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书籍】学诚法师文集系列---佛法与人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书籍】学诚法师文集系列---佛法与人生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18.2 5.7折 32 全新

库存2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学诚法师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8071

出版时间2015-04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32元

货号J9787512508071

上书时间2024-06-21

人龙正版图书批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佛法与人生》是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的第四本。学诚法师开示说:佛法能让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能“破迷惑、破无明,启发我们内心的自性光明”。我们要在各种境界的历练下不断地学习成长,不断地增长我们的慈悲、智慧和能力。
本书如同一位传递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够帮助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奋斗的年轻人、渴望修身养性的中老年人,开启内在智慧和慈悲,重拾一份热切的时代责任感,过上吉祥、喜乐、幸福、圆满的人生。

商品简介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6:修行与念佛》是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的第六本。学诚法师告诉我们“修行就是断烦恼”,我们学佛、修行,乃至出家,其目的都是为了调伏我们的心。在一切境界中,都要去练习依法摄心、以心摄法。但同时,学诚法师也强调“修行不是做出来给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并落实在内心深处的。修行是修心,要生处能熟、熟处能生”。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6:修行与念佛》如同一位传递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够帮助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奋斗的年轻人、渴望修身养性的中老年人,开启内在智慧和慈悲,重拾一份热切的时代责任感,过上吉祥、喜乐、幸福、圆满的人生。
作者简介:
学诚法师,俗名傅瑞林,1966年出生,福建仙游人。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行政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主编等职务。
目录:
I 章前语/ 006
生处能熟 熟处能生/ 008
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 026
依法摄心 以心摄法/ 042
II 章前语/ 054
道不远人 法不离心/ 056
心向内缘 辗转增上/ 082
III 章前语/ 110
过堂用斋 善用其心/ 112
爱惜常住物 如护眼中珠/ 138
IV 章前语/ 164
生清净心 起决定解 修真实行/ 166
念佛与皈依/ 185
V 章前语/ 204
精进佛七开示(一)/ 206
精进佛七开示(二)/ 227
精进佛七开示(三)/ 245

作者简介
学诚法师,俗名傅瑞林,1966年出生,福建仙游人。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行政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主编等职务。

目录
I 章前语
  人生的苦与乐
  人生的究竟意义
  省思物欲过患 获得佛法真谛
II 章前语
  漫谈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明记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III 章前语
  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
  团体修行 共业增上

内容摘要
 《佛法与人生》为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的第四本,这一系列图书是学诚法师第一套系统权威的文集著作。内容主要是根据其发表在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等杂志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多种宗教大会上的发言和电视节目中的谈话辑录而成。
人生如梦,人生如幻。每个人从一呱呱坠地,就开始了苦乐交织的人生。面对如此虚幻人生,学诚法师鼓励人们学修佛法,佛法能让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
能动性,能“破迷惑、破无明,启发我们内心的自性光明”。学诚法师希望能用佛法的知见来改变我们对世间的种种观念和认识,使生命的质量得到改善,生
命的价值得到提升。
学诚法师在担任《法音》杂志主编期间,发表了很多佛法的教理教义的论文,且较为难得的是结合现世生活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诠释,文集的内容积淀深厚,在佛教信众中有很大的影响。

精彩内容
 三、人际相处有智慧,亲睦和谐乐人生
人生的苦乐,除了身心状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
的影响因素,就是人际关系如何。亲人与朋友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难相信一个与亲友有矛盾的人会感到快乐。
(一)家庭伦理孝为本,一视同仁勿分别在家庭里,存在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子女等关系。
一般而言,父母对子女都非常牵挂、爱护,但是子女对父母则很难有如同父母对子女的那种心情,甚至现在很多人都处理不好与父母的关系,许多家庭矛盾和纠纷由此产生。不孝顺的家庭就会产生不和谐的问题。现在社会上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不孝顺父母演化出来的。有些人认为,父母退休以后,在社会、在家里似乎没什么作用,既不赚钱,头脑也过时,又喜欢管闲事,身体不好还需要人照顾……这些观念都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不孝顺父母就是折磨自己,这就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涵义。佛法讲因果,如果自己对父母不孝顺,那么儿女看到你对自己父母不孝顺,以后对你也同样不孝顺。我们应当时时感念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心怀报恩之想,像对待子女一样对待父母,才是做人的根本、快乐的根本。如《正法念处经》中说:“知恩报故,一切亲友悉皆坚固;以功德故,一切怨家犹如亲友。若人少恩,常念不忘。知恩报恩,得大功德。”(卷第六十
三)再比如,有时家庭里夫妻双方处理不好与彼此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容易闹矛盾。若男方对女方的父母不孝顺,那么女方对男方的父母也会不孝顺,反过来也是如此。就像《十住毗婆沙论》中所讲:“行于恶业者,令他善不易,自不行善故,他则不信受。”(卷第十四)其实,只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对方的父母,便能化解这些矛盾。
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为什么会做不到呢?这是因为我们有分别心的缘故。我们通常对某些人会特别好,对另一些人就不那么好,这种好坏的差别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实际上,一家人衣食住行都在一起,物质生活上不会有太大差别,而是人心里有分别、有烦恼。所以外在的语言、表情和举动就让别人感觉到你对不同的家庭成员有分别之心,矛盾也就由此产生。
对待彼此父母是如此,对待其他亲人,如兄弟、姐妹、子女等也是如此;如果大家都起分别心,互相比较、观过、排斥,整个家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引发许多烦恼纷争。 找到家庭不和谐的原因之后,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化解这些问题了。在家庭中,我们应该努力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亲人,多换位思考,勿起分别心,这样才能减少许多矛盾,营造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与人相处贵沟通,不应排斥与自恃在我们与朋友、领导、同事、下属相处的过程中,要注意三条:第一,不要拒绝沟通。
沟通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来取代别人的看法,而是为了缩短彼此之间认识的差距。对同一
件事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通过沟通,才能知道别人的看法和理由,反过来说,别人也才能够理解自己的思路。沟通是没有前提、没有条件的,是平等的,是需要的,是必要的。
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会沟通,自己很多很好的想法就不容易被别人领会,我们也很难准确理解别人的意思,就造成了彼此的误会,内心当中也会产生障碍。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大多是因为缺乏沟通或沟通不善所致。《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能说法者欲适他方丰乐之所,能听法者欲随其去时,说法者方便诫言:‘汝虽为利欲随我往,而汝至彼,岂必遂心?
宜善审思,勿后忧悔。’时听法者闻已念言:‘是彼
不欲令我去相,设固随往,岂必闻法?’由此因缘不随其去,两不和合,不获说听、书写、受持、读诵、
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知是为菩萨魔事……能说法者欲往他方,所经道路旷野险难,多有贼怖、旃茶罗怖、猎师、恶兽、毒蛇等怖,能听法者欲随其往时,说法者方便诫言:‘汝今何故无事随我欲经如是诸险难处?可善审思,勿后致悔。’时听法者闻已念言
:‘此应不欲令我随往,设固随往,何必闻法?’由此因缘不随其去,两不和合,不获说听、书写、受持
、读诵、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知是为菩萨魔事。”(卷第三百零四)第二,不要排斥别人。
我们内心不应有排斥他人的想法。因为,周围的人跟自己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排斥别人就是排斥自己;排斥别人,自己就没有生活的空间。社会上,与别人接触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种种矛盾、隔阂、问题和障碍,大家就容易互相排斥,排斥再发展下去就是斗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人们内心互相排斥所造成的。如果我们没有排斥他人的作意,这些问题自然也
就没有了。如《佛说自爱经》说:“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作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P13-1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