七 所谓正史 / 85
五八 正史的内容 / 87
五九 编年史 / 88
六〇 纪事本末 / 88
六一 别史 / 89
六二 政书 / 90
六三 杂史传记及其他 / 91
六四 学术史 / 92
六五 史评 / 92
六六 地理 / 94
六七 历史哲学 / 95
六八 新史学的产生 / 96
六九 新史学的业绩 / 97
第七章 诸子
七〇 诸子的学术派别 / 103
七一 儒家 / 105
七二 道家 / 107
七三 墨家 / 108
七四 别墨及名家 / 109
七五 法家 / 110
七六 兵家及其他 / 112
七七 王充之学 / 113
七八 魏晋时代的玄学 / 114
七九 子学之兴起与消沉 / 115
第八章 佛学
八〇 初期的佛教 / 121
八一 佛教的中国化 / 122
八二 流传中国诸宗派 / 124
八三 小乘诸宗 / 126
八四 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 / 127
八五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 / 128
八六 佛学与儒学 / 129
八七 因明学 / 131
八八 唯识论中的心理学 / 133
八九 现时佛学的趋势 / 134
第九章 理学
九〇 宋明理学的产生 / 139
九一 周敦颐与邵雍 / 140
九二 张载及二程 / 142
九三 集宋学大成的朱熹 / 144
九四 陆象山与杨慈湖 / 146
九五 浙东学派 / 147
九六 宋末至明初之理学 / 148
九七 王阳明之学 / 148
九八 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 / 150
九九 理学批判的发展 / 152
一〇〇 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 / 154
第十章 诗赋词曲
一〇一 文学的范围与类别 / 159
一〇二 最早的诗总集 / 160
一〇三 楚辞 / 161
一〇四 赋 / 163
一〇五 乐府 / 164
一〇六 五言诗 / 165
一〇七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 / 166
一〇八 唐诗 / 168
一〇九 李白、杜甫 / 169
一一〇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 / 170
一一一 词 / 171
一一二 重要词人 / 172
一一三 散曲 / 173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一一四 散文和骈文的分别 / 177
一一五 散文与骈文的分合 / 178
一一六 周秦汉的散文 / 179
一一七 六朝文 / 181
一一八 唐宋八大古文家 / 182
一一九 明清两代的古文家 / 183
一二〇 所谓古文义法 / 185
一二一 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 / 186
一二二 八股文及对联 / 187
一二三 文艺论评 / 189
一二四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 / 190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一二五 戏曲的摇篮期 / 195
一二六 戏曲的成长期 / 196
一二七 唐以前的小说 / 198
一二八 宋元明的小说 / 199
一二九 清代的小说 / 201
一三〇 宝卷、弹词、鼓词 / 202
一三一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 / 203
一三二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 / 204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一三三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 / 209
一三四 天文学和历法 / 210
一三五 数学 / 211
一三六 物理学及化学 / 213
一三七 医学 / 214
一三八 应用技术 / 215
一三九 科学与迷信 / 216
一四〇 艺术 / 216
一四一 绘画及书法篆刻 / 217
一四二 音乐 / 220
索引
本书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当代有名语言学家。曾任香港《华商报》翻译、桂林《自学》月刊主编、昆明《进修月刊》编辑,后于桂林师范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第二研究室主任,《中国语文》编委等职。著有《通俗文化与语文》、《中国文字的演变》、《中国文法初阶》等语言学专著,以及《国学常识》、《民主浅说》、《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中国近百年史十讲》等文化普及读物。

目录
编例
第一章  概说
  一 所谓国学
  二 国学在清代
  三 国学的分科
  四 国学的派别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一〇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第二章  语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
  一二 所谓小学
  一三 六书
  一四 字形的演变
  一五 字义的演变
  一六 训诂学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一八 方言学
  一九 字音的变迁
  二〇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二一 双声叠韵
  二二 反切
  二三 四声
  二四 音韵学
  二五 字母
  二六 韵部
  二七 古音之推定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学
  二九 殷墟发掘
  三〇 甲骨之学
  三一 古物与社会学
  三二 无文字的古物
  三三 古物与考证学
  三四 古物与古书
第四章  书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
  三六 版本之学
  三七 校雠之学
  三八 章句之学
  三九 目录之学
  四〇 图书分类法
  四一 辑佚及辨伪
  四二 类书及丛书
  四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
第五章  经学
  四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
  四五 《易经》
  四六 《书经》
  四七 《诗经》
  四八 三礼
  四九 《春秋》
  五〇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五一 经之传授
  五二 今文经学与谶纬
  五三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
  五四 汉以后的经学
  五五 清代的经学
  五六 经学的扬弃
第六章  史地
  五七 所谓正史
  五八 正史的内容
