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书籍】城与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书籍】城与乡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22.5 5.0折 45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泽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66900

出版时间2013-1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J9787540766900

上书时间2024-06-23

人龙正版图书批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1.作者有着从军、从政、从商的丰富经历,通过的自我叙述,展现了一幅近四十年城乡发展的社会人生长卷,视野宏阔,笔力刚健。   2.作者在反思、批判社会的同时,也在反思、批判着自己,整篇小说堪称一部炼狱般的灵魂反思秘史,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3.小说中作者最为肯定的人物是王二旦。他恪守本分,尽孝尽爱,而他执着创业的乐观和顽强,更是中国农村新一代奋斗者的真实写照,让读者看到不少新生的希望。  
  4.中国著名作家安黎倾情力荐,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李星亲自作序予以推荐。

商品简介
这是一幅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新世纪的今天,将近四十年的中国城乡社会人生长卷。小说用第一人称,讲述主人公从乡村辗转都市、最终殒命的曲折一生,表现了他从灵魂到肉体炼狱般的痛苦和反思。在对民情、民生、民俗、风情,各种人物人生事业命运的叙述中,小说较为深入地触及了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后,城乡人与人关系的巨大变化,既摹写了亲情、友情与爱情在纷繁都市间的颠沛流离,从两小无猜到暗中陷害的蜕变与背叛,又冷眼相观各色人等在利益前的种种表演,对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等负面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对城乡之间人性以及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拷问。
作者简介:
吴泽民,男,1964年12月生于鄂西北,6岁时迁居陕西渭北高原。曾从军、从政,现任某公司总裁。曾发表诗歌、散文多篇,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职场烟云》,2010年加入陕西省作协。

作者简介
吴泽民,男,1964年12月生于鄂西北,6岁时迁居陕西渭北高原。曾从军、从政,现任某公司总裁。曾发表诗歌、散文多篇,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职场烟云》,2010年加入陕西省作协。

内容摘要
 吴泽民的长篇小说《城与乡》,是一部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今天,将近四十年的中国城乡社会人生长卷。小说在对民情、民生、民俗、风情,各种人物人生事业命运的叙述中,较为深入地触及了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后,城乡人与人关系由量到质的巨大变化,对导致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人格精神缺失的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表现了主人公蔡迪晟从灵魂
到肉体炼狱般的反思和痛苦,使之成为巴尔扎克所祈望的一个时期民族灵魂的秘史。有评论家认为,《城与乡》是一部厚实之作,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当下现状与现实的典型样本。