  五九 编年史
  六〇 纪事本末
  六一 别史
  六二 政书
  六三 杂史传记及其他
  六四 学术史
  六五 史评
  六六 地理
  六七 历史哲学
  六八 新史学的产生
  六九 新史学的业绩
第七章  诸子
  七〇 诸子的学术派别
  七一 儒家
  七二 道家
  七三 墨家
  七四 别墨及名家
  七五 法家
  七六 兵家及其他
  七七 王充之学
  七八 魏晋时代的玄学
  七九 子学之兴起与消沉
第八章  佛学
  八〇 初期的佛教
  八一 佛教的中国化
  八二 流传中国诸宗派
  八三 小乘诸宗
  八四 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
  八五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
  八六 佛学与儒学
  八七 因明学
  八八 唯识论中的心理学
  八九 现时佛学的趋势
第九章  理学
  九〇 宋明理学的产生
  九一 周敦颐与邵雍
  九二 张载及二程
  九三 集宋学大成的朱熹
  九四 陆象山与杨慈湖
  九五 浙东学派
  九六 宋末至明初之理学
  九七 王阳明之学
  九八 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
  九九 理学批判的发展
  一〇〇 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
第十章  诗赋词曲
  一〇一 文学的范围与类别
  一〇二 最早的诗总集
  一〇三 楚辞
  一〇四 赋
  一〇五 乐府
  一〇六 五言诗
  一〇七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
  一〇八 唐诗
  一〇九 李白、杜甫
  一一〇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
  一一一 词
  一一二 重要词人
  一一三 散曲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一一四 散文和骈文的分别
  一一五 散文与骈文的分合
  一一六 周秦汉的散文
  一一七 六朝文
  一一八 唐宋八大古文家
  一一九 明清两代的古文家
  一二〇 所谓古文义法
  一二一 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
  一二二 八股文及对联
  一二三 文艺论评
  一二四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一二五 戏曲的摇篮期
  一二六 戏曲的成长期
  一二七 唐以前的小说
  一二八 宋元明的小说
  一二九 清代的小说
  一三〇 宝卷、弹词、鼓词
  一三一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
  一三二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一三三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
  一三四 天文学和历法
  一三五 数学
  一三六 物理学及化学
  一三七 医学
  一三八 应用技术
  一三九 科学与迷信
  一四〇 艺术
  一四一 绘画及书法篆刻
  一四二 音乐
索引
本书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是一部让你轻松了解国学的极简经典巨著。
国学大师曹伯韩,以贯通古今的视角,通俗通透的解读,带你了解国学堂奥: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世界学术、国学经典的阅读方法、魏晋时代的玄学、佛学与儒学……凡涉国学,曹伯韩都做了无遗漏的详解分析,让人豁然开朗。翻开本书,快速了解和掌握国学常识,汲取中国文化精髓智慧……

精彩内容
 四国学的派别讲实证的学术,分科繁而派别少,尚玄思的学术则相反。国学以古书为对象,文字艰深古奥,又不免有遗漏和错误,后世的人无法去找古代的原作者来质疑,就只好凭自己的意思来解释,因解释的不同,而派别便产生了。以前说的“义理”、“考据”、“词章”的三种学术,虽然是三个部门,但同时也是三个派别,因为学者所采取的道路不同,对于同一古书的解释会得到相异的结果。所以曾国藩说他们“各执一
途,互相诋毁”。
在考据学全盛的清代中期,所谓桐城派词章之学也抬头起来。桐城派文人以“载道之文”相标榜而讥诮考据学的支离破碎,无补于圣道。考据学者则讥诮桐城派文章没有内容,根本无所谓“道”。考据学者批评义理之学的空疏,可是义理学派也讥诮他们的破碎支离。这几派之中,考据派在学术界虽然称霸,但清政府所奖励的却以义理之学为主。
义理学派即所谓宋明道学,因其解释经书遇着难解之处,不去找许多古书参证,考查原来的意义,只是“望文生义”,照字面去讲,所以人们说它空疏。
其实这个学派不是完全不查考古字的意义,不是完全不注意古书的遗漏错误,我们一看《四书》的朱注便知。这个学派的特点,是在于借孔孟的话来宣传自己的学说,朱熹(晦庵)的四书注,就是宣传他的理气二元论。陆九渊(象山)更公然说“六经皆我注脚”。的确,他们表面上是注解经书,实际上是拿经书注解自己。可是朱熹还不敢公然这样讲,他的意思只是说,按之人情物理,孔孟的这些话应当这样解才对。
朱氏是主张“格物致知”的,这就是从研究人情物理去了解孔孟之道。
因为这一点,使朱陆又分成两派。朱氏的学术,渊源于程颐(伊川),所以这派叫程朱派。陆象山之学,到明代王守仁(阳明)而有澈底的发展,所以这派叫陆王派。程朱之学,讲求穷理尽性,称为理学。
陆王也讲理,但程朱的理有客观性,而陆王的理是纯主观的,陆氏说“心即理”,所以人们为与程朱的理学分别起见,又叫陆王之学为“心学”。
义理之学大致和现代所谓哲学相同,所以有派别,无分科。考据之学和现代所倡社会科学相像,所以有分科,也有派别。可是因为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古书,所以考据之学的派别,不是从理论上分的,而是从古书的传授系统上面分的。汉朝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来提倡经书的研究,许多儒生都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着经书进献,据说是因为古经原本已不容易觅取,他们这些儒生都是凭着口耳相传的方法,一代一代地传授下来的。后来却有人贡献古本经书了,那些书据说是藏在什么古建筑物(如孔子故宅)的夹壁
中间,或者什么山岩里面,被人家发现出来的。有了这一套古字的原本,于是就有一班儒生来研究它。由于这种版本和前面那种所用的文字有古今的不同,于是在研究者方面就分出今文派和古文派。
其实两者的分别不但在文字上,就是内容也有不同的地方,特别是思想方法方面(这点后面再说)。
这两派经学家所做的亨,或系者证古书的真伪,或系考证古书上的名词器物和制度,或系探讨古代文字的意义,或系探讨经书的微言大义,所以一般称为考据之学,因为考据之学创于汉朝,又称汉学,而和汉学相对待的义理之学,因为创于宋代,就叫宋学。
在词章之学方面,古文和骈文不但是两个门类,同时又是两个派别的名称。骈文是四六对偶的文体,古文(这个古文和经学上的古又,名同而实异)是不要对仗的散文,研究骈文的就反对古文,研究古文的就反对骈文,因而形成两大派别。清代除这两大派对立外,古文派内部又有桐城派和阳湖派的分别。
P9-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