精彩内容
 人常说:生是死的开始,死又是生的开始。生死轮回就是这样,早死早托生。
我不敢苟同这样的话。因为既然这样,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早早死去?即使干了伤天害理之事,还要想方设法让别人背黑锅替死?还有人说:人的命,天注定。
可我生在城里,却要去乡下生活,交集一生剪不断、
理还乱的情结?
我的灵魂仍在四处飘荡。最主要的是,我不想急于托生,我要用真实的眼
睛,去看看曾经的过往——在一个晨星点点的黎明时分,我在睡梦中被母亲从被窝里抱出来,稀里糊涂
被放到驴车上,吱吱呀呀的驴车没有惊醒我,母亲捂
着嘴的哭声我也没有听到。
孩子的睡梦就是炸雷也炸不醒。然后是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我到了一个陌生
的地方。好在爷爷陪着我,我顺从地从驴车上下来,囫囵吃了点饭,又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我发现自己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开始喊。爷爷进屋给我穿衣服。我问:“这是哪儿?”爷爷说:“这是你大伯家,我领你来玩的。”下了炕,我跑到院子桐树下撒尿,就听到后边有人嘻嘻地笑。我赶紧系好裤子,转身往回跑,被一个慈眉善目的女人拦住了。她一把抱起我,在我脸上亲了一下,说:“牛牛娃就是方便,站着就尿了。”我不认识她,挣扎着
要下来,还用双拳砸她的肩膀。她放下我,一点也不气恼,仍是那副慈眉善目的样子。这时,爷爷从门里出来,对我说:“多余,这是你大妈。快叫大妈。”我藏在爷爷身后,用疑惑的眼光看着她,心想这是谁啊,还要叫她大妈?我就是不叫。
她仍不气不恼,对着我呵呵笑,和蔼地说:“城里娃还害羞呢。”然后从厨房里拿出烤得焦黄的馍馍,硬往我手里塞,我就是不接。爷爷接过馍馍递给我,我咬了一口,好香!
爷爷领着我在村子转悠,我感到很奇怪,这里的人全住窑洞,而且都不围院墙,门口摞着小山一样的柴垛。城里可没有这么多这么粗的柴火。——记得大哥和栋哥在河边打过柴,都是些细毛蒿草,见火就着
。更奇怪的是,这里不是陡坡就是深沟,看起来很吓人。“多余,快看。”爷爷喊了我一声,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见村背后就是一面大山,山大得几乎要把我们压倒。这是我第一次见
到这么大的山,不知道山上有没有神仙。太阳毒的时候,我和爷爷回来,见到三个个头一个比一个高的女孩。爷爷说:“快叫姐姐。
”看到她们,我突然想起栋哥家的三个姐姐。或许是孩子们之间便于接触,我开口便叫了一声姐姐。被称作大妈的慈眉女人把三个姐姐拢过来,一一介绍说:“这是你大姐小花,二姐小琴,三姐小燕。”她们看着我,不说话,还有点扭捏,然后就是嗤嗤地笑。大妈介绍完毕,说了句“你们领着弟弟耍去”,转身就进灶房忙碌了。被称作小燕的三姐个头比我高不了多少,一双大眼睛宛若一泓湖水,水灵极了。她没有说话,慢慢地拉起我的手,不知为什么,我没有拒绝,而是任凭她拉着,在院子转圈。这时,那个大伯扛着锄头,一摇三晃地回来了。他看见我,笑得眼睛眯成一道缝,高声叫了句:“儿子!”吓得我挣脱小燕姐的手,跑到爷爷身后,用狐疑的眼光看着他。
吃完饭,三个姐姐去上学,大伯也去干活了,爷爷又领着我满村子转悠。到了晚上,窑洞里点起豆花般大小的油灯。三个姐姐在另外一孔窑洞的油灯下写作业,而正窑里聚集了很多人,每个人手里拿个小本本,递给在油灯下一个写字的人。我问爷爷这是干啥,爷爷说记工分哩。记工分干啥?我不解地问。我的问话被一个人听到了,他回头看了我一眼说:“城里娃没见过,记工分就是为了吃白馍。”我似懂非懂,没有再问。但记住了工分、
白馍这两个词。然而疑惑却更大了,工分咋等于白馍呢?真奇怪!
后来的日子很平常,三个姐姐每天都去上学,大伯出工,大妈在家做饭、喂
猪。下午大姐、二姐放学后,提个草笼去给猪剜草,三姐则陪着我玩耍。
这样的日子不知过了多久,好像是在我和这家人混熟之后的一个早晨,我醒来喊了一声爷爷,没有回声,只见大妈笑容可掬地来到炕边,笑呵呵地说:“余娃醒了,来,大妈给你穿衣服。”我没有理会她,腾地爬起来,跳下炕,赤裸裸地跑到院子里,扯着脖子喊:“爷,你在哪里?”然后就大声嚎哭,睡在地上打滚。不知什
么时候,大伯来到我身边,像拎小鸡一样拎起光身子的我,大妈赶紧把我接过搂
在怀里,说:“余娃儿乖,余娃听话,你爷出门转去了,一会儿就回来。”“就是的,一会就回来。”是三姐的声音。我很奇怪,她今天咋没上学?我渐渐停止了哭声,大妈给我穿好衣服,三姐给我洗脸,然后拉着我玩去了,我也就很快忘记了爷爷。到了晚上,仍没见爷爷回来,我又开始哭闹,大妈说:“你爷明天就回来了。”我不信她的话,对她拳打脚踢,大伯发火了,吼了一
声:“你再闹,把你放到院子里喂猫!’’我一听,吓得赶紧上了炕,用被子捂住头。这个晚上,我是和三姐一个被窝睡的。后来我再见到奄奄一息的爷爷的时候,已是我十岁之后的事。
尽管我没有再等到爷爷,却很快融入了这个家。
这是孩子的天性:善于记忆,也善于忘却。
这一年,大姐小花十五岁,二姐小琴十二岁,三姐小燕八岁。在这三个姐姐当中,三姐小燕最聪明,学习最好,性格也最温和。
大姐学习最差,考了两年初中都没考上。我也最喜欢和三姐一起玩。后来,大伯见
我情绪渐渐稳定了下来,口口声声把我叫儿子。饭后,他坐在高凳子上,全手扶住旱烟杆,嘴里不停地往外冒呛人的浓烟,一手按摩膝盖,盯着我一看就是半天,还时不时地咧嘴一下,出门就开始高吼秦腔。
我和村里的孩子们很快混熟了,他们也喜欢找我玩。他们“多余”、“多余”地喊我,大妈不高兴了,对他们说:“再不准喊我娃多余了,他是我的宝贝,一点也不多余,今后就叫他余娃吧。”于是,我又多了个名字——余娃。
大伯家的来人很多,来者都叫他王队长,我这才知道他是个官。我最喜欢晚上,全村劳力都要来大伯家记工分,领取明天的活路。我蹦蹦跳跳地穿梭在人群中间,不停喊着刚刚学会的“姑娘腰、棉花包,火晶柿子、猪尿泡”之类的话,还殷勤地给他们拿火点烟。时间一长,也和村里人混熟了。“你姓啥?”有人问。“姓蔡。”我说。“不对,你姓王。”另一个人说。“你胡说,我就姓蔡,姓蔡。”我有点急了,重复着我的姓氏。“姓王,姓王。”有人学着我的样子,也重复着。我把火柴一扔,哭了。“我就姓蔡,不姓王。我要我爷,要我爸,要我妈哩。”我哭说着就开
始撒泼打滚。三姐赶紧把我拉走,留下身后一片笑声。
P7-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